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观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万金淌村1组的青云山顶,海拔512米,山平面积2平方公里。五龙观寨始建于明末。五龙观寨内建有大小石屋120余间,为古寨中建筑石屋最多者。笔者2007年12月9日、2008年1月8日和2009年6月12日三次考察五龙观寨。外寨东门中寨南门顶寨内为五龙观址,系三间三进的殿宇。这些碑文对于研究五龙观寨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听说有的途步探险者就是从扁寨向西攀行而登上五龙观寨的。......
2023-11-18
九华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杨畈村4组九华山上,其山海拔508.5米,山平面积1平方公里,山势呈南北走向。
九华山之名,来源有二。或说唐代慈忍禅师(即善信)东游至此,见山腰坦处大塘中长满了莲花,其范围达九丈。故名此山叫九华山。或说此山有九峰高竦,参差如花而得名。至今,九华山尚存南、北两峰,北高南低。
民国版《钟祥县志》载:“九华寨在城东北百二十里,周五百余丈,可容数万人。”九华寨之状南北向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随着山势的高低变化,整座寨城形成了南北两头高而中间腰部低的马鞍式形态,构成了外、中、内圈寨墙套叠而成的寨中有寨的格局,北端顶部为古寨的重要区域。外圈寨墙周长2000多米。其中东寨墙长750米,南寨墙长260米,西寨墙长793米,北寨墙长200米。外寨墙中开设大东门、东门、南门和西门4座寨门,并建有5座碉楼。中寨圆形寨墙周长485米。其中有北寨墙200米和东寨墙70米,为外寨和中寨城共同的一道寨墙。开设南、北2座寨门。内寨,也称顶寨,状呈圆形,寨墙周长100米,开设1座西门。内寨顶层和山腰西南平坡上留存有云峰禅寺、崇真观、祖师殿和清虚宫等寺观建筑遗迹,石屋100多间,古碑20多块。整座寨城现状保存较好。
新西门
古寨西门
笔者2003年3月9日、2007年12月1日和2009年6月4日3次考察九华寨。从杨畈村村部进入九华寨山脉,经过一个小时的攀行,抵达九华寨的西门。西门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槛石构件。门宽2.5米,高2.3米,门墙厚3.5米。其南侧门墙保存较好。
西门两侧的西寨墙有一段顶宽2米,外高3米多,内高1.5米左右。有的段面顶宽1米,外侧高4米多;内侧降层0.5米后,设置宽0.8米的内走道;内侧墙脚高1.5米左右。
由西门寨墙内圈向南环行240米后,即抵古寨的南门。这两门间的寨墙因山势原因,有几段构筑得弯弯曲曲。南门位于西南角处,也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构件。门宽2米,高2.4米,门墙厚3米。门的下部设有门槛石构件,系由块石接成。两侧门墙壁上开设有门的杠眼。南门两侧的寨墙顶宽1米,外侧高4米左右,内侧高2米左右。保存比较完整。南门内侧附近是一片住宿区,存有大小石屋30多间。
高大的西寨墙
南门
在南门东侧160米处,遗存一座碉楼。面宽6米,进深3米,楼墙残高3米左右。其楼门宽0.9米,高1.4米,墙厚0.6米。朝南的外墙中开设有3个方形的射击孔。此碉楼已有部分墙垣坍塌。据《钟祥县志》载,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寨务主任李宝丞,联保主任田芷香、李釜山等重修,附碉楼五,每楼可容二十人”。这座碉楼当是民国二十二年的所建之设施。
再向东环行100米后,见有一座南炮台,其内圈面积为2.5米见方。门宽0.75米,高1.5米,门墙厚0.6米。南侧墙壁间开设有0.3米见方的3个射击孔。此炮台建在古寨的东南角位置上,当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从南门至东南角炮台间的南寨墙,因山势呈上坡之状而节节逐步提升,似长龙蜿蜒援坡升腾。
由南炮台向东北环行150米后,发现东墙内侧有一水池,长5米,宽3米,深2米。池中仍有闪光的池水,水中长满了青草。
从水池处向北再前行40米,就是古寨的东碉楼。这座碉楼面宽4米,进深3米,墙高4米。其门宽0.74米,高1.7米,墙厚0.64米。东侧外墙壁上开设有0.3米见方的3个射击孔。这座碉楼应当也是民国二十二年所建的碉楼之一。
南碉楼
东门
由东碉楼继续向北前行,其寨墙顺山势提升后又逐步下降,行经150米后,古寨的东门立于眼前。东门也为方门结构。门宽1.4米,北侧门墙高2米,南侧门墙高1.6米,门墙厚4米。外侧门口地面上有十几块块石填压了东门的门槛石,其门的天槛石倒卧于门外的山坡上,其石长2.2米,宽0.5米,厚0.2米。石的正面两头各凿有一个门的转眼。东寨门整体上保存较好。
从东门内侧的山路上向西穿行20多米后,中部半腰的一块平地呈现无余。其地为清虚宫遗址处。站在遗址中心,环视四周,只见九华主峰高耸于北,低矮的南峰雄峙于南。平地上十几间陈旧的殿宇早已破败不堪,西南侧的两个大水塘仍塘水充盈,泛着银光。周围是梯田层层,修竹成片,松柏堆翠,桃杏点点,鸟语花香。南峰的西坡上还遗存有济明和尚和刘明照道人之墓,残墙断壁中嵌有大大小小的石碑。此地诚然是一处世外桃源。
东寨门墙顶上向北攀行340米,可至中寨墙和外寨墙的交接处。这段长长的东寨墙顶宽1米左右,外侧高4米左右,内侧高2.8米左右。有部分段面在内侧降层0.8米后,开设了宽1米的内走道。在离东寨门不远处的东墙内侧,建有一间哨屋,坐西向东,面宽8.6米,进深4.2米,墙高6米,其东侧的屋门宽0.6米,高1.9米,门墙厚0.6米。门的南侧墙壁上嵌有一块石碑,高0.3米,宽0.6米,厚0.1米。碑面横列双钩阳刻大楷书“东队”2字,上款竖行阴刻小楷书“同治六年”4字,下款竖行阴刻小楷书“喜月吉日造”5字。喜月,指三月。这间队屋哨所,当是守卫东寨墙的卫士们所居之屋吧!
东队哨屋
再往北顺山坡攀行20多米,发现东寨墙壁上嵌有一块石碑,碑高0.35米,宽0.2米,厚0.2米。碑面竖行阴刻大楷书“杨家、清泉庙(修建)”5字。这是当年杨家庙和清泉庙的乡民们建筑东寨墙时所留下的碑记。其年代当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古寨之年。当时乡民们均以“庙”的建制单位而参加修筑寨城。如果仔细逐段查看九华寨的各段寨墙,可能还会发现其他庙的建筑碑记呢!
中寨南门
高大完整的东碉楼
要去考察九华寨的北寨墙,必须要穿过中寨墙中的南门。从南山坡的中间路线攀登而上,经踏行25级的古道台阶,就达中寨的南门。南门也为方门结构,门宽1.2米。门两侧各置门框石一块,高1.8米,宽0.3米,厚0.13米。门上方中部的门顶石已倒于地,只剩两侧连接门框石的侧顶石。门两侧的门墙厚2米。南门两侧的中寨墙长215米,其中东侧南墙长2米,西侧弧形南墙和西墙长213米。南墙顶宽1.5米左右,外侧高4米左右,内侧高2.8米左右。中寨的南墙和西墙,以及中寨和外寨共为一体的70米的东墙和200米的北墙共呈圆形围于山之接近顶部的山坡上。
在中寨内的东寨墙内侧边,建有一座碉楼,面宽4.4米,进深4米,楼墙高6米。其楼门宽0.8米,高2米,门墙厚0.6米。一面山墙的最上方安装有一个通风的窗眼石。这座碉楼是民国年间所建的五座碉楼中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了。
大东门
继续沿中寨东墙内侧向北行至寨城的东北角处,发现有一座高大的寨门,俗称大东门。此门亦为方门结构。门宽1.1米,高3.2米,门墙外侧厚0.6米,中间的门框石部位厚0.7米,内侧墙厚2.9米。门框石附近两侧内壁的上下部位均设置有方形的杠眼石。
离大东门不远处的北寨墙内侧,建有一座北碉楼,高大巍峨,面宽6米,进深4米,楼墙高4米多。其楼门宽1.5米,高1.6米,墙厚0.6米。虽有部分楼墙已坍塌,但至今仍呈现宏伟的气势。
北碉楼
大东门内壁杠眼(www.chuimin.cn)
崇真观大殿高墙
中寨西墙的最北端与外寨墙的北寨墙交接处的内侧,开设了中寨墙的一座北门,也为方门结构。门宽0.9米,高1.6米,门两侧中寨墙的底部厚2米。此门是通往外寨西墙中的西门的唯一通道口。
由中寨北门顺着中寨的西南墙内壁向东南方向行走,可环行至中寨的南门旁,然后经西北方的坡路向上攀行,可直达内寨墙的西门路口,然后再向东拾级而上就到了内寨之顶的崇真观台。台上的殿宇坐东朝西,面宽18米,进深16米,三间两进的结构,计大小殿屋15间。残存的殿宇之墙高达8米。西侧正面殿宇的台基墙也高达8米多,高耸凌空,十分壮观。
崇真观址上存有刻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崇真观》石额碑,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九华峰者》碑,刻于嘉庆六年(1801年)的《重修灵官圣像碑记》和刻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九华寨古名云峰禅寺》碑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立于九华寨顶纵目远眺,扁寨和五龙观寨并举列阵于西北天际,黑王寨和花山寨巍峨雄峙于西南云海。历历如画,尽收眼中。
由崇真观台顶下来,出中寨墙的北门,顺外寨的西寨墙内侧墙垣开始往下行走。这段西寨墙顶宽1米左右,建于九华山西侧的悬崖陡壁之上,由北向西南随坡降层倾斜排列,有几段寨墙竟是垂直建在绝壁之上,十分陡峭。考察这段西寨墙充满了惊险,累得人精疲力竭。
崇真观大殿碑刻
当走完285米长的险陡寨墙后,下到西侧半山平坡处时,又见到一座巨大的碉楼建筑,立于西寨墙内侧。此楼面宽10米,进深6米,楼墙高达4米开外。其门宽1.2米,高2米,门墙厚0.6米。这当是民国二十二年所建的五座碉楼中最大的一座了。这段西寨墙内侧也是一片住宿区,计有大小屋40余间。
从西碉楼向南环行218米后,见西寨墙上建有一座西炮台,面宽6米,进深3米,墙高2米。其门宽0.9米,门高1.2米,门墙厚0.6米。离开西炮台向南环行50米后就到了开始进寨的西门。
通过实地考察得知,九华山是一处先建寺观后建寨城的古代宗教场所和古代防御工事相结合的建筑遗迹。
云峰禅寺当创建于唐代宝历二年(826年)。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儒学生员侯光国所撰的《重修山门》碑文,开篇就点明灵济祖师来九华住锡禅定的史实:“如来演教不二法门,诸祖传法多在名山,此山门所由肇也。兹九华山相传唐时灵济祖师将赴大洪山,经白马庙狗家台登九华山而暂息禅定处遗址尚存”。灵济祖师,即唐僧善信,江西南昌张氏子(一说王氏子),马祖道一弟子。宝历二年抵随州,居大湖山。时值亢旱,乡人具羊豕以祈湖龙,师见而悲之,入山北岩穴,冥然默祷,雷雨大作。文宗闻而嘉之,赐所居额“幽济禅院”,赐号“慈忍大师”。累加寺号曰“灵济”。接着下文记述重修佛殿和山门之事:“山之巅有殿,山之峪有楼阁,历宋迄元明,代有兴替。国初以来,山门虽屹立如故,不无颓圮。近得达宜和尚募诸大檀越,鼎新藏经佛殿,整理两廊僧院,工既竣,重修山门,嘱余为序。余曰:僧家山门犹朝廷午门,官衙公门。山门关系匪轻,出入是门者,任他将相公卿,皈依佛法,莫不凛凛。昔东坡苏子游金山寺,留玉带镇山门,良有以也。他若陟九华山,开门远眺,五龙青山达其西北,虎峪云寨壮其东南,历历如画。前贤碑记已悉,兹不复赘。”对山门的情和景写得绘声绘色,极富文采。
新云峰禅寺
九华山是释道合一的宗教场所。刻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的《崇真观》石额碑文,就直接表明了山顶上的建筑,在明末已是道教场所了。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高士达撰文的《九华峰者》碑,更是将重修后的释道融合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碑文先写九华之脉源:“九华峰者,郢东之名胜也。其脉起自随州大洪,突兀矗高万丈,连延至九华,直走温峡,越洋梓,遇纯德,奔放乎郢城之外。”继写九华之气象:“余今春以他事偶止其地,与二三友人步峰顶而登焉。遍览四周,冈岭起伏,气象万千。因不禁喟然叹曰:大哉!巍巍乎,虽天台八百里峰何以异此!”再写殿阁之重修:“上有祖师殿像,相因久而圮毁莫堪。居人汪姓暨众君起而鼎建玉皇阁一座,装塑至尊金容,并祖师殿像,悉新之一旦。”后写作记之感受:“厥功告成,索余为记。余曰:嘻!盛举哉!《诗》言‘自求多福’。凡有补益,虽一路一桥亦修治之;况高山仰止,天尊佛祖之所坐镇,岂忍听其有无而不为增饰耶!诸君信共勷厥事哉,俾千尺客悬碧落,六珠衣挂紫云,寺僧开关有白云之封,而四方之游人士女持香捧供络绎奔走而来者,未朝洪山,先谒兹地。觉水流花放,无非净土;九折羊肠,莫误车轮。山寺其千秋永祀哉!诸君其获福曷已?是为记。”其感言突出行善之举,小至一路一桥,大至天尊佛祖,其获福必将多多矣。
刻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九华仙山碑记》,记叙了纠首信士李异众、笪子荣重修殿宇之事:“盖闻山川钟秀斯能垂久,庙廊相继乃可降神,则人之兴感善心者历千百年为不坠耳。余今悯殿朽坏,微念遂起,想此殿载之甚远,自先皇岁重修巍奂,迨至清朝丙寅(乾隆十一年),又重修殿宇。诚哉,仙佛圣境也!今则殿宇已成,谨将镌石以志不朽云。”
寺后院碑墙
刻于乾隆十二年十二月(1748年),儒学生员宁尚儒撰书的《郢北九华山》碑文,先写九华山的形胜:“郢北九华山,古胜地也。其脉发于洪山,庙宇创自先朝,峦高翠叠,势若蜿蜒。俯视众山,或立或跪,或仆或拜,不啻星共其间。”再写重修之功德:“若祖师殿,若观音殿,难以枚举,所未足以备大观者,特曹王三圣之像与殿耳。住持僧达宜思曹王福主,灵光秉于秀水,神力显于东山,尤甚未为可少者。爰化众善建造殿宇,装塑圣像,尔及众善踊跃,无不乐施金钱,由是不数日而鸠工庀材,由是不数日而结构告成,栋宇辉煌,庙貌极巍峨之观,圣像庄严,几筵焕金身。此同住持之结彼良缘,而亦众善之福有攸归也。”善良之事总应与福相关联矣。
九华山佛教门派属何?从清雍正年间所刻的《济明觉和尚墓碑文》可知,是属临济正宗:“临济正派第十五世上济下明觉灵位。永著千秋,流传奕世。心属后启者礼宜祭拜。僧孝徒了证、了豁,徒孙达本、达宗,重孙悟参同立。”临济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开创者唐义玄。因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故名。
通过梳理碑文可知,九华山历来建有云峰禅寺、崇真观、祖师殿、玉皇观、灵官殿、观音殿、曹王殿、藏经阁、清虚宫等佛道建筑。其住持,康熙年间有僧济明,雍正、乾隆年间有僧了证、了豁、悟圣、达宜,嘉庆年间有僧净空,道光年间有道人刘元克、刘元会,光绪年间有道人刘明照等。
有几篇碑文为我们弄清楚九华寨的修建轨迹提供了史料依据。
刻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九华峰东关之外》碑文云:“九华峰东关之外有峰高耸,俗名子寨。以其较中峰差小也,实九华之要地,至关利害,有故城依然。道光庚子岁,宗公重为监修,最称完固,宛然一雄关也。然无寺观,守戍之士无以蔽风雨。于是合寨首士公议,特建石室三间,一以藏火药,一以栖戍士,御外卫内,诚然可也。是为序。”文中所说之“东关”,当是指山腰平地东坡偏南之处所建之关口。2003年笔者考察时,发现此山坡处遗存的墙垣、石屋及东西通道。所言之“子寨”,当指围绕南峰所建的旧寨垣。可见,碑文中所说的道光年间修建之旧垣,在后来,同治年间的重新大规模地修筑中有所改变。
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从来安不忘危》碑,记叙吴家庙李氏长房、二房为避乱而于九华寨修屋之事:“从来安不忘危者计之全,两美其全者人之愿。吾等生逢盛世,长享太平,不意世俗谣讲贼寇作叛于远方,因命工匠依寺结庐。治则付住持管理,乱则为家口之避藏。或亦为安不忘危,两全其美者乎!爰勒诸石以志不朽云。”并将所修之房分配得一清二楚:“上一间半:长房李黄氏,子承登、承发,孙秉麟、龙、凤、鳌。下一间半:二房李明枲,子承香、秀、柃,孙秉熊、勋、熙、烈、照、燕。”富裕之家,提前作了避乱的准备,真是安不忘危啊!
刻于咸丰八年十二月(1859年),安陆府学生员刘文逵撰的《道永垂不朽》碑,起笔就开门见山地描述了九华寨的历史与形胜:“九华山,郢北八大寨之一也。双峰并峙,高插云天,而山腰坦处有茂林,有修竹,有古泉,可容驻千余家,故此寨最为幽胜。明末多寇,山寨俱破,九华独全。岂非兹山之灵欤!”文中传递的信息有三。一是九华寨为郢北八大寨之一。二是九华寨环境最为幽胜。三是九华寨建于明末,山寨俱破,九华独全。
比较全面记载九华寨修建历史的是刻于同治五年(1866年),贡元吴履谦所撰的《九华寨古名云峰禅寺》碑,高1.66米,宽0.76米,厚0.1米。原立于九华寨北峰之顶,现已被人为地推倒卧于山巅。碑文先介绍寺观的历史:“九华寨古名云峰禅寺,又名崇真观,宋、元以前不可考,惟明万历石碣存焉。然第略举其概,并未详其始于何年,创自何人。”可见,吴履谦撰写碑文时,是没有见到刻于乾隆二十七年的《重修山门》碑中关于唐时灵济祖师登九华山禅定的史料的。接着碑文讲述明末清初古寨的建毁情况:“闻之父老云:明末清初,荆楚大乱,土匪蜂起,郢北诸寨多被蹂躏,惟九华独全,岂人谋之独善欤?毋亦天险足恃,而贼莫如何哉!”明末创建的九华寨,一靠人谋,二靠天险,故能独全。这段文字,显然是转述刻于咸丰八年的《道永垂不朽》碑文中的开篇之语的。然后,碑文记述嘉庆元年重修九华寨的史实:“国朝自乙酉(顺治二年)定鼎,承平百有余年。嘉庆元年丙辰,白莲教匪齐二作乱,赖宗、宁诸公纠众筑城,克保一方无恙。”嘉庆元年,白莲教义军首领齐林被杀,其妻王聪儿率领义军屡败清军。此时,有九华山本地绅士宗绍斌、宁尚英等组织民众重修九华寨城,保护了乡民们的安全。碑文进而讲述道光二十年重修九华寨之事:“至道光二十年庚子,忽谣传贼至,大众狼奔寨上,诸父老咸云:此一谣传,安知非大乱之先兆,而天实爱我,早使之有备无患欤!然此时周围城垣仅存基址,崇真庙宇倾圮不堪。于是重修顶上庙宇,增补周围城垣,巍巍峨峨,九华乃为雄镇矣。”这次重修,使九华寨城更加坚固,因而遇到咸丰年间农民起义,时局混乱时,九华寨也安然无恙:“后未十年,果粤有发逆洪秀全,亳有捻军张乐行,随有土寇赵邦壁,蜀有流贼蓝大顺等相继作乱,又赖刘、李、王诸公筹画寨务,吾人得以未遭其杀掳。”洪秀全乃太平军首领,张乐行乃捻军首领,蓝大顺,云南昭通人,咸丰九年率义军起义,占领川南50余州县。文章诬称义军为匪,历史条件使然。接着碑文具体记述同治初年重修九华寨的工程:“乃妖氛昌炽,扑灭未易。愚等续为办理,谋则取诸群才,费则出自众姓,所造更屋十余间,大枪十余支,以及修补子寨,开辟前厂,修整走路,增高城垣,今皆次第告竣。但顶庙自道光庚戌年(道光三十年)重修至今十有余年,两龛皆为虚座,兹特装塑火神一尊于前殿左龛。神自住持供奉,寺自住持照理,忽怠忽荒,乃不负吾等之至意耳。爰叙其颠末与众首众善名目并勒于石,以志不朽云。”全篇碑文记载了清代嘉庆元年、道光二十年和同治初年三次重修九华寨的经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此外,还有记载建修囤粮厅和私人进寨修房的碑刻。刻于同治六年(1867年)的砖铭云:“大清同治六年桃月(二月)吉旦,蔡兆瑾,男树亭、云亭、直亭、福亭、寿亭。因兵荒日久,建修囤粮厅。”刻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避乱室》碑文云:“避乱室四间。胡春元;胡心若,子天柱;胡静廷,子赞先,孙九经。”刻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避乱宅》碑文:“光绪二十七年春月吉旦修造,黄汝翼避乱宅。”可见,直到清朝末年,九华寨仍是民众避乱首选之地。
九华寨的第四次重修,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寨务主任和联保主任领衔主持的,并加修了五座碉楼。前文已有记述。
因九华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故为兵家所重视。相传大革命时期,贺龙曾带领红三军部队在此地驻扎,国民党军队将九华寨团团围住,久攻不下,便企图将红军渴死在山上。红军在寨中堰塘捉了一条大鲤鱼抛下山去,围军见此,自动撤离,留下了“一条鲤鱼退千军”的故事。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县政府曾迁进九华寨,县长段远谋命令军警将山上100多户人家及小学全部迁下山寨,将县政府各科室以及县中队、警备队、监狱、县中学、民众教育馆等两千余人迁进寨内,并封闭掉北门,将主门开在南门,并修了八字门。
现在,当阳玉泉寺住持宽祥法师,主持的重修云峰禅寺的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已顺利展开。九华寨将成为一处新的禅修佛场,旅游胜地。
有关荆门古寨的文章
五龙观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万金淌村1组的青云山顶,海拔512米,山平面积2平方公里。五龙观寨始建于明末。五龙观寨内建有大小石屋120余间,为古寨中建筑石屋最多者。笔者2007年12月9日、2008年1月8日和2009年6月12日三次考察五龙观寨。外寨东门中寨南门顶寨内为五龙观址,系三间三进的殿宇。这些碑文对于研究五龙观寨的历史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听说有的途步探险者就是从扁寨向西攀行而登上五龙观寨的。......
2023-11-18
云台观寨,位于钟祥市大口森林公园聊屈山主峰的云台山顶,海拔565.4米,为道教胜地。外寨南门云台观寨建于清咸丰年间。这既是昔日信众上云台观求拜神灵的主要神道,也是今天人们上寨观景览胜的主要通道。笔者2004年2月25日、2006年9月24日和2010年11月9日3次考察云台观寨。同治年间,云台观无香火田,故无僧道住持,庙宇、佛像、寨垣无人照料,无费岁终。这样,就使云台观的香火田得到了落实。而云台观寨民集于此,安堵无恐而保全。......
2023-11-18
三合寨位于钟祥市张集镇建国村4组的三合山顶,其山海拔420米,山势呈南北走向。笔者2004年6月1日和2009年6月5日两次考察三合寨。三合寨北门东门庙内有一块古碑特别引人注目,碑高1.4米,宽0.82米,厚0.11米,青石质。碑额横列阳刻大楷书“三合寨”3字。此处当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合而修成此寨,故名三合寨。三合寨东北侧不远处,有一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中的钟随寺冲古道,是钟祥、随州两地山民们互相来往通行的必经之路。......
2023-11-18
保万寨位于东宝区石桥驿镇上泉村1、2、4组覆船山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浸蚀,仍保存完好,更显得万分珍贵。保万寨南门从南门城顶向东前行观察,只见南寨墙呈弧形向东延伸,全长80余米,外侧墙高5米,顶宽1.8米。北门实地考察表明,保万寨的形状似一座不规则南北向的椭圆形寨城。保万寨究竟建于何年?碑面竖刻阳文“大清嘉庆五年立,保万寨,十二年(寨)上重理,钟自修书”3行21字。碑额横列阳刻“保万寨”3字......
2023-11-18
自然环境中川镇宗家梁村位于中川镇中南部,东至芦井水村,南邻芦井水四社(陈家河),西接龙泉寺镇深沟村、树屏镇刘家湾村,北抵西槽村中川机场,管辖面积20.88平方千米,距离中川镇政府3千米。因宗氏家族最早入住村内,故得名宗家梁村。2012年,随中川镇移交兰州新区管辖。人口经济2016年,全村下辖马家山、小黑川、喻家梁、宗家梁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宗家梁村香炉山九天圣母宫......
2023-08-23
龙滩沟寨位于东宝区栗溪镇插旗村6组的龙滩沟山顶,其山海拔509.4米,山势呈南北走向。笔者2009年1月2日和2009年8月9日两次考察龙滩沟寨。龙滩沟寨南北向近似于一个长三角形,周长620米,寨墙高2.2米至4米不等,开设南、西、北3座寨门,内存关帝庙一座和大小石屋10余间。龙滩沟寨的南门为方门结构,无门顶石和门框石构件。在龙滩沟寨的正南麓,有一条东西向的著名的龙滩沟古道。......
2023-11-18
知识窗杨湾村概况杨湾村位于东山半岛西北部,背山面水,呈“扶山而居,扼水而行”之势。图2-5-1费宅杨湾古韵杨湾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明清古建筑数量多、质量高、保存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里有不少国家级保护单位。杨湾古村有最值得骄傲的“明朝一条街”——杨湾老街,还有三个“国宝”——轩辕宫、明善堂、怀荫堂。图2-5-6怀荫堂实践园走一走杨湾村有历史建筑60余处。......
2023-07-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明养以满腔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被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明养为人朴实耿直,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大学化工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副研究员。宁海县县长李洁签署烈士遗嘱抚恤令,将张阿增母亲俞氏夫人列为优抚对象。......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