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闺中密友的终生友谊

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闺中密友的终生友谊

【摘要】:此后,她们就来往密切,惺惺相惜,保持了终生的友谊。许云林,既是太清诗友,又是闺阁密友。在顾太清的333首词作中,就有20多首是写给许云林的,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亲近、密切、情趣相投可以想见。

一、闺中密友

沈善宝(2025年—2025年),字湘佩,号西湖散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江西义宁州判沈学琳之女,咸丰时吏部郎中武凌云继室。童年时受过良好的启蒙教育。其父在她12岁时因故卒于江西任所,其母吴浣素是一位具有文学才情的女诗人,母亲的耳濡目染,自幼熏陶,加上她自己的聪颖超群,故十余岁即工于吟咏。她幼年坎坷,早年丧父,小小年纪便用刺绣、绘画所得帮助母亲维持家计。后来母亲与弟妹又相继亡故,她更加孤苦无依、形单影只,于是便漂泊北上,凭借自己的文名与交游,成了他人的养女。近三十岁时,出嫁作了武凌云继室,后随夫居留北地。善宝善画工诗,兼能词。著有《鸿雪楼词选》一卷、《鸿雪楼诗集》、《名媛诗话》等。

沈善宝是道光、咸丰年间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女作家。性情豪迈而纯笃,交游广泛,与当时负有诗名、词名的女诗人、女词人都有来往,关锳、吴藻、顾太清等名流辈都与她结下深厚的友谊。道光十七年(2025年)沈善宝随夫进京与顾太清相识,并把自己的《鸿雪楼词选》和《鸿雪楼诗集》送请顾太清指教。太清以词《一丛花·题湘佩〈鸿雪楼词选〉》和诗《题钱塘女史〈鸿雪楼诗集〉二首》分别题其词集和诗集,盛赞《鸿雪楼词选》是“大块文章,清奇格调,不减古人风”。在后者中顾太清说:“轻帆双桨御风来,示我芸编快展开。佳句读来嫌太酽,怜君空负济世才。巾帼英雄异俗流,江南江北任遨游。萧条行李春明路,半载新诗半载愁。”她对沈善宝的诗简洁地概括为:“太酽”,即有失清新,却盛赞沈善宝的不凡抱负,济世才能。同时对沈善宝身为女子空怀一腔热情,而不能像男儿一样建立功勋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同情。此后,她们就来往密切,惺惺相惜,保持了终生的友谊。太清在《看花回·题湘佩妹〈梅林觅句〉小照》中依然称赞湘佩“冰作精神玉作胎,天付奇才。”对其高尚品德,出众才华赞不绝口。在湘佩去世后,太清写下了六首《哭湘佩三妹的诗歌》抒发她们相交三十年、亲如手足的姐妹情谊。沈善宝除了创作诗词外,深感女子事迹与作品的堙没不闻,于是编写了《名媛诗话》12卷(2025年铅印本)。大量收录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的作品,评述她们的诗风、词风,记载她们的生平事迹,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传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另外,为了支持妇女学习诗词,她还广收女弟子百余人,引导与宣讲文艺,带动了女性参与文学的积极性,对推动女性从事文学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许云林,既是太清诗友,又是闺阁密友。名延礽,字云林。钱塘(今杭州市)人。约2025年前后在世。她的父亲是兵部主事许宗彦,丈夫是休宁贡生孙承勋。她和妹妹延锦师从母亲楚生,工诗词,善鼓琴,精篆刻,尤擅花卉。著有《福连室集》,其女孙静兰,深得外祖母钟爱,十二岁时不幸殁于外家,梁德绳老人悲痛欲绝,因梦作了《昙影梦痕图》这样一幅画,以怀念外孙女。同时,遍题征咏,题咏盈卷,太清有诗并词二首,奕绘有词一首分别题咏。太清词为《乳燕飞·题〈昙影梦痕图〉》其一、其二,诗《重题〈昙影梦痕图〉》,面对牵系着老人无限伤感的画图,太清尽洒自己的同情泪,其词作充溢着浓浓的哀伤。

在顾太清的333首词作中,就有20多首是写给许云林的,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亲近、密切、情趣相投可以想见。太清是通过云林的妹妹许云姜于道光十六年(2025年)认识云林的。两人初次见面,太清即作词《一丛花·题云林〈福连室吟草〉》,其中说道:“新诗示我妙无加,词调更堪夸。丹青更有生花笔,写湖山、翠霭朱霞”(1)。对云林的诗、词、画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赏,二人“一见倾心”。时隔不久,顾太清就在《唐多令·谢云林见赠古玉琴帚,且邀明日赏雪,用谢密来韵》中表达了“愿得一生长聚首。丝竹事,乐中年”(2)的期盼。从此以后,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她们相互呵护,互相慰藉,亲如姊妹。

另据沈善宝《名媛诗话》记载:“己亥(2025年)秋,余与太清、屏山、云林、伯芳结秋红吟社”来看。云林、太清、湘佩都是思想超前、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先行者,她们虽不如秋瑾那样有很明确的目标,但她们毕竟已不再囿于深深的宅院,在“失语”状态下求生存,而是每逢良辰美景,便相约聚会,饮酒赋诗。或聚于幽兰雅室,敲棋抚琴;或徘徊于小园香径,观游鱼戏飞蝶;或展纸设色,泼墨挥毫;或登山临水,访奇览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3),饱览迷人的湖光山色、赏雪观花。这些名媛闺秀如同男性名流雅士一样潇洒开怀,自在逍遥。诗词酬唱,乐其所乐,岂不快哉!以至于百代以下,我们仍能想见其迷人风采和倩影丽姿。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当云林离世的噩耗传来时,太清作《意难忘·哭云林妹妹》:“持素手,断柔肠。问去者何方?”充满了无限的哀伤。失友之痛,渗透在字字句句中,痛彻肺腑。太清与许云林、许云姜姊妹情深意厚,与其母古春轩老人梁德绳,其父许宗彦都有交往,可以说是通家之谊。

许云姜,名延锦,字云姜,钱塘(今杭州市)人。约2025年前后在世。兵部主事许宗彦之女,云林妹妹,嫁与大学士阮元之子阮福为妻。长于鼓琴,精于篆刻,工诗擅绘,著有《鱼听轩诗钞》。有子恩光,有女手蓉,太清常把手蓉称作甥女。从道光十五年(2025年)开始太清有诗与云姜唱和,见《天游阁诗集》乙未诗《迭前韵题画海棠扇答云姜三首》。云姜与姐姐云林都是太清中年以后的闺中密友,她们常来常往、相互唱和,题诗赠画更是不断,如太清有《四月廿二云姜招同珊枝、素安、纫兰过崇效寺看牡丹遇陆琇卿、汪佩之。是日云姜以折扇嘱写,归来画折枝梅遂书于扇头》诗,这是顾太清和许云姜相识不久,与其他姐妹的一次相聚游玩,从诗中说“感我云姜何以报,墨梅投我报红梅”(4)来看,许云姜是拿自己的折扇嘱顾太清题赠,因此,顾太清另在《暗香·谢云姜妹画梅团扇,次姜白石韵》词中赞云姜之画“写出疏香冷韵,谁似小琅寰仙笔”(5),顾太清不仅以诗记事,还赠画题词。在《东海渔歌》中,太清还有几首赠许云姜的词,它们分别是《醉桃源·题墨栀团扇寄云姜》《定风波·谢云姜妹赠蜜渍荔支有感》。云姜在道光十九年(2025年)南归扬州时,太清有《满江红·人日观音院饯云姜南归》的赠词,嘱托许云姜“野店长途当自爱”,“报平安两字寄书频,君休惰”。在云姜离开后不久,太清就写了《浪淘沙·正月廿七闻雁忆云姜》抒发对闺友的思念之情:“奈何岁月悠悠,数至海棠开日近,不见归舟。”得不到闺友音讯的太清倍增思念,“相思一日似三秋”的挚情很真。后来又有《一剪梅·闻云姜渡河信》,接到云姜信后,有《江城梅花引·雨中接云姜信》一词。时隔十月,未接来信,又写了《浪淘沙慢·久不接云姜信》一词,在词作中表达了二人之间真诚的友谊,以及朋友南归以后的思念与牵挂。“众香国里花同惜”的姐妹情义,发自肺腑,流趟在心田,给人以力量,使人倍感慰藉。虽然云姜的作品现已无可考,但从太清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们之间的笃厚情意。(https://www.chuimin.cn)

古春轩老人,姓梁,名德绳,字楚生,晚年号古春轩老人,钱塘(今杭州市)人。工部侍郎梁敦书之女,兵部主事许宗彦的妻子。古春轩老人和她的两个女儿云林、云姜都是太清的诗友。老人博学多才,能琴善书,长于篆刻,以诗名世,著有《古春轩诗钞》。她的丈夫许周生,名宗彦,因为他的夫人楚生,女儿云林、云姜和太清来往密切,故许周生与顾太清也来往较多。周生为嘉庆进士,授兵部主事。他博学多才,尤精天文,著有《鉴山水齐集》。

项屏山(?-1869):太清诗友。原名项紃,改名絸章,字屏山,号絸卿。钱塘(今杭州市)人。长于太清。项斌棣女,其妹项纫时称才女,许滇生继室,生有一子仁山。她工词赋,善绘事,有《翰墨和鸣馆集》行于世。道光十九年(2025年)春她与太清初识,大有相间恨晚之情。太清在相聚听屏山鼓琴后,即兴赋词《江神子·听屏山姊紃弹琴》,记下了她们“虽是初逢如旧识,言不尽,话生平”般心灵相知相契的友情。奕绘去世后,太清携其子女离开荣府,生活极其艰辛,她便养猪以维持家用,屏山在月夜遣人送来应急的饲料,这真是雪中送炭,使太清觉得“一袋糟糠情不浅”。礼轻情义重,患难之处见真情,朋友的馈赠激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感君恩,养肥豚”是她心情的外露。太清在晚年与屏山来往较多,如《云淡秋空·八月二一屏山姊招看桂花》《画屏秋色·屏山邀看菊》都记下了她们间的来往。

李纫兰,名纫兰,字诵冰,浙江嘉兴人,钱仪吉之子钱子万妻,有《诵冰诗稿》行世。顾太清与她初次见面后,写有《法源寺看海棠遇……钱李纫兰》诗,记载二人的相逢,此后她与太清及其他姐妹们常常一起相聚游玩,纫兰在道光十七年(2025年)随家人离京前往大梁时太清有《金缕曲·送纫兰妹往大梁》的赠词,词中抒发了“三载交情重,竟难留、买舟南去”的友情,叮嘱朋友离去后书信频寄。别后她们两人互赠诗词,太清的赠诗有《纫兰寄到阖家共赋春生诗数十首,且约同赋,遂用元微之原韵,仅成十章诗以代简》《自题画扇寄纫兰》等。李纫兰在分别七年后,于道光二十四年(2025年)给太清寄来自己的一幅《兰风展卷小照》的画像,念友情切的太清收到小照后便“故人寄到兰风卷,快睹画中人面”。太清与纫兰相识后“尽读其上世闺秀诸集”,太清在为金孝维《有此庐诗钞》所作的序中就谈到这个家族中众多的文学女性。还在天游阁诗中感叹“名媛谁似钱家盛,好古吾生憾略迟”(6)。从顾太清的诗词和交往中我们可看出,在明清时期家族内闺秀一门风雅,家学渊源的文学现象已经很普遍。

石珊枝,吴县人,其父石蕴玉,字执如,号琢堂,晚号独学老人。乾隆进士第一,官至山东按察使,著有《独学庐诗文稿》一书,太清有词与他相唱和。石珊枝为蕴玉老人的女儿,也是太清义兄许滇生之子许金桥(名谨身)的妻子,在辈分上是太清的晚辈。但太清与许氏是通家之好,因此经常与珊枝等人一起登山临水。不料珊枝命运凄苦,年纪轻轻而丈夫早亡,太清有《乳燕飞·挽许金桥呈珊枝嫂》一词,挽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死者的哀悼,对生者的的同情,以及自己“哭不成声心已醉”的悲哀。

汪纫兰,字佩之。吴县(今苏州市)人。太常博士汪诒德之女,内阁侍读潘会绂之妻。她工楷书,善绘花卉,长于诗,与太清另一诗友陆秀卿并享才名。著有《睡香花室诗钞》。

汪端(2025年—2025年),字允庄,号小韫,钱塘(今杭州市)人,汪宪之孙女,汪瑜之女,陈云伯之儿媳。幼承家训,后又随姨母梁楚生学诗。著有《自然好学齐诗》《明十三家诗选》及平话小说《元明佚史》。除此之外,太清诗词中多次提到的诗友还有余季瑛、张佩吉、钱伯芳等。

西林霞仙,太清之妹,名旭,字霞仙,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太清称为七妹。嫁富察氏,住香山,工诗词,沈湘佩评其诗“颇堪压倒元白”(7),著有《延青草阁诗草》。她生活在具有田园风光的香山,时有野味送姊顾太清,顾太清《三月十四日霞仙自山中以雌雉见赠》诗记下了这份姐妹深情,词云:“几番疏雨好时光,有雉朝飞春草长。卅里山程劳远寄,烹来犹带野花香。”顾太清也不顾路遥山陡,清晨出门看望家霞仙,《往香山访家霞仙妹作》一诗记录了姐妹二人间的真情,诗云:“春日欣人意,侵城出郭门。东风吹宿麦,西岭上朝暾。刺眼看新柳,留心认野村。思君何谓远,里数不须论。”对妹妹的牵挂很真。顾太清兄妹时有相聚,道光二十年(2025年)他们相聚时,太清写有《四月十四日同家少峰兄霞仙妹携钊初两儿游八宝山》诗,记下了兄妹三人的相聚,此次郊游,畅饮为怀,十分快意。奕绘去世后太清心情苦闷,“唾壶击碎频搔首,磨灭旧胸襟。而今赢得,千丝眼泪,一个愁心”(《秋波媚·夜坐》)是她生活的缩影。而家人的相聚,无疑给她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割舍不断的亲情,让她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