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总体上来说,汉魏西晋时期,风水信仰对皇室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无密切关系。以墓地选择为核心的丧葬风水术,成为皇室风水信仰的主体,这是六朝时期皇室风水信仰最为突出的特征。......
2023-11-28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构建和形成阶段。就术的层面而言,它上承先秦时期的巫术禁忌形态,下启唐宋时期理气、峦头两派的理论分野,是风水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风水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宅居与冢墓吉凶的解释体系;第二,具体的吉凶推演方法。风水术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预测与调适,这种预测与调适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宅居、冢墓的感应关系之上。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命运。因此,风水理论体系首先要解释宅居、冢墓与人的吉凶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宅居或冢墓会与人的命运相关联?先秦时期的宅法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以宅居形制来判断居住者的吉凶,但是这种关联多是建立在“神煞”观念的基础之上,并无系统的解释体系。进入两汉时期,宅法禁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以“五音”为核心的宅法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宅居的形制和方位被赋予了“五行”的属性,居住者也以姓氏的“五音”被同样赋予了“五行”属性,进而将宅居“五行”和居住者的“五行”相联系,按照“五行生克”的理论建立起吉凶解释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吉凶解释体系并不排斥“神煞”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宅居吉凶观念中,“神煞”观念继续存在和发展,“神煞”体系日趋繁多,而且“神煞”本身也纳入到了“五行”的解释体系中,成为民众风水信仰的观念基础。
相对于宅居而言,墓法的理论体系就更加复杂。墓地的时空属性与生者之间的吉凶感应关系,是建立在以下解释之上的:第一,死者具有作祟于生者的能力和可能,因此,人们认为借助墓地的选择可以安顿与约束亡魂,从而为生者祈福避害;第二,生者与死者之间存在着“同气相感”关系,因此,死者之气与其子孙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从而影响和决定生者的命运。无论是宅法,还是墓法体系,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理论化倾向都是非常明显的。尽管,鬼神观念仍然在吉凶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气”和“五行”思想已经成为这一时期风水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1)事物的形气决定了其吉凶,并无所谓的“鬼神”,皆“数之自然也”。
风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与两汉时期“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关于这种交感式宇宙观,本杰明·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曾经指出,这种思维模式在许多所谓“原始民族”中都存在。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人事的吉凶与某些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汉代得到了强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天人感应、同类相感、同气相应等基本思维模式成为风水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风水术就是天人感应观的一种术数表达形式。两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月令图示世界观形成,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阴阳、五行、八卦,表明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四时、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框架,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所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散为四时,判为五行”。人们以阴阳五行作为认识模式,把一切经验都归入其中,由这个模式去推演、运算,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决定了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是风水术的观念基础,而阴阳、五行说则构成了风水术中具体吉凶推演的方法论。
作为一种术数,风水在先秦时期多表现为一种单纯的禁忌形态,其施与对象主要是宅居的营建与使用,并不涉及冢墓。而且,这种禁忌形态是建立在直接的吉凶表述上,缺乏具体的推演方法。进入两汉时期,风水术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风水术逐步摆脱早期禁忌形态,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立了以“五行生克”为核心的“五音”吉凶推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宅居和冢墓被赋予了吉凶趋避的功能;二是,丧葬风水吉凶观念的确立,风水术实现了由早期以宅法为核心到以墓法为核心的转变,标志着风水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www.chuimin.cn)
在上篇,将主要讨论汉魏六朝风水术演进的历史线索,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符镇三个方面展开。宅法与墓法的区分,固然有调适对象不同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渊薮。厌胜、符镇之法则是一种对既有宅、墓的禳解之术,因此,它是风水术的重要补充。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日书》中有关宅居的种种禁忌得到强化,并逐渐发展成以“五音”为核心的宅法理论体系。“行营高敞地”、“四灵”、“冈阜之气”及“五音”吉凶推演模式,则是这一时期墓地选择的基本方法。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风水术发展的基本取向。
由于这一时期风水术数文献都已亡佚,很难清晰地勾勒出风水术发展的具体流变过程,只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借助后世风水文献,对其吉凶推演模式加以分析、比对,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复原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发展、演进脉络。
【注释】
(1)《汉书》卷30《艺文志》,1775页。
有关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的文章
但总体上来说,汉魏西晋时期,风水信仰对皇室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无密切关系。以墓地选择为核心的丧葬风水术,成为皇室风水信仰的主体,这是六朝时期皇室风水信仰最为突出的特征。......
2023-11-28
时日禁忌所谓时日禁忌,是指在宅居修建、修缮、入住、搬迁等活动时要选择时日,亦称日法或选择。宅居修建等活动中时日禁忌,是《日书》的重要内容。又如《风俗通》称当时俗有“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之说,此亦是宅居时日禁忌的一种体现。此亦可反证当时营建活动中的时日禁忌当较为普遍。......
2023-11-28
冢讼与风水信仰冢讼是六朝时期道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并由此发展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上章宗教仪式。可见,道教典籍中的冢讼与丧葬风水观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道教中的冢讼观念是社会民众鬼神信仰的一种必然反映,它体现了世人的丧葬礼俗和种种禁忌,这些礼俗和禁忌正是风水观念形成与膨胀的重要原因。......
2023-11-28
民众“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是风水信仰存在、膨胀的前提和动力。宅居、冢墓的种种吉凶观念,必然会强化人们对风水术吉凶有验的心理预期,从而推动风水信仰在社会各阶层的膨胀。......
2023-11-28
《太平经》所见风水观念学界已经关注到了道教与风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道教典籍对风水术的吸收和改造,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太平经》中就有与风水相关的内容。《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中所载的《葬宅诀》作为丧葬风水的最早理论表述,在上文已经讨论,此不再详论。《葬宅诀》之外,《太平经》卷45的《起土出书诀》也包含了一些风水观念。......
2023-11-28
道教风水观念讨论道教典籍中有众多风水术数内容,这充分说明汉魏六朝时期道教对民众风水信仰的关注和重视。不仅修道能够避开营建中的种种吉凶禁忌,而且道教还赋予其经文以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试图以此来取代种种风水术的具体吉凶推演原则。因此,道教对风水术的吸收、改葬和对民众风水信仰的引导、转化甚至禁止,都是出于其弘教的需要,这种看似矛盾的风水观念,真实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民众生活中风水信仰的重要地位。......
2023-11-28
“四灵”形势说“四灵”又称四象或四神,一般认为,四灵的最早源头当与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关,后来与天象相结合,成为天象中二十八宿的物化形态。管辂以毌丘俭墓地的“四灵”形势而断定其有灭族之祸。因此,管辂所论“四灵”指墓地周围之山冈形势,当无疑问。最后,这一时期以“四灵”相墓之法,并非仅此一例。......
2023-11-28
风水术认为,住宅与人们的寿夭穷通、吉凶祸福、婚姻家庭、子孙繁衍等密切相关。迨于殷、周之际,乃有卜宅之文,故《诗》称“相其阴阳”,《书》云“卜惟洛食”,此则卜宅吉凶,其来尚矣。在这里,吕、罗二人固然没有上溯黄帝,但他们都明确将夏、商、周时期的卜宅、相宅活动作为宅法之缘起。......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