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探讨成果

《汉魏六朝风水信仰研究》探讨成果

【摘要】:上篇汉魏六朝风水术考辨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构建和形成阶段。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命运。在上篇,将主要讨论汉魏六朝风水术演进的历史线索,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符镇三个方面展开。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基本内容。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风水术发展的基本取向。

上篇 汉魏六朝风水术考辨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风水理论的构建和形成阶段。就术的层面而言,它上承先秦时期的巫术禁忌形态,下启唐宋时期理气、峦头两派的理论分野,是风水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风水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宅居与冢墓吉凶的解释体系;第二,具体的吉凶推演方法。风水术的核心是对人类命运的预测与调适,这种预测与调适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与宅居、冢墓的感应关系之上。风水术认为,宅居和冢墓的时空属性,可以影响、改变人们命运。因此,风水理论体系首先要解释宅居、冢墓与人的吉凶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宅居或冢墓会与人的命运相关联?先秦时期的宅法体系中,已经出现了以宅居形制来判断居住者的吉凶,但是这种关联多是建立在“神煞”观念的基础之上,并无系统的解释体系。进入两汉时期,宅法禁忌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以“五音”为核心的宅法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宅居的形制和方位被赋予了“五行”的属性,居住者也以姓氏的“五音”被同样赋予了“五行”属性,进而将宅居“五行”和居住者的“五行”相联系,按照“五行生克”的理论建立起吉凶解释体系。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吉凶解释体系并不排斥“神煞”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宅居吉凶观念中,“神煞”观念继续存在和发展,“神煞”体系日趋繁多,而且“神煞”本身也纳入到了“五行”的解释体系中,成为民众风水信仰的观念基础。

相对于宅居而言,墓法的理论体系就更加复杂。墓地的时空属性与生者之间的吉凶感应关系,是建立在以下解释之上的:第一,死者具有作祟于生者的能力和可能,因此,人们认为借助墓地的选择可以安顿与约束亡魂,从而为生者祈福避害;第二,生者与死者之间存在着“同气相感”关系,因此,死者之气与其子孙之间可以相互感应,从而影响和决定生者的命运。无论是宅法,还是墓法体系,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理论化倾向都是非常明显的。尽管,鬼神观念仍然在吉凶模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气”和“五行”思想已经成为这一时期风水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1)事物的形气决定了其吉凶,并无所谓的“鬼神”,皆“数之自然也”。

风水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与两汉时期“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有密切的关系。关于这种交感式宇宙观,本杰明·史华兹在《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中曾经指出,这种思维模式在许多所谓“原始民族”中都存在。按照这一思维模式,人事的吉凶与某些自然系统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天人感应的宇宙观,在汉代得到了强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天人感应、同类相感、同气相应等基本思维模式成为风水理论体系的基石。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风水术就是天人感应观的一种术数表达形式。两汉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月令图示世界观形成,阐释事物发展变化的阴阳、五行、八卦,表明时间和空间方位的四时、四方、天干、地支、律令等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宇宙万物时空合一的框架,这些都构成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所谓“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散为四时,判为五行”。人们以阴阳五行作为认识模式,把一切经验都归入其中,由这个模式去推演、运算,阴阳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决定了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是风水术的观念基础,而阴阳、五行说则构成了风水术中具体吉凶推演的方法论。

作为一种术数,风水在先秦时期多表现为一种单纯的禁忌形态,其施与对象主要是宅居的营建与使用,并不涉及冢墓。而且,这种禁忌形态是建立在直接的吉凶表述上,缺乏具体的推演方法。进入两汉时期,风水术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风水术逐步摆脱早期禁忌形态,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立了以“五行生克”为核心的“五音”吉凶推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宅居和冢墓被赋予了吉凶趋避的功能;二是,丧葬风水吉凶观念的确立,风水术实现了由早期以宅法为核心到以墓法为核心的转变,标志着风水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www.chuimin.cn)

在上篇,将主要讨论汉魏六朝风水术演进的历史线索,分别从宅法、墓法和厌胜、符镇三个方面展开。宅法与墓法的区分,固然有调适对象不同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二者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渊薮。厌胜、符镇之法则是一种对既有宅、墓的禳解之术,因此,它是风水术的重要补充。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汉魏六朝时期风水术的基本内容。这一时期,《日书》中有关宅居的种种禁忌得到强化,并逐渐发展成以“五音”为核心的宅法理论体系。“行营高敞地”、“四灵”、“冈阜之气”及“五音”吉凶推演模式,则是这一时期墓地选择的基本方法。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后世风水术发展的基本取向。

由于这一时期风水术数文献都已亡佚,很难清晰地勾勒出风水术发展的具体流变过程,只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借助后世风水文献,对其吉凶推演模式加以分析、比对,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复原汉魏六朝时期的风水术发展、演进脉络。

【注释】

(1)《汉书》卷30《艺文志》,17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