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带给她的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词人置身香霭缭绕的禅房,感到了游心世外,远离喧嚣的惬意,也可见她对别样人生的一种爱慕。道人眉上不生愁。......
2023-11-27
(三)寄心空门的隐逸思想
徐灿早有归隐之念。《拙政园诗集》七言律体中有一首《答素庵西湖有寄》,写于崇祯末年,诗劝陈莫再作出山之想,夫妇偕隐山林。诗曰:
霜鸿朝送锦书还,知向寒灯惨客颜。从此果醒麟阁梦,便应同老鹿门山。十年宦态争青紫,一旦君恩异玦环。寄语湖云归岫好,莫矜霖雨出人间。(47)
之遴仕清后徐灿还是盼其隐退:“共挽鹿车归旧隐,几浮渔艇散秋怀。”(48)《拙政园诗集》中时见其隐逸避世的思想,如:“玉树悲歌日,金门大隐年”(49)。又如《游仙诗四首》其二曰:
神仙何必不公侯,暂下云霄十二楼。书秘早泛黄石授,功成还逐赤松游。远求碧海无三岛,大隐金门是十洲。左右岁月浑不识,烟寒惟有茂陵秋。(50)
按常理,徐灿是重臣之妻,富贵相伴,很难舍弃既得的名声、地位和权势,而她却劝夫退隐,淡出仕宦,隐逸山林,其心理和行事超出了这一常理。探寻其中的原因,大致有如下诸端:
第一,宦海风波是促使她劝夫引退的直接动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伴君如伴虎,同僚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政治斗争复杂、频繁、残酷,陈之遴不可避免要陷入这种政治困境中。崇祯十一年陈门的巨大变故及后来之遴九死一生的宦海沉浮,深深刺伤了她那原本单纯的心理世界。作为朝臣之妻,她心惊胆战,如履薄冰。“静扰固无异,险夷岂人算”(51)诉说了之遴一家的艰难处境及宦海的险恶。“浮沉久识虚名误,霄汉无劳彩笔干”(52)已是急欲退隐的大声疾呼了。隐逸避世以求全保身是她无处可遁之际的必然选择。
第二,退隐之念源于徐灿的个性、心理。徐灿秉性好静不好动,好清闲不好热闹,性耽青山绿水,而不喜尘世的喧嚣繁华。生在贵胄之家,却淡泊名利富贵,为人从不张扬,生活也简易朴素,不喜迎来拜往的人事纷扰,这从“素志谢尘扰”(53)、“深憎人事扰,益见道心坚”(54)等句就可看出。她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清净淡泊的人生情趣,期冀远离尘世的羁绊,而隐逸山林可以让她疲惫罹难的心灵自由徜徉于天地万物中。
最后,传统文化中隐逸思想的浸染是徐灿退隐之念的深层文化动因。从先秦时起,儒家和道家就确立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和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尽管儒家提倡的入世为官、匡世济民成为士人占主导地位的人生价值观,但儒家文化中本就给士人留下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孟子说:“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因此士人在其道不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远离官场,远离尘世,避世隐居的生活道路。至于道家,则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珍视自我人格、强调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对世事采取一种任其自然、无为而为的态度。他们推崇淡泊名利的隐士态度。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本身就是一个宁可居于陋巷也不愿为官的隐者。庄子身为楚人,足迹很少步入中原,他的隐居避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南方的佳山秀水。也正是南方绮丽秀美的山水孕育了源源不断的南方隐士文化,像陶渊明、林逋等都是南方著名的隐士,隐士遗风让徐灿追慕不已:“何人一笠歌空碧,笑折林逋墓上梅。”(55)晚明时与丈夫同隐于苏州天平山的徐媛(小淑)的隐居生活对徐灿的潜在影响也是很大的。二徐本同为苏州徐氏宗人,时人也常常把徐灿与徐媛相提并论,“并称双绝”(56)。加之其身上又有先天的南方水土因子,这一切决定了徐灿可以自觉接受道家隐逸避世的人生态度。
但之遴的热衷仕途及徐灿传统的安家敬夫观念又决定了归隐之念仅仅是她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从实现。《满江红·闻雁》中就透出这种理想碰壁的痛苦心迹:
既是随阳,何不向、东吴西越。也只在、黄尘燕市,共人凄切。几字吹残风雨夜,一声叫落关山月。正瑶琴、弹到望江南,冰弦歇。悲还喜,工还拙。廿载事,心间叠。却从头唤起,满前罗列。凤沼鱼矶何处是,荷衣玉佩凭谁决。且徐飞、莫便没高云,明春别。
此词写于1647年前后,为词人再次进京后所作。丈夫仕清是徐灿心中痛苦的情结,为与陈同享不该享的富贵而悔,浓浓的思乡之痛又弥漫于苍茫的天地之中。如许的重负,词人怎堪消受?不得已,还是将它忘却吧。词人很想寻找一处仙山神地隐居起来,以摆脱世事的烦扰,尘世的是是非非,可是“凤沼鱼矶何处是,荷衣玉佩凭谁决”,仙境在何方?隐居之所在哪里?语调沉痛,无奈至极。
既然无法隐逸山林,徐灿就转而向佛。她参禅悟道,研习经文,相信经由佛教灭寂之道,终会洗去心头深重的悲凉,即使达不到永生的“涅槃”,也会让悸动的心灵暂得安宁。《踏莎行·饯春》词曰:
萍叶将圆,桐花飞了,雕梁不见乌衣到。想应春在五侯家,东风怕拂寒闺草。归计迢迢,禅心悄悄,帘前莫问花多少。试将杯酒饯春愁,从今别向修娥绕。
这首词写于之遴官场失意、将贬塞北之时。名曰饯春,实则有难言的隐衷。贵为大学士的夫婿一旦被疏离、贬谪,画梁上连旧时的燕子也不见飞来,东风也怕光顾寒闺之草,落魄至极,而又与江南阻隔,杳无归期,词人只好以“禅心悄悄”尽力平复心灵的创痛,于生命热力的消褪之余寻找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
流放塞北之时,赦归无望,而子嗣渐殁,佛经成为她唯一可以逃遁之处,《秋日漫兴八首》其八曰:
绝塞风沙增白发,凛秋霜霰剥青杉。松窗静夜焚香坐,几卷丹经手自芟。(57)(www.chuimin.cn)
又《同素庵游安平泉时以初度礼佛山寺次东坡原题韵》诗云:
一鸿幻泡现灵渊,坡老留诗亦偶然。世味已知同此水,我生宁必问何年。青云破梦终皈佛,绛雪回颜不羡仙。小隐山林应易办,数椽茅屋傍愚泉。(58)
《素庵六十初度》云:
游戏尘寰六十秋,几回荣辱总浮沤。偶耽翰墨仍无著,独信神仙必可求。霜后橘红怀震泽,月中梅白忆罗浮。共寻云际琼台路,不向昆仑十二楼。(59)
遇赦回归江南后,之遴、诸子早殁,寄心空门更是她唯一的选择。究其逃禅原因,凄苦的境遇是首要因素。流放之前,尽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丈夫外出做官、夫妻聚少离多、独守空闺的生活和二人政治立场上的隔膜使其倍觉凄苦孤寂:“有泪知难尽,无香可返魂。满阶霜月在,形影吊黄昏。”(60)“别去愁何限,朝来瘦不禁。只凭双燕语,少慰寂寥心。”(61)逃禅成为她走出困境、寻求归宿的可行之径;流放之后,身为罪臣家属,身心俱伤,皈依净土是她平复伤痕的一剂良药。
她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是逃禅的外在因素。
一是特定的地理环境。江南一带本是寺院集中的佛教圣地,周围春水竹柳环绕,环境清幽静寂,令人尘念渐消,生皈依佛门之念。
二是独特的历史积淀。明中叶以来佛教盛行,特别是晚明以来禅宗风靡、禅悦之风兴盛。明末社会政局动荡,王朝的腐败使许多士人淡于功名,究心禅学。阳明心学公开抛弃反佛的儒家原则,填平了佛儒之间的最后一道沟壑。在阳明心学的鼓荡中,元明以来在理学笼罩和窒息下的中国思想文化才稍稍摆脱了禁锢,一些士大夫文人也尝试抖落身上的枷锁。再加上明朝残酷的文字冤狱,使许多士人绝意仕进,转向追求内心适意的禅悦境界。他们醉心于习禅礼佛,静坐焚香,禅悦之风因此大为盛行。这种情况,尤以东南为盛。生活于吴地的徐灿深受熏染,逃禅成为一种需要:云雾缭绕的青峰翠岭,可以涤荡其满腹忧怨;万缘放下的面壁谈禅,亦可以使倾斜的心灵趋向平衡。
徐灿的诗词创作中也渗透着佛教色彩:
其一,由其诗词中意蕴独特的审美对象上,可看出其逃禅心迹。其作品中大量的梅、兰、竹、菊、杨花、柳絮等空灵意象,暗含着人生的种种寓意,直接或间接地传达某种禅意,尤其是梅花意象,最能透露其逃禅心迹。由梅花意象看其逃禅心迹是因为梅花意象与佛教夙有因缘。据李炳海研究(62),梅花诗在宋代最为兴盛,当时,净土信仰风靡朝野,形成了崇尚洁净的文化生态。宋人专注于梅花,主要不是宣泄感情,而是浣濯心灵,超度灵魂。梅花的皎洁不染、清香冷峻无不与净土信仰合拍,与神清骨冷的净土之士相类。梅花之通体清澄、内外俱净,引发了文人洁身净心的自觉意识,映衬了他们冰清玉洁的品格。于是,净土信仰、净土意识就以梅花意象为载体渗透于诗词中。徐灿借梅花意象寄托逃禅心迹,可谓渊源有自。
因为多灾多难的人生,她深深体味到无奈、痛苦和绝望。梅花的幽幽冷香,使灰寂的生活出现一抹亮色而心有所寄。疏梅暗香营造的超凡脱俗的淡淡禅境,为她找到一片宁静的方舟,来承载漂泊无依的灵魂,因而有淡淡隐逸气质的梅花意象便自然出现在她的诗词中:“回首江城清梦远,疏梅依旧绕阑干”(63),“清娱宜永夜,梅影正婵娟”(64),“兽炭夜温金屋暖,琼枝寒发玉梅惭”(65),“堆砌暂留将霁雪,调弦先赏未舒梅”(66)。塞外流放十二年,梅花更是她思乡的感情寄托。《忆梅花》云:
迢遥清梦碧江湄,点点寒梅发旧枝。欲拟色香谁得似,莫论开落总堪思。花明茂苑乡关杳,人在穷边驿使迟。旅况几年凄切甚,不须羌笛夜频吹。(67)
又如《咏梅》:
故园梅信久迟迟,忽向龙沙见一枝。素蕊岂争桃李色,异乡偏召雪霜姿。瑶琴梦里犹堪奏,玉笛愁中不忍吹。知尔也应思庾岭,小庭清夜月斜时。(68)
其二,徐灿诗词中清新淡雅的审美情趣和空灵自然的艺术境界是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细风将雨,一夜冷银塘”(《临江仙·闺情》)体现出一种空灵淡雅的艺术旨趣;“山水清音听未了,隐岸玉筝金锁”(《念奴娇·西湖雨感次素庵韵》)于清新自然中充满悠远灵逸之气;“碧海青天夜夜,绮窗绡帐年年”(《河满子·闺情》)句中,景物之疏旷静穆与诗人内心之空寂暗暗契合。又《满江红·有感》中“炉烬水沉犹倦起,小窗依约云和月”两句,似是参禅悟道者的人生写照:在云彩的辉映下,月光朦胧凄迷;暮霭沉沉,依稀的月光透过窄小的窗棂,投下斑驳的影子;香炉已烬,闺中人还沉浸在深思冥想中。
另外,在《拙政园诗集》246首诗中,以“游仙诗”冠名的有十首,还有些诗篇以“感兴”发端,题旨不离游仙。这些诗作,已幻化成空灵的华台琼阁、缥缈的仙人五城十二楼,铃铎的清响荡漾着色相俱空的神韵,常常将人引入禅的世界。
有关清代三大女词人研究的文章
道家思想带给她的是一种恬静、平和的生活,是一种人生的境界。词人置身香霭缭绕的禅房,感到了游心世外,远离喧嚣的惬意,也可见她对别样人生的一种爱慕。道人眉上不生愁。......
2023-11-27
(三)寄心空门的隐逸思想徐灿早有归隐之念。《拙政园诗集》中时见其隐逸避世的思想,如:“玉树悲歌日,金门大隐年”。最后,传统文化中隐逸思想的浸染是徐灿退隐之念的深层文化动因。晚明时与丈夫同隐于苏州天平山的徐媛(小淑)的隐居生活对徐灿的潜在影响也是很大的。遇赦回归江南后,之遴、诸子早殁,寄心空门更是她唯一的选择。究其逃禅原因,凄苦的境遇是首要因素。......
2023-11-27
六、词情哲理,融为一体哲理诗、词是诗歌领域里隽永的瑰宝,它不以浓艳的色彩、缠绵的情意、华丽的辞藻取胜,往往是用朴实的字句,简练概括的语言,通过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高度的概括,揭示生活中的深邃哲理。顾太清的许多词受此影响,联想奇妙而富含理性的色彩,在阐发事理方面可谓自成一格,见识不凡。结彩为绳,截竹为筒。下片写人事哲理,深思熟虑,恰当地寓人事变幻之理于具体事物当中。......
2023-11-27
(三)意象的丰富多样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诗词作品从艺术构思来看实际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杨柳的丰富内蕴因了词人遭际不同更趋完善。杜鹃意象在徐词中共出现7次。徐灿偏向于从听觉方面去感受雀鸟意象。......
2023-11-27
此后,二人往来密切,尤其在奕绘去世后,许滇生在年关时节馈赠银饵、螃蟹,项屏山送养猪饲料,帮助太清熬过了最苦涩的一段日子。第一首描写三十年里二人相互慰藉,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亲如手足,听到噩耗不胜悲哀。第三首回忆二人之间的心灵相投,情深意厚的友情。......
2023-11-27
(五)传情达意的生动性这一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徐灿的闺怨词中。,起句即营造了一种暗淡、迷茫、冷清的境界,使得词人“盈盈泪暗蘦”。徐灿还有很多的闺怨词将对景物的描写、对自己动作情态的表现和呼告式的直接倾诉合而为一,整体作用于抒情,从而形成直率的抒情方式。这几个意念转换,鲜明地体现了徐灿对丈夫的眷眷深情。......
2023-11-27
去年同宴乐,此日隔人天。开朗乐观的女词人一下子坠入人生的低谷,往日的一切已成过眼烟云,而今“断肠空有恨,难寄到君前”。诗人四十二岁时写有《庚子生日哭先夫子》诗,回忆过去的时光,抒写今日的凄凉。奕绘的早逝让她心如刀绞、泪如雨下,难以言尽的对丈夫的怀念之情,成了太清后期诗词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歌当哭,何其悲哀。......
2023-11-27
松散型文学女性群体,虽无组织之名,但常常围绕着某位有声望的文学女性或男性文人集会联吟、诗酒唱和,践行结社之实。这种清代女性的文学聚会又可分为“家居式”、“社交式”和“公众式”社团三种结社方式。“家居式”社团,以女性创作主体的家族化为主要特征。如《红楼梦》中有关“海棠诗社”的华美篇章,就是清代女性“家居式”结社的审美再现。......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