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晏殊为什么最喜欢《浣溪沙》中的这两句诗?

晏殊为什么最喜欢《浣溪沙》中的这两句诗?

【摘要】:晏殊毫无悬念地高中了,从此踏上了仕途。晏殊一听,连声叫绝。晏殊很喜欢这两句诗,他在律诗《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两句诗: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不过这两句更为人熟知还是因为他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而在众多的伤春诗词中,这首《浣溪沙》却是独具一格的。难怪晏殊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两句,而这两句也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

晏殊在诗词领域的名气也许并不如之后的欧阳修苏轼等人,但是在当时他可是名气非常大的。晏殊曾经长期担任宰相,深受皇帝重用,而且他积极发展教育,在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就请来范仲淹等著名文人到书院当老师,培养了大批人才。范仲淹、孔道辅、韩琦、富弼、宋庠、宋祁、欧阳修、王安石等,均出自晏殊门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朝廷重臣。其中欧阳修又是苏轼的老师,这样算起来,晏殊算是苏轼的师祖了。

晏殊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7岁就能写文章。据说在私塾的时候,一次老师出上联“圣贤书中求富贵”,晏殊应声对出下联“龙虎榜上争魁豪”,让老师连声称赞,觉得他日后必成大器。

晏殊14岁的时候被推荐参加科举考试,试卷发下来后,他说:“这个题目我以前做过,希望能够换一个题目。”皇帝觉得他很诚实,大为赞赏。晏殊毫无悬念地高中了,从此踏上了仕途。他的官运可以说很好,基本没有受太大的挫折。他在53岁的时候,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宰相。

据说晏殊在扬州当官的时候,有一天他去游览扬州城外蜀冈上的大明寺。寺院墙壁上有很多题诗,晏殊坐下后叫人念给自己听,但是不能说出作者姓名和身份。念了几首后,晏殊觉得有一首诗不错,就问是谁写的。从人回答是当地的一个小官,叫王琪。晏殊马上叫人把王琪找来,几句对话下来,晏殊对王琪甚为欣赏,从此结成了忘年交。

有一天晏殊对王琪说:“我想到一句诗‘无可奈何花落去’。但是多年来一直对不出下句。”王琪思索一下回答:“大人何不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一听,连声叫绝。

晏殊很喜欢这两句诗,他在律诗《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中,第一次使用了这两句诗: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不过这两句更为人熟知还是因为他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是唐代教坊曲名,据说最早是描写在溪边浣纱的美女西施,后来成了词牌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赏以及对年华流逝的感伤,同时寄托了作者对时光与宇宙流转的思考。词的意思是:

听一支新曲,饮一杯美酒,天气是去年的天气,亭台也是去年的亭台,夕阳西下,什么时候能够再回来?

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但是燕子归来却似曾相识。我在花园的小径上独自徘徊。

美丽的春天代表了时光和人生的美丽。善感的诗人对春天的美丽一定是无比留恋的,而春天的转瞬即逝也让诗人们多了一丝感伤。所以,中国古代很多诗人都写过伤春的诗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而在众多的伤春诗词中,这首《浣溪沙》却是独具一格的。

词的上阕虽写岁月轮回流转,风景依旧,却翻出新篇,暗示年华正在这岁月轮回中老去,引出最后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表达对时光流逝的一些伤感。下阕开头紧承上阕,写花儿凋零,但是人对此却无可奈何。如果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写下去,无非就变成感慨两鬓斑白、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老套路。这首词妙就妙在后面一句突然一转:似曾相识燕归来。时间是线性流逝的,每分每秒过了都不会再回来。这让人感慨在命运的操控下,人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但是“燕归来”一句突然又由时间的线性行进转到了季节的反复轮回,并且与上阕的“去年天气旧亭台”相呼应,告诉我们:虽然时间一去不复返,但是季节却是周而复始地轮回,去年的景物今年依旧亲切,去年的燕子归来后仿佛是与老友久别重逢,这让人在岁月流逝的感伤中又多了一些温情和慰藉。这首词就没有任由感情泛滥,走入抱怨人生、吐槽时光的老套路中,而是从更高远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尽管末尾作者还是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幽微伤感,但是已经不是指天怨地的愤懑,而是对宇宙、对人生、对时间冷静的思索了。

难怪晏殊自己会非常喜欢这两句,而这两句也成了传诵千古的名句。你喜欢这两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