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三大女词人:意象丰富多样

清代三大女词人:意象丰富多样

【摘要】:(三)意象的丰富多样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诗词作品从艺术构思来看实际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杨柳的丰富内蕴因了词人遭际不同更趋完善。杜鹃意象在徐词中共出现7次。徐灿偏向于从听觉方面去感受雀鸟意象。

(三)意象的丰富多样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是经过创作主体的审美选择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情与景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单位,诗词作品从艺术构思来看实际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诗词作品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具有个性特点,同一意象,融入主体情意不同,衬以别具抒情主体个性色彩的修饰语,所取得的艺术风貌亦各异其趣。袁行霈即说:“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22)一个成熟的、有个性的诗人,会将一些司空见惯的物象,通过巧妙的摄取、组接,形成自己的意象群,徐灿就是如此。《拙政园诗馀》意象丰富,大多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事物,如大自然中的杨柳、芳草、风、雨、云、月亮等,自然生灵中的鸿雁、杜鹃、蝉、鸦,花中的桃、梨、梅、落花,生活用具中的灯、烛等,这些意象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情,构成了徐词意象的特殊性。

杨柳、草是中国古典文学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情绪的原型意象,它们集中而鲜明地代表了一种感伤文学传统,是离别相思的心灵符号。徐词中29次出现杨柳意象,居花草意象之首;7次出现草意象。徐灿笔下频频出现的杨柳多抒发闺中女子念远怀人之情,《如梦令》中以“杨柳丝丝青纵,烟护晶帘无缝”渲染杨柳丝丝飘拂,姿意放纵的美好春光,作为抒情的背景;《菩萨蛮·春闺》则以“羡煞是杨花,输它先到家”暗将远人比作自由飘舞的杨花,盼其早归家;《永遇乐·病中》有“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无情杨花不解病中词人愁苦怀人之情。更有《惜分钗·春闺》中“东风恼,莺声小。弄春杨柳丝丝袅”,本是明媚可人之春光,但在心情惆怅的词人眼中,春风也好,黄莺也好,甚至连丝丝飘拂的杨柳也令人烦恼,此词抒写的是春日闺中愁怨,构思新颖。又同写春怨,《风中柳》中“丝丝垂柳,带恨舒千缕”写春归夏荣时节,万缕杨柳带着怨恨缠绵披拂;《虞美人·春闺》中“杨花独解随风去,无奈廉纤雨”写盛春将暮,杨花自顾随风飘去叹时光流逝之速,令闺中词人无法排遣内心愁怨,此二首应是前期之作。而后期词中的杨花景象殊异。《少年游·有感》中“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以杨之衰败喻盛世之颓败,暗伤明朝之灭亡;《踏莎行·初春》“春魂已作天涯絮”,以随风飘扬的柳絮,喻缭乱、无尽的愁绪,以抒发兴亡之感,故国之思;《武陵春·春怨》:“昨夜杨花飞几许,冷暖在心头,萍踪浪影且相随”,以杨花之无根喻词人飘泊之际遇,写尽悲凉之意;《临江仙·系舟》“烟柳易残人易老”,以柳残烘托“人易老”,透露词人历经苦难后所生的迟暮之感;《满江红·示四妹》“看过眼、倦杨青老,怨桃红歇”,赋予杨柳、桃花以人的情感,仿佛桃杨也怨恨春天逝去;《永遇乐·舟中感旧》:“休笑垂杨,而今金尽,浓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更以垂杨易凋,人生如飞絮飘零,写词人面对沧桑巨变,感旧伤亡的故国之痛。杨柳的丰富内蕴因了词人遭际不同更趋完善。

写“草”的词句如:

依旧绿,为谁红,草草花花满泪丛。(《捣练子·春怨》)

东皇也合怜芳草,不雨春先老。(《虞美人·感光》)

数点落红春寂寂,一庭芳草雨纤纤。(《浣溪沙·春闺》)

采莲沼,香波咽,斗草径,芳尘绝。(《满江红·示四妹》)

春草萋萋秋草凋零,草木的春荣冬枯传达出生命的规律。词人从草的枯荣凋敝中悲歌生命的凋零,喟叹人生的际遇,在芳草年年的永恒中感叹物是人非,人事沧桑。《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诸诗句。徐词中也有“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永遇乐·病中》)等词句。“王孙芳草”又有伤别念远的意蕴。

《拙政园诗馀》中出现的鸟类意象主要有鸿雁、杜鹃、燕、鸾、鸳鸯、莺、青鸟、黄鹂等,其中鸿雁是一个被赋予了浓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意象,表达出思亲怀乡的意蕴。鸿雁在徐词中共出现16次,成为寄托其思夫情意或故土之思的空中使者;而“雁足传书”的传说又使鸿雁具有了“信使”的美称,成为音讯、消息、书信的代名词。

百和夜烧残。唤起征鸿行路难。梦里江南秋尚好,般般。(《南乡子·秋雨》)

暂飞乡梦,试看归鸿,也算忘忧。(《诉衷情·暮春》)

频寄锦书鸿不去。怕近黄昏,帘幕深深处。(《蝶恋花·每寄书素庵不到有感》)

消魂也,梅花憔悴,飞雪断来鸿。(《满庭芳·寒夜别意》)

春尚在,衣怜薄。鸿去尽,书难托。(《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

路途遥远苍茫,征鸿已尽,词人与亲人书信难达,音讯杳然,思亲之心愈发愁苦。

杜鹃意象在徐词中共出现7次。杜鹃亦称杜宇、子规、子鹃、思归鸟,传说它是蜀古帝望帝(名杜宇)魂魄所化,望帝有冤,其死后所化之鸟在暮春时节昼夜不停地啼叫“不如归去”,啼至血出而止,极为凄切哀伤。又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说:“杜鹃始相催而鸣,先鸣者吐血死。常有人山行,见一群寂然,聊学其声,便呕血死。初鸣,先听其声者主离别。”故鹃啼多体现思亲望归的主题,以至于闻声失色,见形伤怀:

杜鹃啼断夕阳枝,月明又到花深处。(《踏莎行》)

尽日无言心自咽,春枝洒满寒鹃血。(《蝶恋花·咏事》)

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往事堪悲闻玉树,采莲歌杳啼鹃血。(《满江红·感事》)

徐灿偏向于从听觉方面去感受雀鸟意象。除了雁鸣鹃啼之外,词人还常写蝉嘶鸦叫:

起来点检露华深,秋蛩四壁声相竞。(《木兰花·秋夜》)

娇小凤毛堂构远,飘零蝉鬓门楣孑。(《满江红·示四妹》)

眼底眉头愁未了,去数归鸦。(《浪淘沙·庭树》)

残灯窥短梦,梦也无多,消得啼乌恁淩迸。(《洞仙歌·梦江南》)

蝉具“善鸣”的特点,与秋景的衰败暗淡构成悲秋哀怨的情感基调,蝉的声声嘶鸣,能让人“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司空曙《新蝉》),徐灿何尝又不是这样呢·乌鸦暮归的习性已然触动羁旅之人有家难回的愁怀,何况还有那专叙离恨与愁思的古曲《乌夜啼》呢!

风、雨、云这些天气意象在徐词中出现最多,分别为47、44、30次,代表天气变化,主要用于增添气氛、渲染愁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3)。风吹云动雨潇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会触动她那善感的心绪。

“风”意象中,词人用的较多的是“东风”意象,共有12次。“东风”除揭示“春”之时令外,还常与“柳”、“残红”等意象一起表示闺怨、离别、相思等意。如:

柳岸欹斜,帆影外、东风偏恶。(《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www.chuimin.cn)

一剪东风寒欲逗,渐逼檀眉瘦。(《醉花阴·春闺》)

倩东风、吹向天涯、悄悄把离愁说。(《永遇乐·寄素庵》)

而“西风”除了表示“秋”的时令,也渲染秋天冷落、萧瑟、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词人独守空房的哀怨及思乡之情,如:

夜寒不耐西风劲,多情却是无情病。(《木兰花·秋夜》)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菩萨蛮·秋闺》)

秋风试寒初,一片乡心点滴闲。(《南乡子·秋雨》)

徐灿钟爱以“雨”牵“愁”,语调凄惋。自古以来,由于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从《诗经》开始,雨一直牵动着骚人墨客的情怀,诗人们或用其“知时节”、无声润物表达喜悦的情感,赋予雨的意象以生命的光泽;或用丝雨如愁、潇潇暮雨表达无边的愁绪,赋予其悲凉无奈的韵味。因此古典诗词中的雨,经过不同的人融进不同的主观感情,而产生不同的雨意象,人们可以从“细雨”中感受其纤柔深长,从中引发出绵绵不断的愁思;也可从“烟雨”中体会到它的迷离,用来抒发一种依稀飘忽的情怀;还可以从雨带来的凄冷,表达悲哀、忧伤、抑郁和怅惘的感情。当然也可以用雨的清润,赞颂它给人们带来的生机与希望。由于徐灿的词多以感伤的笔调写人生聚散,爱情悲欢,或追忆旧踪残梦,感叹兴亡,因此雨的意象在她的词里,有一种凄清哀婉的情韵和色调,成为她表达悲凄伤感、幽怨多苦感情的一个载体。她笔下的雨有细雨、冷雨、红雨、夜雨、寒雨、丝雨、秋雨、微雨、泪雨、花雨、疏雨、烟雨、暮雨、萧萧雨、廉纤雨等,情态各异。她写自己深夜梦回无眠的愁情:“满枕潇潇今夜雨,人共孤灯语”(《虞美人·有感》)、“一春风雨和愁滴,珊枕寒时,玉漏迟迟”(《采桑子·春宵》);她表达自己身在异乡的苦况:“雨深深,秋自老,旧苑新花,莫问愁多少”(《苏幕遮·秋老》);她抒发兴亡盛衰的伤感:“风共雨,何曾歇。翘首望,乡关月”(《满江红·感事》)、“几字吹残风雨夜,一声叫落关山月”(《满江红·闻雁》)。但在徐灿词中,“雨”的意象常用来映衬闺中女子的人生寂寥之感:“如何三五雨潇潇,偏滴助愁萋草”(《西江月·十五雨夜》)、“一帘残梦醉醒中,禁得这番红雨”(《一络索·春闺》)、“数点落花春寂寂,一庭芳草雨纤纤,不须春病也恹恹”(《前调》)。“雨”的意象也更多地抒写相思之情:“花冥冥,水泠泠,雨雨风风满碧汀”(《长相思·别意》)、“帘卷晓寒生怕起,一种分鸾,两地黄昏雨”(《蝶恋花·春闺》)。

风和雨常常相伴而行。风雨交加是一种恶劣的自然气象,它摧残鲜花,带走春天。徐灿常将“风”、“雨”连用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加深怀人或思乡的愁苦:

一春风雨和愁滴,珊枕寒时。(《采桑子·春宵》)

隔花深处闻莺,小阁锁愁风雨骤。(《水龙吟·春闺》)

几日愁风和恨雨,乡梦教留住。(《醉花阴·风雨》)

问羁人邸舍,风雨钟残,可忆吴门旧烟水。(《洞仙歌·梦女伴》)

“云”亦是徐灿用来渲染愁情的常见景物,如:

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永遇乐·秋夜》)

水点成冰,离云愁暮,能禁几阵凄风。(《满庭芳·寒夜别意》)

群玉山头仙侣,乱云无处。不须乡泪染江流,倩个燕儿传与。(《一络索·春闺》)

冰、雪、霜、露、雾、烟等意象也用来表示气候变化,渲染环境的凄冷,在徐词中分别出现10、5、15、4、3、18次,如:

想冰弦凄鹤,宝钗分凤,别时语,无还有。(《水龙吟·春闺》)

澹澹离云,凄凄紫陌,香尘飞雪。(《永遇乐·寄素庵》)

薄薄罗衣寒似水,霜逗一庭花石。(《念奴娇·初冬》)

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满江红·和王昭仪韵》)

残月霭窗纱,莫便西斜。(《浪淘沙·庭树》)

峭寒楼阁,早春帘槛,一树冷烟愁遍。(《鹊桥仙·梅花》

徐灿与月亮也有解不开的情结,“月”的意象在徐词中多达35处,这固然蕴含着传统的“月”的意象的审美意蕴,更因为“月”是触发她情思的直接物象。徐灿笔下的明月,可以跨越空间的隔绝,连结起两地的相思:“别离、虽未久,羁窗寒月,更胜从军”(《满庭芳·寄素庵》)、“有恨黄昏,无情玉笛,催落江梅寒月”(《永遇乐·寄素庵》)。在这里月的情态孤独落寞,月的色彩凄冷迷离,很好地表达了她与丈夫分离的悲凉与无奈,具有深邃绵缈、凄婉悠远的美学意蕴。徐灿还用月的意象感伤岁月的流逝:“凤凰台畔乱香红,只到寻常烟月竟匆匆”(《虞美人·有感》)、“旧恩新宠,晓云流月”(《忆秦娥·春感次素庵韵》)。逝者如斯,在这周而复始永不止息的自然面前,愈显出人生的短暂,生命的脆弱,包含着一种悲怆的生命意识。她又把月的团圆与人的孤独形成对照:“不是人辜明月,月还负却良宵”(《西江月·十五夜雨》)、“楼外金堤隄上月,昔人几度偷圆”(《河满子·闺情》)。在徐灿的词里,月的意象是生命的飞逝,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亮被勾出的悲悯情怀和凄凄哀愁,已成为徐灿表达聚散离合之情的永恒背景。徐灿笔下之“月”亦有不同景象,后期词借月来写思乡感怀之情:“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唐多令·感怀》)、“几点漏催天未晓,一庭星月皎”(《谒金门·闻燕》);抒家国之悲:“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踏莎行·初春》)、“回首江城,高低和黍,凉月纷纷白”(《念奴娇·初冬》)、“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青玉案·吊古》)。意境空明,愁情深广。

“灯”在徐灿词中也是惯用的意象,99首词中出现了12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古典诗词中,“灯”似乎常与“孤”字相连,灯下的情景也是聚少离多,因此“灯”就成为表现相思离别之情的最好意象,离人们常用它来抒发幽怨之情。这在徐词中也有表现:“云卷微寒入暮,一灯瘦影魂摇”(《西江月·十五夜雨》)、“满枕潇潇今夜雨,人共孤灯雨”(《虞美人·有感》)、“镜里分鸾,灯前瘦影,休把湘帘揭”(《永遇乐·寄素庵》)。无形的思念,通过有形的灯光倾诉着或幽独、或念远、或伤逝、或期盼的感情。这夜不能寐的缈缈思绪,通过夜色中飘摇跳荡的灯火,连接着天涯路和小轩窗,表现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幽怨。相思的灯是凄凉的,而回忆的灯却是遥远而清晰的:“数声不奈,一灯悄悄”(《忆秦娥·初晓》)、“倩残灯、唤起半生愁,今宵说”(《满江红·示四妹》)、“银灯半昏碧影,十年愁、多到心曲”(《声声慢·感怀》)、“梦里怜香,灯前顾影,一番消受”(《水龙吟·春闺》)。灯平添了不少沧桑感。

徐词中意象蕴含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她也正是用这些意象构成词的基本材料来唱出自己心灵的悲歌。尽管生于贵族之家,但与丈夫聚少离多的生活,政治情感上的南辕北辙,随夫宦游时的思乡之痛,明清易代的亡国之恨,使她更多体味到的是人生的苦涩。她内心深处积郁着一种难以言状的隐怨深悲,并将这种对人生的遗憾、失望、哀伤和悲痛的情感体验融合在词作中,其词总弥漫着一种凝重的、难以掩抑的伤感意绪,包含着许多无法回避、无法改变的人生缺憾所触发的无可奈何的悲怆凄凉。因此她始终以悲眼观物,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世路人情,是闺阁粉黛,还是历史风烟,似乎都融进了其俯仰人生的叹息与不尽的家国身世之感,使词作的意象所表达的感情更加朦胧悲凄。

徐灿词表现的美是一种凄清深婉伤感之美,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对意象的选择不无关系。从前文已知,徐灿很少选择具有亮丽色彩的意象,她所选择的意象往往蕴含着悲凉、落寞、感伤的基调,笼罩着一层暗淡的色彩,以传达内心孤独抑郁和愁苦。即使有的意象,如“雨”具有的生机和鲜润,“灯”具有的光明和温馨,“月”具有的团圆和喜庆,在她的词作中都极少表现。一些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如“梨花”、“桃花”等,也浸染着沉重的生命迟暮的喟叹与浓郁的感伤情调:“又是春光将尽,东风愁煞梨花”(《西江月·感怀》)、“看过眼、倦杨青老,怨桃红歇”(《满江红·示四妹》)、“谢前度桃花,休开碧沼,旧时燕子,莫过朱楼”(《风流子·同素庵感旧》)。

徐词中还有一些常见的意象,如“黄昏”、“残阳”、“飞花”等,更是蕴含着无可排遣的感伤,如“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永遇乐·病中)、“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永遇乐·舟中感旧》)、“回首旧游劳梦,离亭几度飞花”(《锦堂春·感怀》)等。再如“金戈满地,万里云叠。斧钺行边遗恨在,楼船横海随波灭”(《满江红·感事》)用景语写凄怀,金戈铁马与全词中的凉秋、阵鸿、鹃血、断肠碑构成的意象群苍凉感慨,有人生短暂的生命觉悟,也包含生命忧患与社会忧患的多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