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大索貌阅”就是针对民人以户为遮掩逃避赋役的现象而推行的清理户口的政策。另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弄清家庭与家族的区别和联系。但是,家庭与家族又是密不可分的,刚刚说到的隋朝政策,“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就反映了家庭、家族既是两种社会群体,又有难于分离的、扯不断的关系。由于家庭史和家族史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两者间不可分离的关系宜于深入理清,使双方的研讨得以深化。......
2025-09-29
何以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恩格斯曾说过:“辩证法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18]
这是否和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相矛盾呢?辩证法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比如使少年过渡到壮年。形而上学是把少年和壮年固定下来,少年是少年,壮年是壮年,本来是不同,永远是不同,绝不能说少年是壮年的。可是事实上随时随地都有少年的人过渡到壮年的阶段。不是说少年即是壮年。这样的说法是违反毋矛盾律的。一个人要就是少年,要就是壮年,不能同时是少年而又是壮年。在我们对于一个人的认识达到某一种程度的时候,是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少年就是一个壮年,非此即彼。恩格斯也不否认这点。我们要注意在上面的引文里,他并不否认“非此即彼”,他是说“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那就是说,从事物相对稳定的状态来看,非此即彼,因为从这方面看,事物是有其确定性的,一个人确定是少年或是壮年,所以在这情况下,“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是适用的,但是在适当的地方,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看,就得要承认“亦此亦彼”。一个人从少年变成壮年,当我们从相对稳定的状态看他时,他还是稳定在少年阶段,但是他一直是逐渐从少年过渡到壮年。这个过渡的过程不是突然的,在少年阶段上就已经有壮年的萌芽,而在过渡的过程中,少年逐渐衰退而壮年逐渐成长,两者同时并存,一进一退,所以在这种地方,我们得要承认这人的确是少年而又是壮年,“亦此亦彼”。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之内可能是存在而又不存在——但不是在同一关系之下。因为同一事物以潜在而言是在同一时间内为两对立物,但以实在而言则不能是这样。”[19]他之所谓“潜在”也可以说从发展看,“实在”是从相对稳定状态看。从发展看,在同一时间之内,“壮年”在这人的少年阶段上是存在而又不存在,是从实在上看,从相对稳定状态上看。
所以“非此即彼”是指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而言的,而“亦此亦彼”是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言,指其过渡的过程而言的,因之恩格斯教导我们说,“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唯物辩证法并不取消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可是我们不应该因为形式逻辑而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沼中去,把形式逻辑确定的东西僵化掉了。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在适当的地方是有其作用的。我们试着看斯大林在他的《论目前形势》一篇演说里是怎样使用这条思维规律的[20]。
在这篇著名的演说里,斯大林说:“谁都晓得,在俄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中出现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伪改革的道路,另一条是革命的道路。……日益发展的城市中的危机和农村的饥荒使新的爆发不可避免,所以在这里是不容许动摇的:或者是革命走向高潮,那我们就应当把它进行到底;或者是革命走向低潮,那我们就不能,也不应该提出这样的任务……鲁登科在寻找中间路线,他想说,革命又在高涨又在不高涨;应当把它进行到底,又不应当把它进行到底,因为在他看来,辩证法正是要求这样提问题的!我们却不是这样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https://www.chuimin.cn)
鲁登科的错误是不是庸俗化了,曲解了恩格斯所指示的“适当地方”而企图这样错误地使用“亦此亦彼”的公式,而不知道应使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公式呢?斯大林正确地驳斥了他,指出在当时的形势具体情况之下,革命要就走向高潮,要就走向低潮,是适用形式逻辑的排中律的场合,二者必居其一,不得模棱两可,裹足不前,这才是正确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
可见排中律和唯物辩证法并不矛盾。
相关文章
隋朝的“大索貌阅”就是针对民人以户为遮掩逃避赋役的现象而推行的清理户口的政策。另一个必要的前提是弄清家庭与家族的区别和联系。但是,家庭与家族又是密不可分的,刚刚说到的隋朝政策,“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就反映了家庭、家族既是两种社会群体,又有难于分离的、扯不断的关系。由于家庭史和家族史的研究是分别进行的,两者间不可分离的关系宜于深入理清,使双方的研讨得以深化。......
2025-09-29
时尚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时尚的话语权问题、时尚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而权力背后站着的是资本。他认为经济资本主要涉及对经济资源的掌控,表现为货币和财产;社会资本就是熟人和关系网络,由个体凭借他们的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组成;文化资本就是个体所接受的教育,此外,个人品位、对美或者有价值之物的理解也属于文化资本的范畴。在时尚体系内部,同样存在着以权力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竞争与流动。......
2025-09-29
(一)沼泽沼泽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沼泽大致可以分三种,分别是富养沼泽、贫养沼泽、中养沼泽,具体的表象分别是点状还有团块状,上面生长的植物有苔藓、荷花、莲花等。常出现在地基不稳的沙漠、海岸、河岸,当重物置于沙体之上时,就会沉到沙底部。人们误以为通过摇动能使身体周围的沙子松动,从而有利于肢体从流沙中拔出。......
2025-09-30
通过比较,我认为:近现代中法女装从“重装”走向“轻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从“重装”到“轻装”作为女装领域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反映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因此也是服饰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女装的“轻装”化作为现代化的一部分,属于“后发追赶型”,它遵循世界女装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但同时又面临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碰撞的双重压力。......
2025-09-29
先秦文学中《尚书》、《春秋》等史书初步彰显了叙事文学的特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则进一步推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左传》叙事详略得当,善于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能利用白描手法叙述事件的始末由来,长于将史实的记录与神话传说、历史传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历史记叙故事化。[7]这一说法其实早已言明史著的叙事特征。中国的叙事研究即以中国文本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及对传统叙事理论的研究。......
2025-09-30
历史与宗教是两个最重要的文学之源,也是实用信息向娱乐信息转化最重要的过渡。历史给予了文学现实主义的素材,宗教提供了文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历史给文学提供了人物和故事,宗教给文学提供了虚构与幻想。在没有小说的时候,神话、历史、民间传说都在提供着让人类着迷的故事。故事可以源于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2]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但虚构却给故事插上了自由的翅膀。......
2025-09-30
例释A被判处一万缅币的罚金,因未缴纳罚金被判处四个月监禁。如果在A第一个月期满时或在A继续监禁后缴纳或征收七千五百缅币罚金,A将立即被释放。......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