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解决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从全国上下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转变开始,各种平台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学校领导层面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开始,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动得以顺利实施。(三)体制机制的创新与保障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改革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023-11-19
课程开发,通常的理解是指“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评价、改革学校教育活动的计划—课程—的持续性活动。”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开发”旨在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活动。因此,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社会需要为背景,在相应的课程观的导引下进行的。
(一)高等教育史上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它是一种价值的导引,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渗透在课程决策中,引导着人们在课程开发中的行动。高等教育史上出现过三种课程观。
第一种是知识本位观,亦称学科本位观。这种课程观十分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按照学科的内部逻辑发展安排课程,系统地学习知识。知识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范式是“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
第二种是能力本位观。该课程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日趋凸显而形成的。要求以某个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目标进行课程组合,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和资格。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开发程序是四步: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第三种是人格本位观。这种课程观重视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的结合,目前在美国很受重视。
(二)整合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及其指导下的课程开发
高等教育史上的三种课程观及与之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渐进认识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随机调整。在农业经济时代或者工场手工业时代选择知识本位,工业经济时代选择能力本位,知识经济时代选择人格本位。当前世界教育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我国的课程开发不能用一种新的单一化方式取代老的单一化方式,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整合观,实行多元整合。入世后,高等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宗旨,因为职业素质能形成就业创业的内在优势,为人的职业生涯、实现人的职业理想创造条件,是人格、知识、能力的合金。职业素质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又按照特定职业需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用职业素质教育观整合课程观,并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之一致,实现整体优化。(www.chuimin.cn)
整合,实际上是作为组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的原则提出来的。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依据整合原则,循着经济—人才—教育—课程的逻辑路线进行,具体应做到:
其一,优化衔接。指中、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与高中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以防内容重复和缺损,影响学生素质全面有效地提高。主要可采取两种衔接方式:教学单元衔接法和专业大类对口衔接法。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优化课程衔接。
其二,合理选择。指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定向选择,体现其职业性、高等性双重属性。
其三,有机统整。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
其四,科学排序。指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整体优化。
有关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的文章
推动解决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问题,必须从全国上下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转变开始,各种平台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学校领导层面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开始,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发动得以顺利实施。(三)体制机制的创新与保障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改革完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体制机制保障,是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023-11-19
高等教育如果继续作为普通本科教育的补充必将日渐式微,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的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更加激化。高等教育处于腹背夹击的境地,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对高等教育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2023-11-19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基地。专业建设要在学科建设提供的基础之上,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口径,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等。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程度如何,是要通过高校设置的专业及培养的人才来体现。从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出,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前提。......
2023-11-19
高等教育课程管理要以人为本,动态展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已经引起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课程管理应导入现代管理理念,以人为本,遵循系统的动态原理,体现时代特色,通过以下“四化”,优化课程管理:第一,规范化。有效的课程管理必须在不同意见之间进行协调,对影响课程的各种因素有较全面的认识。指高等教育课程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必须具有开放性,面向社会,依靠社会。......
2023-11-19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大都选择独立主劳动力市场和从属主劳动力市场。(二)学校能级理论、社会分层理论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定位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校分层的理由主要有三个:学校差别的客观存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因此,按照学校能级理论,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将不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这本来就是一个相对的划分。......
2023-11-19
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主体内容。第7学期安排学生到区内外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毕业顶岗实习,突出社会实践课的地位,这是对单一的校内课程模式进行的一项重大的改进。学生毕业顶岗实习与就业相挂钩,通过安排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有效地促进毕业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实习结束时要撰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由系部组织教师评定成绩,报教务处登记备案。......
2023-11-19
课程评价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收集和提供论据,从而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价值的主体是人,是受教育者。WTO表示一种智慧张力,即一种依靠创造力驱动的经济。在WTO的理念和精神上,智慧的表征—自主、独立、求实、怀疑、批判等得到了必要的张扬,这也为知识创新的孕育提供了准备。高等教育毕竟是教育而不是训练,因此,高等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分清主次,突出创新。......
2023-11-19
普通教育学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位置,因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特殊教育途径完成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而教学过程是按照一定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来进行的。教育实践证明,科学的教与学方法,能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