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

【摘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大都选择独立主劳动力市场和从属主劳动力市场。(二)学校能级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分层的理由主要有三个:学校差别的客观存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因此,按照学校能级理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划分。

现实的社会人才需求具有梯次性,教育对象自身在知识素养方面具有差异,高等教育在对学生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标准和标高方面具有层次性。地方木科院校由于其特定的地位,决定了它必须而且应该主要承担起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地方本科院校在确立实用型人才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要注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或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工作匹配模型理论与就业目标市场的选定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整个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两部分:主劳动力市场(the primary segment)和次劳动力市场(the secondary segment),二者的人员构成和运行规则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即使在主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也是不同质的。他们把主劳动力市场又分为两个相互分割的部分:独立主劳动力市场和从属主劳动力市场。独立主劳动力市场的工作主要是专业性、管理性和技术性的,个人有很大的自主权,鼓励创造、自主等个人品质;而从属主劳动力市场通常是完成某个专门领域的某项专门任务,管理方式常常是制度化和程序化的。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大都选择独立主劳动力市场和从属主劳动力市场。工作匹配理论强调个人能力和工作特征的交互作用是个人在某个工作岗位上的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一个岗位上的生产率是个人能力和工作岗位特性联合作用的结果。在个人能力既定的情况下,一些人更适合做某些工作,而不适合做其他的工作。工作匹配模型认为,某些类型的教育比起其他类型的教育在某些职业岗位上具有比较优势,突出了每种类型的教育都有自己的职业域(occupalimialdomain),都有一组在其中有比较优势的职业,只有当某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与某个岗位域的特征相匹配时,接受教育的劳动者才能获得比较优势。工作匹配模型要求教育系统按照发挥某一类型教育在某些职业域中的比较优势的方式来运行。这就要求教育系统更加关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主动寻找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针对该类职业域的特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能力要求等。

(二)学校能级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校分层的理由主要有三个:学校差别的客观存在。学校差别是导致学校分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学校分化的发展会促使学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政府希望学校有特色。在专业教育阶段,政府并不希望学校相互模仿与雷同,而希望淡化学校好坏之分,使其各具特色;由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

从不同视角可以将高等教育的结构分为若干子系统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决定着高等教育某方面的功能,又相互关联,构成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即是其中之一,在国际上被称为高等学校的能级结构。它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和目标、处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学校的构成状态,主要侧重于按高等学校的办学和学术层次及其任务和目标的不同进行学校类别结构的分析。

目前,国际上大致有如下三种能级:一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并重、普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的研究型大学;二是以教学为主、本科为主的一般高等学校;三是专科学校、社区学院、高等教育学院、短期职业大学等。三类学校的服务面向、管理体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各层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任务,它们培养的毕业生要为社会的各种岗位层次服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因此,按照学校能级理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社会分层理论是西方社会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用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非常恰当的。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所谓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高等教育无论在财力、社会声望还是在学术界的话语权都很难与重点大学相比,这就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重点大学雷同或趋同。(www.chuimin.cn)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决定的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国家办在地方的高等院校,理应主动适应和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各行业工作和生产第一线培养和输送这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现阶段我国人才市场的高学历趋势,使得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一般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将逐步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也从一个方面决定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必然地成为地方院校培养目标。

把较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激励性目标,既是对高等教育在校学生而言的,也是符合这类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首先,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划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是朝着研究型人才的方向还是朝着实用型人才的方向发展,不同学校只有相对的量的区别。事实上,地方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也会有一部分考上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其次,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也是相对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是实用型人才,但优秀的、杰出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同时就是本行业的研究人才和专家。

从生源质量看,高等教育本科生中历来就有一批知识素养和智力、心理素质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极强的进取心和拼搏精神,通过引导和激励这样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向着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奋进,无论是对于他们本身还是整个学校的学风建设,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据我们调查,湖北师范学院连续5年来每年本科毕业生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达到30%,录取率为5%。尽管报考研究生和被录取为研究生的人数都只占在校学生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部分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给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带来了一股活力与新风。而且,高等教育本身就由于某些学科优势而设有硕士培养点,硕士培养点的设立其意义也就在于引导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

另一方面,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进入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构成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一些高考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相继进入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知识、智力等基础条件的局限,这部分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一般都很难适应传统的本科学历教育的要求,如果严格按照传统、划一的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要求他们,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际。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依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教育和培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层次实施不同的教育,这也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但如何对这样一个层次的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也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

由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位于重点大学与高等教育高校院校之间,且人才培养定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故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这种定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采取分层培养、分层教学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当下一些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纯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上,比较单调,不太符合学校实情。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相当丰富,潜在的优势并未成为现实优势,我国许多地区相当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半闲置或“在职待业”的状态;有些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对口分不出去,造成人才资源浪费;而我国的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占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的不合理性,使不少地区高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创新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和网络软件人才稀缺。要顺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健全和完善与各类人才的特点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体,其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将对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谐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地方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层次“攀升”与人才类型“趋同”的趋势,从而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悖论”和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关注。因此,高等教育必须理性对待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在实践中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以提供“更多的”和“更不同的”受教育机会,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过渡需求”和“差异需求”,提升其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步入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地方本科院校为满足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而使自身教育、培养目标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与这种教育、培养目标多层次、多元化特征相适应,原有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必将被打破,新的多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随之将会出现,积极探索这种多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并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地方高等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