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大云寺,规模宏大,面貌一新。史料没有任何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志满募捐主持修复大云寺,对其寺、塔进行了全面修复。二是修复的大云寺塔为五级。碑中记载:“未有纪者,旧浮图五级,未及合尖,至万历壬辰本城副将鲁光祖施砖瓷砌,补完前功”“旧浮图五级”,正是200多年前,即洪武时志满修复的大云寺塔。......
2023-08-07
在武威市凉州区和平街钟楼巷大云寺内,矗立着一座年代久远、古色古香的二层木质古楼阁。远远望去,古楼挺拔巍峨,廊楹彩绘,高高耸立,雄伟壮观,南向的匾额上清晰地看到飘逸隽秀、醒目大气的三个大字“古钟楼”。这,就是武威著名的大云寺古钟楼。
古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台基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台基上矗立着一座檐牙高翘、雕梁画栋的木质楼阁。楼为二层,四周绕廊,重檐山顶,五踩斗拱,下饰风铃。共有28根红色立柱支撑,其中一层有12根,二层有16根。上下层共挂有8块匾额,上层有“声震蒲牢”(题于清乾隆十一年)、“秀挹天山”(题于民国七年)、“古钟楼”(题于民国二十年)、“金奏高宣”(题于民国二十一年)4块;下层有“大棒喝”(题于乾隆九年)、“慈海鲸音”(题于乾隆九年)、“声震陇右”(题于1983年)、“玉塞清声”(题于1984年)4块。8块匾额字体不一,各有特色,每向两块,望之气势不凡,为古钟楼增加了不少韵味。
古钟楼最有名的当属悬挂在二楼正中的一口大铜钟。乾隆二十五年(1761)《重修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十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钟体由合金铸成,呈黄色,鼓腹,铸六耳,钟钮铸蒲牢像,钟口已多剥蚀。铜钟通高2.26米,口径1.15米,厚12厘米,重约5吨。钟体上饰有图案,计3层18格,图案线条丰满流畅,生动传神。《范振绪书牍》描绘的比较详细:“承嘱审定大云寺铜钟……钟之花纹六面,面分上中下三格。其三面中格,均坐一披甲人,着靴,胯下各跪伏一人,两旁各侍二人,皆赤足、肉袒。披甲人,一持弓引满,一执短叉,一高举一椭圆形物。此三面上下二格,中间均有六爪花纹,爪尖折转,由花纹中伸出斜线,直达四角;又上面上格飞仙;下格云龙,姿势活泼可观;中格与前三面上下格同。又一面上格飞仙,下格武士持戈两旁,挺立左右,臂际有带如蛇,自上而下旋其尾,交穿于脑后。中格花纹与前二面同,每面每格下均有小格,有兽二,左独角张口,脊有鬐,虎爪蛇尾;右顶有长鬣张口,虎爪蛇尾。”其余下格图案已磨损不全,“漫漶不清”。
大云寺铜钟体积较大,形状古朴精美,声音雄浑洪亮,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珍品。因钟体上没有铭文,故大钟铸造年代不详,晚清武威著名学者张澍(1776—1847)在《养素堂诗集》自注中说:“大云寺钟,故老相传,张轨(255—314)居凉,日大水漂钟至境上,轨筑台悬之。”此乃民间相传,“实据莫考”。有人认为是五代时期所铸,如《陇右金石录》中就说:“此钟时代传闻各异,其形状甚古朴。所传闻以五代为最近。”但从钟体造型和所饰图案分析,大多专家认同为唐代铸造。
铜钟周边有四根红色撑钟立柱,上有两副对联,其一为:若铜若铁若金若石,警世警迷警梦警心;其二为:千余年佛土庄严大云寺,八百杵人心觉悟海潮音。置身于古钟楼之上,细细品味这两副对联,心中难免若有所悟。
至于楼阁的建造年代,《清维修大云寺古钟楼碑记》说:“大云晓钟……相传创自前凉王张氏,史乘失载……但历唐宋元明,几经年岁,或兴或废,难以枚举。其间补台建阁者代有伟人。”说明钟楼所历岁月久远,历代多有修葺。明万历十六年(1588)《敕赐清应禅寺碑记》有这样的记载:“增补天王殿三楹,钟鼓楼各一,主司晨昏。”清应禅寺与大云寺只一墙之隔,因此有专家认为现存的古钟楼楼阁当为明代重建而成。
武威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威大云寺年代久远,其前身为阿育王寺,自西周至晋历千余年,期间兴废莫记。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张轨于阿育王塔址上修建宫殿。前凉升平年间(363—376)“舍其宫为寺,就其地建塔”。并将重建的寺院命名为宏藏寺。至唐时,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七月,在全国颁《大云经》,十月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对大云寺庙进行了一次较大的维修。竣工后刻《大云寺古刹功德碑》铭记。
西夏乾顺天祐民安四年(1093),统治者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第二年完工,将大云寺更名为护国寺,并立碑铭记。元代,大云寺基本保持了西夏时期修复的状况。元末至正年间(1341—1370),寺庙毁于兵燹。
明洪武十六年(1383),日本净土宗第十一代弟子沙门志满,主持募化重修,成为中日民间交流的一段佳话。此后,大云寺在明天启二年(1622)、清雍正十二年(1734)、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续加修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乾隆二十五年那次维修,碑载:“用砖砌石嵌,浑如铁柱磐石……又彩绘阁楼,题额壮威。”古钟楼土台首次用砖石包砌,使之坚固如磐石。正因为如此,在1927年4月23日武威发生8级地震时,大云寺其他建筑几乎完全坍塌,只有这座古钟楼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兀自岿然矗立。
武威大云寺古钟楼,因其巍峨壮观、古朴典雅、历史悠久而被称为“凉州八景”之一。因大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衡、疏冥味”,故此大云寺铜钟名称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大云晓钟”,如《清维修大云寺古钟楼碑记》说:“凉镇八景,大云晓钟其一也。”《明敕赐清应禅寺碑记》也说增补“钟鼓楼各一,主司晨昏。”即钟楼司晨,鼓楼司昏,正所谓“晨钟暮鼓”,钟声悠悠,唤醒梦中人,迎接旭日朝霞;但也有人称之为“大云晚钟”,夕阳晚霞之中,大云钟更显得苍劲古肃。如雍正、乾隆年间的武威学者张玿美,就以《大云晚钟》为题,写过一首诗:“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称心。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但不管是“大云晓钟”还是“大云晚钟”,大云钟都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
每逢农历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午,当地都有登台击钟的习俗。武威籍人段永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中举,那年端阳节就与友人同登大云寺古钟楼,感悟抒怀,并写下了《辛丑端阳偕友人登大云寺钟楼》一诗:“百尺危楼巨刹东,高歌倚剑啸长空。三峰塔势耸天表,午夜钟声出梵宫。雪积山南终古白,沙流漠北夕阳红。与君把酒酬佳节,到此谁为一世雄。”在武威人民的心目中,大云钟已为神物,在农历佳节登上钟楼,敲击大钟,钟声轰鸣,响彻云霄,以此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全家平安。
大云寺历经沧桑,但钟声却千年不断。地震后的古钟楼在大云寺的遗址旁孤独地屹立了50多年,直到1980年,武威文物部门从别处搬迁来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的火庙大殿和原山西会馆的清代建筑春秋阁,与古钟楼组成了今日大云寺的规模,后又对古钟楼进行了维修、翻新。1993年3月,大云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凉州文化概览的文章
修复后的大云寺,规模宏大,面貌一新。史料没有任何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志满募捐主持修复大云寺,对其寺、塔进行了全面修复。二是修复的大云寺塔为五级。碑中记载:“未有纪者,旧浮图五级,未及合尖,至万历壬辰本城副将鲁光祖施砖瓷砌,补完前功”“旧浮图五级”,正是200多年前,即洪武时志满修复的大云寺塔。......
2023-08-07
千百年来,《凉州词》以其意境苍凉慷慨、雄浑壮阔,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好评。古代词曲一体,欲觅《凉州词》之由来,必先探寻《凉州曲》之源头。从此,《凉州词》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并流传至民间,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当时也称为《凉州歌》。在此期间,《凉州曲》逐渐被误用为《梁州曲》,宋元及其以后的文献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凉州曲》高亢雄浑,悠扬动听,风格......
2023-08-07
自1036年起,党项族控制凉州地区之后,形势逐渐稳定,经济状况亦渐有所好转。这些出土文物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凉州地区经济文化水平是非常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建筑工业亦有很大发展。这都表明西夏建国后,凉州地区在砖木建筑工艺上的水平也是很高的。西夏时期凉州的佛教文化比较兴盛。1094年,夏崇宗大力修复因地震倾颓的凉州护国寺,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
2023-08-07
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在民国时期曾来武威视察。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接踵而至,围观的老百姓也不少。于右任一行抵达武威后,游古迹、览名胜、访同乡、拜前贤,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以卖凉面为生的武威人郭中藩,擅长字画,属市井中之雅人。......
2023-08-07
唐末,张议潮收复凉州之后不久,由于归义军内乱,再加上黄巢起义,凉州又与中原隔绝,出现了自立政权的情况。至五代时期,凉州地方虽屡屡派人请命,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自顾不暇,鞭长莫及,无力管辖凉州,导致凉州政局动荡,州官更迭频繁。也有节度使死后,军中拥立他的子弟或大将为留后的,朝廷有时予以承认,有时不予承认。申师厚的上任成了凉州与中原关系的重大转折点。由于凉州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矛盾错综复杂。......
2023-08-07
概括起来,咏凉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热情讴歌了凉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凉州一直是我国西北战略要地,历史上一向为兵家所倚重。咏凉诗中有相当部分描写了凉州多民族生活的图景,其中唐代的咏凉诗最引人入胜。咏凉诗中还有不少作者,虽非名家,但因久居凉州,或者本来就是凉州人,对凉州的山山水水有着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其作品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真情实感和浓郁的地方气息。......
2023-08-07
但除了葡萄,凉州的白柰也是名声显赫。曹植看到凉州白柰,觉得这个东西太珍贵了,只配皇帝享用,自己和大臣们不配接受赏赐,便诚惶诚恐上表推辞。大意是,魏明帝曹叡赐给王公大臣一盒白柰,曹植上书致谢说:当天晚上,大殿宣诏,赐给臣等凉州白柰,白柰平常在夏天成熟,现在却长在冬天。意思是凉州产的一种白柰,在冬季成熟,果实为碧绿色。......
2023-08-07
李益,字君虞,甘肃武威人,唐代著名诗人。827年,李益任礼部尚书,两年后去世,享年81岁。李益存诗189首,以边塞诗最为有名,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李益初与艺妓霍小玉相恋,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霍小玉日夜思念,后得知李益负约,愤恨成疾。此文一出,李益遂背负薄幸的千古骂名。此评论,让宋人对李益负心一事深信不疑。但此举并未冲淡人们对李益的骂名。......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