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传统古琴音乐,首先想谈一下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并且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本身就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歌赋。按照西方音乐的概念,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应属于标准的标题音乐范畴,具有标题音乐的一切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标题音乐的鼻祖。了解了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我们再讨论另一个问题,在理解与评论传统古琴音乐时,是否可以像对诗词小说那样,对琴曲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文学性的评论?......
2023-11-25
1959年我随吴师学琴,那时吴师住在苏州十全街197号二楼,记得是一个长大的统间,分成三进,一进门为餐厅兼客厅,二进为师母蒋老师与师弟的卧室,三进方是吴师弹琴读书休息之所。写字桌前有一张琴桌,琴桌上放有两张琴,一张即有名的百衲琴“玉玲珑”。老师与我对面而坐,每星期教一次,一般晚上八点开始,结束则视曲之长短难易而定,大多在十时左右。其时师母与师弟均已入睡,我却要穿堂而过,特别是当时吴师在江苏师范学院——即原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数学系任教,结束后吴师还要批阅学生作业,常至十二时左右才能睡觉,而我年轻无知,浑然不觉,后来想起,常觉得心中不安。
教弹前,我先将琴谱用正楷抄好,至吴师处,由吴师分段相授。吴师先弹一遍,再将本段要点难点一一指出,然后再吴师弹一句我学一句,直至我能勉强将分句弹出,难点学个大概为止。返家后,我再据琴谱,逐句回忆、推敲,练至熟练。下次去吴师家,我先将上次学的弹给他听,由吴师一一指出改正之处,再与我一起弹,如认可,则学新段。开始进度较慢,小半曲以后,我就在家按减字谱预习,揣摩出大致旋律及难点、重点,授课速度明显提高,两个多月下来,将全曲学完,吴师很满意,准备接着教《渔歌》、《秋塞》,惜不久吴师即因困难时期营养不足而身体不适,每天躺在躺椅上练退功,琴没法学下去了,便常陪吴师聊天,内容十分广泛,有关于琴学、关于太极拳的等等。下面就将我学《潇湘》这段时期吴师有关《潇湘》的谈话内容整理要点如下。
一、弹《潇湘》要“淡”。“淡”者,就是要保持琴的元音本色,不要加“浇头”。吴师说水云声是《潇湘》突出之处,但绝不能到处都弄得荡呀荡的,不要到处加“花”,取音要纯,该吟处要吟,该猱处要猱,不该吟猱处就不要乱来,若以噱头来取悦于人,就庸俗了。
二、弹《潇湘》宜轻不宜重,因此,我早年《潇湘》弹得比现在还轻,甚至遭到当年沪上某海派名家的批评,但我还是得到了吴师的首肯及刘少椿老师的青睐。吴师说,轻,不是轻得如摸。弹琴轻是一种本事,要用气,要如太极拳那样,其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样发出来的力,施之于琴弦,其音虽轻,但使人听之十分饱满。吴师又说,轻不是说《潇湘》没有高潮处,轻重是相对而言,由于轻,在某处需要时,只要稍加内劲,就能显出重来,这样,其音不喧,但声声入耳,反而有震撼力。弹《潇湘》,唯有轻,轻中有重,才能弹出味道来。
三、弹《潇湘》用指要活,腕要松,要有弹性。若真要用笨力将弦顶到欲断,则死矣。
四、清微淡远。我第一次听到“清微淡远”是学弹《潇湘》的时候,之后,又多次听吴师谈起。吴师说,“清微淡远”是中国古琴的根本所在。作为弹古琴的人,“清微淡远”将受用一生。吴师是坚持“清微淡远”的,也许这就是他弹琴的特点所在。(www.chuimin.cn)
谈到太极,吴师讲了一个故事,30年代的一个清晨,吴师正在苏州怡园从北方来的李姓名师学太极,一中年武生突然越墙而入,开口便要与李师比武,李师不允,而来人非比不可,没法,李师说:“你我素不相识,比武有伤和气。今我竖一拇指,如能撼动分毫,则甘拜下风。”来人使足全力,来回折腾十数分钟,未果,悻悻而去。越日,此人又来,言上次不算,仅是些窍门而已,非真功夫,今日定要见真章。李师无法,请来人先上。吴师说,话音未落,来者即如猛虎下山,以万钧之力凝于手指,直入李师,而李师此时除两眼直盯来者外气定神闲,未见他有任何动作,转眼间,来人已被直挺挺拎出一丈以外。来人呆愣片刻,当即膝行,拜倒在地,跪求收录,并叙原委。原来来者系当时江浙数省第一武生,誉满东南,此次来吴,期必引起轰动,遂当晚密访诸茶馆。虽听到赞声不绝,却均为李师,无人提及来者,心中不服,翌日一早即赶来较量。李师笑曰:“此次来吴,只是访友,教学生不过一时之兴,略住即走。你我拳路不同,拜师不谈,相见即是有缘,且传你一套形意八卦拳,于走台步或有好处。”吴师告诉我,时下流传此系吴师所为,实属民间讹传。吴师又说,太极以绵柔制敌,古琴以清淡出奇,太极以气胜,古琴以韵胜,气与韵,二者形异实似,参照对比,大有好处。我以前知有太极,然始终不知太极为何物,吴师故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后来有缘随吴师学了两个月太极,除有益于身体健康外,对我以后的弹琴也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此故事是在我学《潇湘》期间所闻,并与弹琴有一定关联,录此以存。
“四清”、“文革”以后,我被“发配”山东、江西,吴师也被下放搬家,我们失去了联系,我嗣后琴、谱俱失,辍琴长达三十六年之久。但我始终想念吴师。1996年返常熟,见到翁瘦苍老师,得知吴师新地址,正好当年应苏州市长邀请访问苏州,翌日中午离开前,急忙去见吴师于钟楼。因时间迫促,只能略叙别情,师母去上方山集体活动,师弟上班未见,别时吴师殷嘱以后常来。岁末向吴师电话拜年,听吴师声音十分清朗,非常高兴,准备来年再访,哪知这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吴师的声音。第二年中秋前,我请邮局分别给翁师、吴师快递寄送月饼,数日便接翁师函并附赐赠书法条幅,但一直未接到吴师回音。正纳闷间,师弟光桐来电,说吴师竟未能看到月饼而于半月前已驾鹤仙去。放下听筒,心中一阵酸楚,戚然茫然,久久回不过神来。一位这么好的老师,好不容易久别重逢,又骤然离我而去了,能不伤心!虽然吴师在日,我犹未恢复弹琴,然自从重理丝桐以后,除《平沙》作为试弹曲外,为了纪念老师,第一支恢复的曲子就是《潇湘》。当时我已不会弹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又没有吴师指导,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凭着对老师的怀念,三个月内,重新弹出了该曲。此外关于《潇湘》,我又写了《〈潇湘水云〉及其联想》(一)、(二)、(三),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潇湘水云〉题解辨析》、《〈潇湘水云)试析》等三篇文章,今后如有精力还打算写《〈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四)与(五)。现在,无论我到哪里,伴随我的第一个曲子就是《潇湘》。今年是吴师诞辰百年,师弟光桐嘱我写篇纪念文章,谨以此告慰老师在天之灵。
(刊载于《百年琴韵——吴兆基诞辰一百周年纪念》)
吴门琴社编《吴门琴谱》及名琴“玉玲珑”
有关潇湘水云及其联想——马如骥古琴文集的文章
谈到传统古琴音乐,首先想谈一下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并且中国传统古琴音乐本身就直接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歌赋。按照西方音乐的概念,中国传统古琴音乐应属于标准的标题音乐范畴,具有标题音乐的一切属性,甚至可以说是标题音乐的鼻祖。了解了中国传统古琴音乐的属性,我们再讨论另一个问题,在理解与评论传统古琴音乐时,是否可以像对诗词小说那样,对琴曲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文学性的评论?......
2023-11-25
清·费丹旭《昭君出塞图》我1959年学弹《秋塞吟》时,吴兆基先生曾多次说过:“《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先师虽未再对“《秋塞吟》是中国式的《悲怆》交响乐”作进一步阐述[1],然我感到这一命题的含义深远,应作更深入的探讨,故兹不揣浅陋,试而为之。《秋塞吟》是一部悲叹西汉王昭君一生不平遭遇的乐曲。......
2023-11-25
这就像梦里的蝴蝶并不知道是庄周梦见了它一样,更何况世间一梦不醒以及死而复生者并不鲜见。后人据此作了一首《庄周梦蝶》的古琴曲。以上是根据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小故事,仿东坡“想当然”而作,琴曲《庄周梦蝶》想来亦然。......
2023-11-25
我估计,陈先生只能给我打最多二十分,但他却毫不介意,没有因此觉得我在这方面知识浅薄而有丝毫见外。年后,突然接到马来西亚的一个网站发来邮件,说要我作为陈先生的好友加入,我就按要求填写了发出。后来有人说这类网站多是骗人的,有人甚至因之邮箱被黑,才知道受骗上当了,我想也许陈先生的邮箱恐怕也遭到了同样命运。由于我的疏忽,以为E-mail通信万无一失,一直没有留心陈先生的其他联络方式,就这样,联络只好中断。......
2023-11-25
音乐、舞蹈、绘画的特点是弥补“言之不尽”。那种认为“音乐在人类的思想形式中最为精详,远胜于言语”的说法,只是音乐人的自我陶醉而已;而《松弦馆》所谓“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也尽一面之辞。更不用说佛家之“明心见性”之类的语言,丰子恺所称“最为精详”的音乐又如何来描述?不惟音乐,即使将音乐、绘画、舞蹈加在一起,恐怕也无法表达。......
2023-11-25
琴谱弹奏与欣赏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标题音乐,是内容音乐,音乐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弹《潇湘》,根据不同的理解,各家不一,我个人的理解见拙著《〈潇湘水云〉及其联想》及《〈潇湘水云〉试析》两文。在这里,主要是介绍我是如何弹《潇湘》的。第四段是著名的潇湘水云声,水云声有高有低,有动有静,不可一概论之。......
2023-11-25
在《传统古琴音乐的作曲》一文中,我又提到,《秋塞吟》运用主题这一概念的作曲方式与西方奏鸣曲有相似之处,现在想对此作进一步分析。不过,这也是命运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奠定了《秋塞吟》这一琴曲的基调。在《秋塞吟》中,我们已经看到,对光明与反抗主题进行摧残压制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命运主题,它还有一个帮凶它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帮着命运主题进行打压。......
2023-11-25
杨时百先生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传统的古琴音乐,我们来简单地研究一下传统古琴音乐是如何作出来的。中国传统古琴曲是内容音乐,作曲是为了将需要表达的内容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有诗既成,参照诗之节奏韵律,作成有词之原始琴歌,称之为“弦歌”。“无文之曲”不是指上面所说的在文词基础上的器乐化的琴曲,而是根本就不依赖文词直接作成的曲子,但这在传统古琴音乐历史上,属极少数。......
2023-11-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