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所见风水观念学界已经关注到了道教与风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道教典籍对风水术的吸收和改造,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太平经》中就有与风水相关的内容。《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所载的《葬宅诀》作为丧葬风水的最早理论表述,在上文已经讨论,此不再详论。《葬宅诀》之外,《太平经》卷45的《起土出书诀》也包含了一些风水观念。......
2023-11-28
“天人之际”的道与术
梁启超在其《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曾经提到风水术兴起的历史原因。他说:
自西京儒者翼奉、眭孟、刘向、匡衡、龚胜之徒,既已盛说五行,夸言谶纬;及光武好之,其流愈鬯。东京儒者,张衡、郎,最称名家;襄楷、蔡邕、杨厚等,亦班班焉。于是所谓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云气诸术,盛行于时。《后汉术·方术列传》,所载者三十三人,皆此类也。然其术至三国而大显,始俨然有势力于社会。若费长房、于吉、管辂、左慈辈,尤其著者也。其后郭璞著《葬书》,注《青囊》,为后世堪舆家之祖,而嵇康亦有《宅无吉凶论》,则此时风水说之盛行可知。(55)
据上文所论,风水之说在汉代就已经盛行。尽管梁氏的结论不无商榷之处,但梁氏将风水术之兴盛和汉代术数兴盛的思想背景相联系是非常有见地的,实为不刊之论。
在分析风水信仰的观念基础时,必须也只能将其纳入具体的时空中去考察。正如很多学者所指出的,古代中国人对“究天人之际”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人们总是试图在人类社会之外的客观世界中寻找“古今之变”的种种依据。这种热情集中地表现为对“天道”的执著追求,人们坚信“天道”是人类社会和个体吉凶祸福的最终依据。与这种形而上的“道”相对应的,就是种种致“道”之术,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术数方技之学。大量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都为我们揭示了先秦时期人们对术数之学的崇信。进入两汉时期,术数之学获得了迅猛发展。汉成帝征集天下图书,命刘向等人校雠,其中“太史令尹贤校数术”,刘向父子把校书之成果编为《术数略》。以《术数略》为蓝本的《汉书·艺文志》,“删其浮冗,取其旨要”,改术数为数术,列有《数术略》,下列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共有百九十家,二千五百二十八卷”(56)。术数之学在东汉时期得到谶纬之助力更为迅猛,“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57)。术数方技之学,在两汉时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到了“乃与《五经》相拟”的地步。(58)这种术数之学的空前兴盛,反映了汉代特殊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究天人之际”的种种努力和热情,归结为占卜、休咎、谶纬和灾异的推演。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山林之远,人们研究天道的努力最终着眼于人事的吉凶,使得当时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秘主义气氛。
术数之学在汉代的大兴,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方法和理论的迅速提升。两汉时期,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思想出现了融合趋势。而先秦时期驳杂的术数也出现了一种融合和理论化倾向,它们的基础就是阴阳、五行理论。至汉代,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月令图示世界观形成,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阴阳、五行、八卦,表明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四时、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框架,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所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散为四时,判为五行”。人们以阴阳五行作为认识模式,把一切经验都归入其中,由这个模式去推演、运算,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决定了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www.chuimin.cn)
总而言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在汉代逐渐形成,并潜移默化、不言而喻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在这一观念体系中,世界是一幅天人万物交融、互感、互应、互渗的“使人拘而多畏”的图景。天人感应、同类相感、同气相应等基本思维模式与谶纬相结合,使得各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占卜、星占、相术、望气等风靡一时,在这个背景下,风水术也就完成了其基本的理论构建。
风水信仰的膨胀,与“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关于这种交感式宇宙观,本杰明·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曾经指出,这种思维模式在许多所谓“原始民族”中都存在。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人事的吉凶与某些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汉代得到了强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知道,风水术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预测与调适,这种预测与调适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与“宅居”、“冢墓”的对应关系之上的。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命运。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风水术就是天人感应观的一种术数表达形式。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中信仰体系的维系,需要广泛的知识与技术支持。汉代的风水信仰的构建和膨胀,是基于当时社会的一般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之上的,这些知识和技术不仅为风水术的发展提供了推演的知识体系,也为其信仰的拓展开辟了道路。汉代风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知识和技术背景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上文在讨论宅法的流变时已经注意到了一种趋势,那就是宅法在早期就是一种单纯的禁忌系统,具有明显的巫术特征,而到了汉代,宅法在理论和术的层面已经开始吸收了一些理性的知识和技术,如阴阳、五行理论和天文、历法的知识,这也是风水术与巫术分野的重要标志。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论术数之学时曾经提出“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派,傅以杂说耳”(59)。汉代易学成就的突出表现就是五行入易和卦气、纳甲说,从而将方位与表示时间的干支和八卦进行了糅合,这些构成了风水术吉凶推演的基本的知识和技术来源,这一点,可以从前文所讨论的五音宅法和五音墓法中得到证明。
以上的讨论表明,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是风水术的观念基础,而阴阳、五行说则构成了风水术中具体吉凶推演的方法论。
有关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的文章
《太平经》所见风水观念学界已经关注到了道教与风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道教典籍对风水术的吸收和改造,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太平经》中就有与风水相关的内容。《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所载的《葬宅诀》作为丧葬风水的最早理论表述,在上文已经讨论,此不再详论。《葬宅诀》之外,《太平经》卷45的《起土出书诀》也包含了一些风水观念。......
2023-11-28
只有《青囊经》中所谓的“城寨屋宅之地,亦以五姓配五行”,确为风水“五音”之术。且风水“五音”之术原本早于郭璞的时代,所引《青囊经》实不能证风水“五音”之起源。至于,高承引《王莽传》中卜者之论,也不能直接说明风水“五音”术在西汉之时已经出现。必须指出,以“五音”占断吉凶之术,原本就应用广泛。......
2023-11-28
冢讼与风水信仰冢讼是六朝时期道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上章宗教仪式。可见,道教典籍中的冢讼与丧葬风水观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道教中的冢讼观念是社会民众鬼神信仰的一种必然反映,它体现了世人的丧葬礼俗和种种禁忌,这些礼俗和禁忌正是风水观念形成与膨胀的重要原因。......
2023-11-28
民众“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是风水信仰存在、膨胀的前提和动力。宅居、冢墓的种种吉凶观念,必然会强化人们对风水术吉凶有验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风水信仰在社会各阶层的膨胀。......
2023-11-28
时日禁忌所谓时日禁忌,是指在宅居修建、修缮、入住、搬迁等活动时要选择时日,亦称日法或选择。宅居修建等活动中时日禁忌,是《日书》的重要内容。又如《风俗通》称当时俗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之说,此亦是宅居时日禁忌的一种体现。此亦可反证当时营建活动中的时日禁忌当较为普遍。......
2023-11-28
上篇汉魏六朝风水术考辨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构建和形成阶段。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命运。在上篇,将主要讨论汉魏六朝风水术演进的历史线索,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符镇三个方面展开。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基本内容。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风水术发展的基本取向。......
2023-11-28
但总体上来说,汉魏西晋时期,风水信仰对皇室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无密切关系。以墓地选择为核心的丧葬风水术,成为皇室风水信仰的主体,这是六朝时期皇室风水信仰最为突出的特征。......
2023-11-28
风水术认为,住宅与人们的寿夭穷通、吉凶祸福、婚姻家庭、子孙繁衍等密切相关。迨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卜惟洛食”,此则卜宅吉凶,其来尚矣。在这里,吕、罗二人固然没有上溯黄帝,但他们都明确将夏、商、周时期的卜宅、相宅活动作为宅法之缘起。......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