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观乡射第二十八:孔子家语|乡射习礼与风俗

观乡射第二十八:孔子家语|乡射习礼与风俗

【摘要】: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⑦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乡射有两种形式,一是州长于春秋两季在州序中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后借指学宫中习射的场所。由乡大夫做主人设宴。

原 文

孔子观于乡射,喟然叹曰:“射之以礼乐也,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将安能以求饮?《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所中以辞爵。酒者,所以养老、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辞其养也。是故士使之射而弗能,则辞以病,悬弧之义。”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试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列延,谓射之者曰:“奔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得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

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曰:“幼壮孝悌,耆老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在此位。”盖去者半。

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耄期称道而不乱者,在此位。”盖仅有存焉。

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

孔子曰:“能用命矣。”

注 释

①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两种形式,一是州长于春秋两季在州序中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②循声:指顺着声律。

③正鹄: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

④“发彼有的”两句:出自《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的:箭靶的中心。爵:古代酒器。

⑤辞爵:指辞却罚酒。

⑥悬弧:指生为男子。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

⑦矍相:古地名,在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西。后借指学宫中习射的场所。

⑧司马:古代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当时子路官为司马。

⑨延:邀请,请。

⑩奔军:指打败仗逃走的军队。

⑪为人后:指求做别人的后嗣。

⑫公罔之裘:人名,孔子弟子。序点:人名。孔子弟子。扬觯(zhì):指举起酒器。觯:酒器。

⑬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

⑭耄(mào)期称道而不乱者:指年老时还能宣讲道义而言行不乱的人。耄:年老。

⑮用命:指效忠,听命。这里指胜任。

译 文

孔子观看乡射礼,感叹地说:“射箭时配上礼仪和音乐,射箭的人要一边思考怎么射中目标,一边聆听是什么乐曲。根据乐声的节奏发射,正好射中目标,大概只有贤德的人做得到吧?至于那些不贤德的人,那将怎能射中而罚别人喝酒呢?《诗经》中说:‘朝着目标发射你的箭,祈求射中目标来免除罚酒。’祈,就是求。祈求射中来免除罚酒。酒,是用来养老、养病的。祈求射中来免除罚酒,这是辞却别人的供养。因此士人如果不会射箭,那就要借生病来推辞,这是男子生来就应该会的。”

于是,孔子回来后就与弟子们在矍相的园圃中练习射箭,观看的人多得就像围成了一堵墙。当射礼轮到司马子路时,孔子让子路拿着弓箭,走出队列邀请别人参加,子路对参与射箭的人说:“败军的将领,丧失国土的大夫,求做别人后嗣的人,不准进场,其余的都可以进来。”听到这话,离开的人占了一半。

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说:“幼年壮年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年老而爱好礼仪的,不顺从世俗风气的,修养自身等待死亡的,请留在这个地方。”离去的人又占了一半。

序点又举起酒杯说:“喜好学习而不厌倦的,喜好礼仪而不改变的,年老时还能宣讲道义而言行不乱的,请留在这里。”留下的只有几个人。

射箭结束后,子路上前说:“我与序点他们几个做司马,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胜任了。”

原 文

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从之。至于正门之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自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升,则省矣。至于众宾,升而受爵,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宾。笙入三终,主人又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阕,工告乐备而遂出。一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矣。降脱履,升坐,修爵无算。饮酒之节,旰不废朝,暮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既明,降杀既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矣。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 释

①乡:乡饮酒礼。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由乡大夫做主人设宴。后演变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

②易易:指极其容易。

③速:邀请。介:为宾客随从通传的人,陪客。

④拜至:指拜谢宾客到来。

⑤献酬:指饮酒时主、客互相敬酒

⑥坐祭:指坐着祭酒。古代飨宴时酹酒祭神。

⑦酢:客人用酒回敬主人。

⑧隆杀:指尊卑,厚薄。这里指礼仪的隆重与简单。

⑨工:乐工。

⑩三终:指奏毕三章之乐。

⑪笙:管乐器名,一般用十三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这里指吹笙的人。

⑫间歌:指轮流间隔演奏。

⑬司正:古代行乡饮酒礼或宾主宴会时的监礼者。

⑭流:放纵,无节制。这里指失礼。

⑮齿:人的年龄。

⑯沃洗:指洗涤,沃盥。

⑰修爵无算:指彼此不断地劝酒。修爵:指行觞,依次敬酒。无算:指多到无法计算。形容数目多。

⑱旰(gàn)不废朝:《荀子·乐论》作“朝不废朝”,指早晨饮酒不耽误早上的事。旰:晚的意思。此处疑有误。

⑲节文终遂:指礼仪全部结束。

译 文

孔子说:“我观看乡饮酒礼,就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情。主人亲自邀请宾客和陪客,而其他宾客就跟随着到来。到了正门外,主人拜迎宾客和陪客,而其他宾客就自己跟着进入。这样,接待尊贵的与卑贱的客人就有区别了。作揖三次后主人引导宾客到达台阶,谦让三次后让宾客登上大堂。然后主人拜谢宾客到来,彼此敬献美酒的礼节繁多。等到陪客登上大堂时,礼节就简单了。至于其他宾客,登上大堂接受进献的酒杯,坐着祭酒,站着饮酒,不回敬主人就可以走下台阶,礼节的隆重和简单就很清楚了。乐工进来,在宾客登上大堂时演奏三首乐曲,于是主人就献酒给宾客。吹笙的人进来吹了三首乐曲,主人又向宾客献酒。乐工和吹笙的人间隔演奏三首曲子,再合奏三首曲子,乐工禀告说曲子演奏完备就出去。这时一个管事的人举起酒杯,并确立监管饮酒礼仪的人,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能让众人和乐而不会失礼。宾客向主人敬酒,主人向陪客敬酒,陪客向其他客人敬酒,按照年龄大小依次饮酒,最后轮到给宾客盥洗的人饮酒。这样就知道年龄大小的人都不会遗漏了。之后,众人走下堂,脱掉鞋子,坐到座位上,彼此不断地劝酒。饮酒的限度,在于清晨不耽误早上的事情,傍晚不耽误晚上的事。宾客出门时,主人拜送,这时礼仪就全部结束。这样就能知道乡饮酒能使众人快乐宴饮而不混乱了。尊贵与卑贱的人能够分明,礼节的隆重与简单能够区别,众人和乐而不失礼,年龄长幼都没有遗漏,快乐宴饮而不混乱。做到这五点,就足够用来端正自身、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了。所以说:‘我观看乡饮酒礼,就知道推行王道是很容易的事情。’”

原 文

子贡观于蜡

孔子曰:“赐也,乐乎?”

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为乐也。”

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文武弗能;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注 释

①蜡(zhà):蜡祭,年终祭祀之名。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作为年终大祭。

②狂:疯狂。

③张而不弛:指一直紧张而不松弛。

④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译 文

子贡观看年终的蜡祭。(www.chuimin.cn)

孔子说:“赐啊,你快乐吗?”

子贡回答说:“全国的人都像疯了一样,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快乐的。”

孔子说:“劳苦一百天,才有一天的快乐,这一天的恩泽,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一直紧张而不松弛,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一直松弛而不紧张,文王、武王也不会这么做。一时紧张一时松弛,这是文王、武王治理天下的方法。”

郊问第二十九

原 文

定公问于孔子曰:“古之帝王必郊祀其祖以配天,何也?”

孔子对曰:“万物本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公曰:“寡人郊而莫同,何也?”

孔子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故周之始郊,其月以日至,其日用上辛。至于启蛰之月,则又祈谷于上帝。此二者,天子之礼也。鲁无冬至大郊之事,降杀于天子,是以不同也。”

公曰:“其言郊,何也?”

孔子曰:“兆正于南,所以就阳位也。于郊,故谓之郊焉。”

曰:“其牲器何如?”

孔子曰:“上帝之牛角茧栗,必在涤三月。后稷之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扫地而祭,贵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万物无可称之者,故因其自然之体也。”

公曰:“天子之郊,其礼仪可得闻乎?”

孔子对曰:“臣闻天子卜郊,则受命于祖庙,而作龟于祢宫,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亲立于泽宫,以听誓命,受教谏之义也。既卜,献命库门之内,所以戒百官也。将郊,则供天子皮弁以听报,示民严上也。郊之日,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泛扫清路,行者必止。弗命而民听,敬之至也。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衮象天,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以日月,所以法天也。既至泰坛,王脱裘矣,服衮以临燔柴,戴冕,藻十有二旒,则天数也。臣闻之,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是以君子无敢轻议于礼者也。”

注 释

①配天:指古时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

②大报本反始:指盛大地回报上天与祖先,并反思自己的根源。

③垂象:指显示征兆。古人迷信,把某些自然现象附会人事,认为是预示人间祸福吉凶的迹象。

④则:效法。

⑤长日:指冬至。冬至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

⑥日至: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

⑦上辛:指农历每月上旬的辛日。

⑧启蛰: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

⑨降杀:指递减。

⑩兆:祭坛的界域。

⑪牲器:指祭祀用的牺牲和礼器。

⑫茧栗:形容牛角初生之状。指其形小如茧似栗。

⑬涤:古代宫中饲养祭祀牲畜的房子。

⑭唯具:指单独准备。

⑮骍(xīng):赤色的马和牛。

⑯犊:小牛。王肃注释云:“犊质悫,贵诚之美也。”

⑰陶匏(páo):古代一种陶质礼器。

⑱卜郊:指用占卜选定郊祭的日期。

⑲作龟于祢(mí)宫:指到父庙里进行占卜。作龟:古代有大事,用火灼龟甲,视其裂纹,以卜吉凶,称作“作龟”。祢:古代对已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

⑳誓命:指约束警诫之辞。

㉑献命:指宣布命令。

㉒皮弁: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这里指与皮弁相配的一整套礼服。

㉓凶服:指丧服。

㉔泛:遍。

㉕大裘以黼(fǔ)之:指绣有黑白花纹的大裘。黼: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

㉖被衮象天:指披着绣有龙纹的礼服,上面的图案仿效上天。

㉗素车:指未经油漆、装饰的车。

㉘旂(qí):古代的一种带铃铛的旗帜,上面有龙的图案。旒(liú):旌旗上的梳齿样条带装饰物。也指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㉙章:花纹。

㉚泰坛:指古代祭天之坛。

㉛燔柴:指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焚之。

㉜藻:通“璪”,古代用彩丝贯玉在冕前下垂的装饰。

㉝一献:指古代祭祀和宴饮时进酒一次。这里代指一般的祭祀。

㉞大飨:指合祀先王的祭礼。

㉟大旅:古代祭名,祭祀五帝之礼。

㊱飨帝:指飨帝祭天之礼。

㊲轻议:指轻率地议论。

译 文

鲁定公向孔子问道:“古代的帝王在郊外祭祀先祖来配祭上天,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万物来源于上天,人来源于祖先。郊祭,本来就是为了盛大地回报上天与祖先,并反思自己的根源,所以祭祀先祖来配祭天帝。上天显示征兆,圣人效仿它,郊祭是用来显明天道的。”

定公问:“我听说郊祭的形式不同,为什么?”

孔子说:“郊祭,是迎接长日的到来。用盛大的祭祀来回报上天,以日为主,配以月。所以周代人开始郊祭,月份选在冬至之月,日期选择上旬的辛日。到了启蛰之月,就又要向天帝祈求谷物丰收。这两项,是天子所用的礼仪。鲁国没有冬至日举行盛大郊祭的事,因为鲁国作为诸侯,礼仪规格要比天子降低一等,所以不同。”

定公说:“它也称作郊祭,为什么?”

孔子说:“祭坛设置在南面,因为南方是阳位。在郊外祭祀,所以就叫作郊祭。

定公问:“郊祭的牺牲与祭器是怎样的?”

孔子说:“祭祀天帝的牛,角要小,必定要在蓄养牺牲的地方饲养三个月。祭祀后稷的牛要单独备好,这用来区别祭祀天神与人鬼的不同。牺牲要用红色的牛,因为周代崇尚红色;用小牛,是重视诚信。扫地而祭,是重视质朴。祭器用陶匏,来效法天地自然的本性。万物没有能与它们相比的,因为它们体现了自然的本质。”

定公说:“天子的郊祭,所用的礼仪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天子去郊祭要先占卜日期,占卜的人先在祖庙中接受命令,接着到父庙里进行占卜,表示尊敬先祖、亲近先父的意思。占卜的那天,天子亲自站在泽宫前面,来听取祭祀时需要注意的礼仪,表示接受教导与劝谏的意思。占卜过后,天子在库门之内宣布祭祀的命令,这是为了告诫百官。将要郊祭时,天子就穿着皮弁上朝听取祭祀的准备情况,表示臣民要严格听从天子的命令。郊祭那天,有丧事的人家不能哭泣,穿丧服的人不能出入城门,广泛地清扫道路,不准路人行走。不下达命令而百姓能听从,这是恭敬到极致啊。天子穿着绣有黑白花纹的大裘,外面披着绣有龙纹的礼服,上面的图案仿效上天,乘坐没有修饰的素车,这是重视它的质朴。竖着十二旒的旗子,上面有龙纹和日月的图案,表示效法上天。到了祭天的泰坛后,天子脱去大裘,穿着龙袍来到焚烧柴木的祭坛前,戴着冠冕,冕上垂着十二旒玉藻,这是仿效上天十二个月之数。我听说,能背诵《诗经》三百篇而不学礼,不足以承担一般的祭祀;只学了一般祭祀的礼仪,不足以承担大飨的祭祀;只学了大飨的祭祀礼仪,不足以承担大旅的祭祀;大旅的祭祀礼仪学会了,不足以承担上天的祭祀。因此君子不敢轻率地谈论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