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选题中研究方法的参照选择具体的作品来作为研究一位画家和时代的切入点的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在中国老一辈学者的研究中也有运用,但这种方法更多更早则见于西方学者的文中,对于一位画家的笔墨特征和时代风格,相较于宏观、空泛、笼统的理论概括和抽象总结,西方学者更为注重的是一种“让事实说话”的方式,即通过画面结构、技法特征、笔墨符号等因素所传达出的实证依据,并通过与其他画家的纵、横时代的比对的考察手法......
2025-09-30
6.3.1 对于古法的不倦学习
晚年的恽寿平,仍然坚持着对于前辈大师作品的学习。可能更为贴合晚年心境与笔墨纯熟的缘故,在这段时间他在画风和兴趣上,都对于渴笔、简淡、萧瑟的倪瓒、黄公望风格产生了明显的倾向。在南田画跋中亦记录了恽寿平对于黄公望的艺术评价和个人学习的体会:
自题仿大痴卷——子久《浮岚暖翠》则太繁琐,《沙碛图》则太简。脱繁简之迹,出畦径之外,尽神明之运,发造化之秘,极淋漓飘渺(系缥缈之误——作者注)而不可知之势者,其惟京口张氏所藏《秋山图》、阳羡吴光禄《富春卷》乎?学者规摹一峰,何可不一见也。暇时得小卷,经营布置略有《秋山》、《富春》两图法,似犹拘于繁简畦径之间,未能与古人相遇于精神寂寞之表也。[23]
此段话语表现出恽寿平面对大师作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他认为自己在学习大痴风格时,仍被表象的笔法所束而无法很好地深入画家的创作心境。又如:
子久《富春卷》全宗董源,间以高、米,凡云林、仲圭、叔明诸法略备。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与今世所传叠石重台,枯槎丛杂,短皴横点规模迥异。予香山翁有模本,略得大意。衣白邹先生有拓本,半园唐氏有油素本,庶几不失丘壑位置。然终不若一见姑射仙人真面目,使凡尘顿尽也,此卷已入秦藏,不可得观。[24]
由此一段可以看出,恽寿平对于黄公望的作品是下了很大工夫来研究的,对大痴笔法风格和师承可谓了解得非常透彻,对现存所能见到的大痴笔迹、摹本也都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学习,不然他不能做到发现大痴画中景色是“一峰一状,一树一态”的精细程度。恽寿平盛赞黄公望的作品气度是“雄秀苍莽,变化极矣”,而且在《南田画跋》中关于讨论痴翁的跋文举目皆是,占有大面积篇幅,从大痴的画理到现存珍品遗迹的去向,都进行不知厌倦地讨论和评述,足可见他对于大痴的风格是极为推崇的。
同时,恽寿平对于元代画家倪瓒和曹知白的画风也是非常喜爱,也有很多临摹和仿二者笔意之作。在《南田画跋》中,恽寿平就曾在多篇题跋中细致地研究过倪瓒的皴法和意境感,其中曾有一跋,恽寿平论道:(https://www.chuimin.cn)
迂翁之妙会,在不似处。其不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与天游,此神骏灭没处也。近人只在求似,愈似,所以愈离。可与言此者,鲜矣。[25]
此句正道出了恽寿平心中对倪瓒画风的深刻体会,因此在恽寿平的画中,他便力求那种如倪瓒的简情率意的笔法,相较于其他画家,恽寿平在意境感上更为贴近倪瓒的风格。
恽寿平不仅对于元代的倪、黄、云西具有浓厚的兴趣,更在晚年时期大量地学习和临摹被当时四王所不屑的所谓的北宗画派的代表,如南宋马远、夏圭的作品,还对吴门画派中画法更为偏重于浙派的唐寅的画作进行了长时间的潜心临摹:如45岁时(1677)曾作《仿李唏古唐六如山水》轴(绢本,《别下斋书画谱》著录),50岁(1682)所摹马远的《清江钓艇图》轴,(《虚斋名画录》卷五·十著录,)还有《仿唐六如蕉庵图》便面(《瓯钵罗书画过目考》著录,卷一·十六),《临唐六如三友图》卷(《云烟过眼录初编》著录)等等[26]。恽寿平对于唐寅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说:
六如居士,以超逸之笔作南宋人画法,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全用渲晕,洗其勾斫,故焕然神明,当使南宋诸公皆拜床下。[27]
恽寿平这种毫无门户芥蒂地对古人画作进行的学习和钻研,既遵从了复古思潮的时代需要,又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它体现出恽寿平在学习前人艺术时能够摆脱所谓派别的束缚,而更为尊重画作自身的艺术价值。
相关文章
0.2.1选题中研究方法的参照选择具体的作品来作为研究一位画家和时代的切入点的这种研究方法,虽然在中国老一辈学者的研究中也有运用,但这种方法更多更早则见于西方学者的文中,对于一位画家的笔墨特征和时代风格,相较于宏观、空泛、笼统的理论概括和抽象总结,西方学者更为注重的是一种“让事实说话”的方式,即通过画面结构、技法特征、笔墨符号等因素所传达出的实证依据,并通过与其他画家的纵、横时代的比对的考察手法......
2025-09-30
[27]壶公钱杜在这幅《一竹斋图》卷中留下了多处的鉴藏印痕,一处是出现在题额、画面中,以及画后二曲先生李颙跋中的“壶中墨缘”朱文方印,另一处是出现在画面中左下角的一款“壶公心赏”朱文方印。......
2025-09-30
那种针对《一竹斋图》的画作主题所展开的高度赞颂和对于时代进行探讨的激情溢满了作品的全卷,充斥在画后的每一篇题跋中,使人感受到了一股来自于鼎革之际浓浓的文人特有的时代情感。......
2025-09-30
5.1关于斋室题材画作的定义“斋室画”,这个名词的运用曾见于我国台湾学者邱士华的王蒙《芝兰室图》研究一文中,而与“斋室画”同义、相近的名词在学术研究领域中也很多样,如“书斋山水”一词,首见于何惠鉴的《元代文人画序说》一文,其中他将元代斋室题材画作称为“书斋山水”[1],他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对于元代文人画家的活动场所和活动内涵的考虑而拟定的名词。......
2025-09-30
这种绘画手法的相似性在元末画家赵原的《陆羽烹茶图》卷中,似乎仍可以找到。图14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卷,纸本,淡设色,28.3厘米×21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5元赵原《陆羽烹茶图》卷,纸本,淡设色,27厘米×7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025-09-30
《一竹斋图》卷中,今释和尚为“一竹斋”的题诗为:赚煞王家痴子猷,眼光如雪又迷真。[23]因此,文人、画家常有以“龙公”来比喻仙山之竹的寓意。[25]今释和尚用“龙公”和“鹅溪千尺”来表明仙境之物非实有,真正的好竹在绢素之上,其意亦有赞喻画中之竹的妙感超逸的意思。......
2025-09-30
鉴于这些诸多因素,恽寿平的这幅《一竹斋图》卷自然会成为他传世作品中一个被极为重视和关注的对象,这一点可以从画卷中众多的著名鉴藏家的印章中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说明。[3]从文中所描述的画中景象,正与现存的《一竹斋图》卷中的画迹相吻合。它成为了此幅恽寿平《一竹斋图》卷最早的文献记载。......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