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钢琴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创新

多元文化背景下钢琴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创新

【摘要】:(一)结构分析乐曲的结构,可以帮助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与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以进一步理解作品提示的音乐内涵。在艺术处理中,最为困难的就是伸缩速度,即使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弹性速度。

(一)结构

分析乐曲的结构,可以帮助了解作曲家的基本构思与音乐发展的逻辑性,以进一步理解作品提示的音乐内涵。结构是音乐的骨骼和框架。结构是由每一个音、每一个乐句、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乐章构架起来的生命体。音乐结构从大的框架来分,主要包括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等,但演奏者还必须仔细分析大结构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呼吸、涨落、和声进行、段落间的分割与联系、高潮的准备、冲刺、到达与消退等,缺乏结构意识的演奏是松散而无力的。分析音乐结构,要掌握乐思如何为动机,又如何成为乐句,乐句如何构成乐段,各乐段之间如何联系在一起,几个乐段又如何构成一个更大的段路,各个段落又如何组织成为一个整体。许多学生的演奏杂乱无章,如同“流水账”,更谈不上音乐感染力,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乐曲的结构,缺乏对作品的统筹规划,如乐曲的整体布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段落之间的对比、高潮的处理、织体的层次与平衡等。因此,每一体演奏者在学习任何一首作品时,都必须彻底了解该作品的音乐结构。

(二)调性、调式与和声

明确作品的调性和调式是了解音乐基调的主要依据。大调式如丽日当空,主要表现正面的情感;小调式更多表现负面的情感,如忧伤、恐惧、仇恨、不安、绝望等。调性移高或朝上属方向转调就像上山,会造成明亮和紧张的感觉,表情作用刚而紧;调性格低或朝下属方向转调则像下山,会造成暗淡和松弛的感觉,表情作用柔而宽。动与静、张与弛这两对矛盾统一体是乐曲发展的原动力。作曲家利用和声的属性,为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进行有机组合,使音乐的动力源源不断,使作品扣人心弦。因此,明确调性、调式和和声的运用,对处理作品、表现音乐是极为必要的。

(三)节拍与节奏特点(www.chuimin.cn)

节拍感在音乐中是最基本的律动。在节奏感较强的作品中,它的节拍感也是非常鲜明,如圆舞曲、进行曲等音乐,强弱拍分明,律动感很强;节奏感的表现需要节拍感的支撑,如肖邦的马祖卡舞曲。当然,对于安静优美的作品,过分强调节拍感,将严重破坏音乐的美感,破坏音乐的意境和风格。

不同的节奏,在音乐中表现不同的意义。节奏特点会明确作品的基本风格与内涵,正确处理好节奏音型中每个音的力度关系,才能使作品的节奏特点鲜明,使音乐富有律动。每一种节奏都有其各自的情绪特点,都能为音乐作品创造气氛,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节拍感和节奏感非常富有弹性,演奏者应该根据音乐的内容、意境、情绪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仔细倾听,做出细腻而准确的变化。

(四)速度

对作品速度的正确把握是艺术处理的根本。速度表现情感,情感决定速度。如果把一首轻松愉快的作品弹得很慢,则音乐的情绪将大大改变,反之亦然。慢速常表现活泼或紧张的情绪。在艺术处理中,最困难的就是宁静、悲伤或沉重的情绪、中速常表现抒情或从容等情绪,快速则常表现活泼或紧张等情绪。在艺术处理中,最为困难的就是伸缩速度,即使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弹性速度。但不少演奏者盲目地追求个性,在表现音乐时任意地放慢或加快速度,完全破坏了乐曲的风格。基本速度的稳定并不是刻板,许多强调结构规性的作品,对速度的要求相当严格,不同时期的作品赋予速度一定的弹性范围,如巴洛克时期作品最为严谨,古典主义时期次之,浪漫主义时期速度弹性最大,也最难把握,而到了近现代作品,又变得更为严谨、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