[101]由此,杰索普找到了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三个主要方法:制度方法、接合方法、关系方法。......
2025-09-30
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批判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本身并未完成,也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有鉴于此,战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重建一种具有理论连贯性与严密性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然而,尽管战后复兴的各种派别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都致力于超越“经济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却又常常陷入“经济还原论”或“阶级还原论”的桎梏,而且不但没有实现弥合马克思不同时期国家分析中的矛盾与冲突这一理论初衷,反而促成了战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裂为阶级理论与资本理论两大派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甚至演变成对立性的争论。在此背景下,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杰索普就一直致力于梳理和检讨各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基础,试图通过一种思想史般的理论梳理找到克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长期存在的经济决定论、经济还原论、阶级还原论倾向的理论路径(theoretical approach),并希望由此建构起一种能有效统合各派别新成果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这种理论工作的主要成果是2025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一书,该书可看作为20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复兴浪潮的集大成者。(https://www.chuimin.cn)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梳理,杰索普发现在他们国家分析的四个理论模式中,“制度主义”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后杰索普通过考察战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阶级理论与资本理论两大派别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至少要考虑到五个方面,并且要拒斥这两大派别的归类主义与还原主义方法。而新葛兰西主义国家理论及其接合方法,则强调各种因果链条之间偶然的必然接合,这样一种方法有助于克服阶级理论与资本理论的还原主义与归类主义倾向,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理论建构方法。但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不仅要在方法论上自觉地采取接合方法,重视制度分析,还须采取一种“关系方法”。在杰索普看来,普兰查斯后期提出的“国家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观点,既能够克服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国家观的局限,又可以作为跨越资本理论与阶级理论之间鸿沟的桥梁。但是,普兰查斯的关系方法仍停留于隐喻的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通过早期对各种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方法的梳理和检讨,杰索普找到了他认为能用以建构一种综合性的并可以克服经济决定论、经济还原论与阶级还原论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三个主要理论方法:制度方法、接合方法、关系方法。
相关文章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呈现为历史发展的过程,拜物教批判是其批判理论的制高点。“存在于古典经济学中的这种社会唯物主义才是后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变革的真正批判性始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表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并且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范例。......
2025-09-29
而始终坚持辩证的、历史的方法使得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不仅具有实践意义,也使得其具有极强的前瞻性。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指导建设法治国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要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追求的终极目标。......
2025-09-29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涉及“文化史”批判的篇幅不多,但唯其如此,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文字格外引人注目,而且多被理论界转述。一种是“文化史家”的读法,从中读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同样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还有一处提到了“文化史”,可以和上文的“文化史家”互释。由此可见,马克思上文中“所谓的文化史”,指的主要是同时代德国的文化史学和人类学。......
2025-09-29
本雅明《单行道》是一本奇特的走笔随想集。《单行道》既是本雅明在创作上的一次革命,也可视为本雅明由文学批评转向文化批判的一个标志。通过《单行道》,本雅明从《德国悲剧的起源》此类学院式写作中解放出来,突破之前囿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创作限制,从此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批评领域。本雅明对现代生活方式所持的悲观态度,渗透至《单行道》的字里行间。......
2025-09-29
(一)中国对越南的研究1.中国学者关于越南问题的综合研究成果因为特殊的历史关系,中国对越南的研究内容广泛,形成了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南方五省区:云南、广东、福建、广西和台湾为代表的几个区域。......
2025-09-29
在此背景下,有关全球化与国家、民族国家的关系与命运等问题突显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全球性的变迁必然导致国家理论的重建”。批评者则认为他们夸大了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权力弱化的联系,“稍具历史意识,他们就夸大了民族国家在过去的强大;稍具全球化意识,他们就夸大了民族国家在当前的衰弱。”其代表人物苏珊斯特兰奇认为,全球化对国家产生的影响给世界政治经济带来了三重困境:经济困境,环境困境,政治困境。......
2025-09-30
“人们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求助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所以,德里达所看到的、所认为的,不能没有马克思、对马克思的遗产进行继承,指的就是继承其批判精神,他也在书中提出,“求助于某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仍然是当务之急,而且将必定是无限期地必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