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高等教育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研究成果

【摘要】:课程开发,通常的理解是指“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评价、改革学校教育活动的计划—课程—的持续性活动。”因此,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社会需要为背景,在相应的课程观的导引下进行的。指中、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与高中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以防内容重复和缺损,影响学生素质全面有效地提高。

课程开发,通常的理解是指“适应社会的变化,不断地评价、改革学校教育活动的计划—课程—的持续性活动。”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认为,“课程开发”旨在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的课程改进活动。因此,课程开发是以一定的社会需要为背景,在相应的课程观的导引下进行的。

(一)高等教育史上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观

课程观是人们关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它是一种价值的导引,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渗透在课程决策中,引导着人们在课程开发中的行动。高等教育史上出现过三种课程观。

第一种是知识本位观,亦称学科本位观。这种课程观十分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按照学科的内部逻辑发展安排课程,系统地学习知识。知识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范式是“基础课—专业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三段式。

第二种是能力本位观。该课程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经济价值日趋凸显而形成的。要求以某个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为目标进行课程组合,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职业能力量化和分割成若干模块,然后进行课程开发,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和资格。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开发程序是四步:职业分析—目标分析—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第三种是人格本位观。这种课程观重视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的结合,目前在美国很受重视。

(二)整合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及其指导下的课程开发

高等教育史上的三种课程观及与之相应的课程开发方式,是人们对教育目的由浅入深渐进认识的过程,也是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随机调整。在农业经济时代或者工场手工业时代选择知识本位,工业经济时代选择能力本位,知识经济时代选择人格本位。当前世界教育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我国的课程开发不能用一种新的单一化方式取代老的单一化方式,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整合观,实行多元整合。入世后,高等教育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宗旨,因为职业素质能形成就业创业的内在优势,为人的职业生涯、实现人的职业理想创造条件,是人格、知识、能力的合金。职业素质以基本素质为基础,又按照特定职业需要,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用职业素质教育观整合课程观,并使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之一致,实现整体优化。(www.chuimin.cn)

整合,实际上是作为组织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的原则提出来的。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依据整合原则,循着经济—人才—教育—课程的逻辑路线进行,具体应做到:

其一,优化衔接。指中、高等教育课程的衔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应考虑与高中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以防内容重复和缺损,影响学生素质全面有效地提高。主要可采取两种衔接方式:教学单元衔接法和专业大类对口衔接法。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优化课程衔接。

其二,合理选择。指高等教育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要定向选择,体现其职业性、高等性双重属性。

其三,有机统整。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

其四,科学排序。指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实现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