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沙新道头:见证鱼盐繁荣的群岛之旅

东沙新道头:见证鱼盐繁荣的群岛之旅

【摘要】:东沙古镇,是重要的渔业和盐业生产基地。新道头埠位于东沙镇北侧,系石砌客货埠。而新道头也是重要的渔船集散地。清朝雍正年间,岱盐由东沙出口,销往江苏。运销江北靖江之盐,亦规定必须经浏河或张家厍查验转运,以防走私。有史料说,家住东沙新道头的岱山文人汤浚,其父亲曾长期来往于张家厍一带做小生意。清代,岱盐由新道头运至江苏华亭张家厍,也带动东沙新道头的兴旺发展,新道头开始有不定期的开往张家厍的航船。

东沙古镇,是重要的渔业和盐业生产基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东沙镇小岭墩《赵公去思碑》刻:“鱼盐之利,甲于一郡。”[22]位于东沙古镇北侧的新道头,亦曾经因鱼盐基地而成鱼汛闹市。

新道头埠位于东沙镇北侧,系石砌客货埠。清光绪时,有航船往返衢山倒斗岙(岛斗岙旧称),也有通往大洋山、泗礁、黄龙、绿华、花鸟、嵊山及江苏华亭张家厍(今上海金山漕泾镇)等地航船。2025年,建成泥峙海塘后,埠废。

濒临岱衢洋渔场是东沙镇发展渔业生产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每年立夏节起至夏至节止,是东沙镇最繁忙的生产季节,惯称大黄鱼汛。每逢鱼汛,江苏、浙江、福建沿海诸省渔船云集东沙:“据旧志记载,鱼汛时东沙角‘船至数万,人至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23]除了大黄鱼,其次是鳓鱼、带鱼、鲳鱼、目鱼(乌贼)、鳗、蟹、虾、海蜇等,古有“前门一港金,后门一港银”之说。民国六年(1917)停泊东沙渔船计12601艘,渔民82650人。而新道头也是重要的渔船集散地。《岱山镇志》记载:“台州临海小对渔船,每逢立夏后十日来岱,群泊于新道头、石壁下一带,约有千余对。”[24]台州渔洋公所等渔业经营机构亦设址于新道头。

岱山为浙江盐仓,而东沙镇就是这个盐仓的窗口,岱山自宋代开始设场,盐以外销为主。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岱山盐外销11461引,每引400斤,计2292吨。至光绪十一年(1885),岱山盐外销约28.5万担,约14250吨。

清朝雍正年间,岱盐由东沙出口,销往江苏。岱盐运销江苏五属,即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地。其路线,雍正十三年(1735)系海运至乍浦分拨各地;咸丰三年(1853)改为海运至吴淞转运。从同治十一年(1872)开始,岱盐改为海运至江苏张家厍转运,月定额1.6万担;光绪七年(1881)规定:岱盐海运至江苏五属,一律须经浏河(江苏东南部浏河流入长江处)或张家厍查验。运销江北靖江之盐,亦规定必须经浏河或张家厍查验转运,以防走私。自此,张家厍与东沙古镇的盐运航路一片忙碌,很多岱山人因此在张家厍从事外销帮办工作,并由此创造新商机。有史料说,家住东沙新道头的岱山文人汤浚,其父亲曾长期来往于张家厍一带做小生意。当时也有许多岱山人借岱盐运销之路在苏五属各地做起生意。(https://www.chuimin.cn)

清代,岱盐由新道头运至江苏华亭张家厍,也带动东沙新道头的兴旺发展,新道头开始有不定期的开往张家厍的航船。

民国《岱山镇志》记载:“张家厍中路船,在新道头,由岱山至江苏华亭县所属之张家厍地方,因该处岱山侨民甚多,向来每月或一次或二次不等,今亦无定。”[25]所谓中路船,指的是客货两用船,所谓“为人装货兼搭客,名曰中路船”。

又据《上海粮食志·盐业篇》记载,咸丰年间,岱山盐民谢来才等乘船逃荒,携带家眷到奉贤县海滨安家,板晒制盐,盐民见而仿效,改煎为晒。金山史料称,漕泾沿海一带,自清代以来岱山籍人陆续迁来濒海定居,业以晒盐、捕捞为主。现为漕泾镇的海涯、海渔等村,有1000余人口,他们的方言仍保持岱山口音。由此可见,物流带动人员的流动,带动交通的发展,新道头至张家厍开辟客货运航线,不仅与岱盐运销有关,也与盐业生产方式传播、移民往来的背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