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联盟”作为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桥梁,其对企业需求的把握是准确的。“基地+联盟”与关联企业的契约之一是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互利机制。“基地+联盟”利用其平台声誉,为企业和学校创造条件,提供合作机制和平台。而“基地+联盟”的作用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5-09-30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系统化变革的“顶层设计”,牵动着人才评价改革、教学方式变革、课程教材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因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实践推进和教育研究展开的重要议题。DeSeCo项目是核心素养研究的标志性事件。该项目从跨学科的视角,旨在确定完善的核心素养框架,这些素养既是现代民主社会中有意义的生活所需,同时也是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该项目研制的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为世界各国纷纷建立本土化的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DeSeCo项目研究的旨趣在于探明个人的成功生活和社会的良好运行需要个体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由此确定核心素养的过程就是通过分析社会和个人的愿景,充分考虑文化背景和人口的多样性,构建理论模型和界定概念,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具体来看,该项目归纳出三个维度: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能自主地行动。[1]
2025年12月,欧洲联盟采用了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提出来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将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为:核心素养是一系列可移植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个体获得个人成就和自我发展、融入社会、胜任工作的必备素养,并且指出这些素养的培育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且成为终身教育的基础。核心素养框架包括母语交流、使用外语交流、数学素养与基本的科学技术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这一核心素养框架是欧盟教育和培训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力。它的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就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而言,核心素养必须为个体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就社会生活而言,核心素养应该帮助个人建立公民身份,行使公民权利、积极融入社会;在经济方面,核心素养应让每个人都具备工作的能力,在劳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工作,为欧盟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保障。
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UNESCO)于2025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了“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以及学会生存。202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又提出了“学会改变”,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的第五支柱。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个人的学习与工作结合将越来越紧密,教育应帮助个人将学习贯穿在工作内外,使其具备持续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21世纪技能伙伴组织,参加的单位有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包括美国图书馆协会等在内的多家民间组织、北美大部分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也参与了研究工作。2025年该组织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提出“21世纪技能”,即美国的学校需要从3个“R”(即以“读写算”Reading,Writing,Calculate为主的核心课程,简称3Rs)到4个“C”,即批判性思考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交流合作(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创造与创新(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2025年,该框架被进一步更新。(https://www.chuimin.cn)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①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②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媒介、科技和信息交流素养)。③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适应性、主动性、自我指导、跨文化交流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日本面临着国内外严峻形势。从经济因素看,20世纪最后十年,日本经济疲软,失业率攀升,综合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日本人的自信心;从教育因素看,日本希望通过教育而发展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日本同时面临着全国性的学力低潮现象,民众要求“负责任的教育”呼声高涨。面对这样的国内现实,日本建构了“21世纪型能力”模型,试图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南进而撬动教育的深层变革。“21世纪型能力”模型是同心圆型,由内到外依次是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居于“21世纪型能力”的核心地位,包括解决和发现问题、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元认知、适应力等;“基础能力”支撑着思维能力,指“通过熟练使用语言、数字、信息等来实现目标的技能”;“实践能力”引导着思维能力,指“在日常生活、社会、环境中发现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寻找出对自己、社会共同体、社会有价值的解决方法,然后将这种解决方法告诉给社会,与他人协商讨论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包含着调整自我行动和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生涯规划能力,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与他人共同参与策划构建社会的能力,伦理道德意识和市民责任感等各项能力,“21世纪型能力”模型的三个同心圆相互重叠,三种能力相互依存,无论何种课程,都要共同体现这三方面能力。
相关文章
“基地+联盟”作为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桥梁,其对企业需求的把握是准确的。“基地+联盟”与关联企业的契约之一是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互利机制。“基地+联盟”利用其平台声誉,为企业和学校创造条件,提供合作机制和平台。而“基地+联盟”的作用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2025-09-30
学校下一步要继续引进国际高端培训项目,打造技术技能培训高地。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举办“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班,提升班组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通过举办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班,使学员的技能得以进一步提高和强化,成为技能大师。班组长人才储备通过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举办全日制“订单班”,培养一批后备班组长,充实到技术技能型、管理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中去。......
2025-09-30
行业可组织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能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制订育人标准,共享社会资源,寻找合作伙伴;同时,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有关政策与法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评价监督机制,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合作双方的利益,并通过宣传赢得社会的认同与支持。......
2025-09-30
目前学校下设的黄酒分院、纺织工程分院、建筑工程分院、机械工程分院等均与绍兴市的支柱产业黄酒、纺织、建筑、机电等紧密相关。学校相关职能处室、培训分中心和二级教学单位分头出击,深入绍兴市及省内行业协会、企业、各中高职学校、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现有的34个招生专业,均与地方产业结构紧密关联,与绍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对接。......
2025-09-30
1.多渠道筹措资金、优化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资金,从源头保障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经费,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学员个人在经费投入上的权利和义务,加强资金管理,为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资金保障。在人才评价过程中,注意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技能评价与道德评价相结合,努力寻找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评价关键点和平衡点。......
2025-09-30
学校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实现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课程体系,在机电、数控、电气三个专业率先开始实施,逐步推广。四是“以工作任务、课题为载体”的课程形态。......
2025-09-30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实践“基地+联盟: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式培育”模式以来,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制定各专业发展目标,实现了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委员会成员涵盖教育、经信、行业协会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等,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对接提供组织机构保障。3.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协同对接教学组织实施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2025-09-30
结合绍兴市资源与产业特点以及创业热点等,选择有创新创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或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就业实践基地。......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