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⑦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乡射有两种形式,一是州长于春秋两季在州序中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后借指学宫中习射的场所。由乡大夫做主人设宴。......
2023-11-02
隋制,朝廷每年举行一次乡饮酒礼,州、郡、县亦每年于庠学举行一次乡饮酒礼。燕礼飨饮酒礼,奏房内乐。
唐太宗贞观六年七月己巳(632年8月8日),诏天下行乡饮酒礼。
唐代对乡饮酒礼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同身份的参加者有不同的礼节,极其繁复。参加乡饮酒礼有州贡明经、秀才、进士身孝悌旌表门闾者。刺史为主人。先召集乡里致仕有德之人筹划,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与之行礼。主人戒宾,立于门外之西,面朝东;宾立于东阶下,面朝西。将命者立于宾的左侧,面向北,受命而出,则立于门外的东侧,面向西,其用语为:“敢请事。”身为主人的刺史说:“某日行乡饮酒之礼,请吾子临之。”将命者进去告知,宾出来立于门东,向西面拜谢主人,主人答拜。主人称:“吾子学优行高,应兹观国,某日展礼,请吾子临之。”宾答:“某固陋,恐辱命,敢辞。”主人再请:“某谋于父师,莫若吾子贤,敢固以请。”宾答:“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须。”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
举行乡饮酒礼的当日,天方亮,在庠学楹间设立宾席,靠北面南;主人席设于阼阶上,面向西;介席设于西阶上,面向东;众宾席设于宾席的西部,面向南;互不相属。设两壶于宾席之东,以北为少,玄酒在西,加勺幂。设篚于壶的南侧,在东面陈列,篚中放置爵觯。赞者的位置在东阶的东侧,面向西,以北为上。宾、介及众宾至,位于大门外的右侧,面向东,以北为上。主人在门外左侧迎宾,西面拜宾,宾答拜;在西南面拜介,介答拜;同样在西南面揖众宾,众宾报揖。主人再次揖宾,宾回礼。主人先进门向右,面向西。宾入门向左,面朝东。介及众宾按序而入,站立在宾的西南,面向东,以北为长。
主人当阶作揖,宾均要报揖。到台阶时,主人说:“请吾子升。”宾答:“某敢辞。”主人说:“固请吾子升。”宾答:“某敢固辞。”主人再请:“终请吾子升。”宾答:“某敢终辞。”主人走到阼阶,宾走上西阶,当楣在北面站立。执尊的人拿走食物上的罩巾(彻幂)。主人跪着从篚中取爵,起来把尊斟满,到宾席前,面向西北敬宾。宾在西阶上面向北拜谢。主人退后,宾走到席前,接过酒爵,退到西阶上,向北站立。主人退到阼阶上,向北拜,送出酒爵。宾退后,赞者把脯醢放置到宾席前。宾从西方升席,面南站立。赞者杀牲肢解,置于俎上(折俎),宾下跪,左手执爵,右手取脯擩醢,祭于笾、豆之间,然后祭酒,小口喝酒,起来走到宴席的东面,向北而跪,喝完爵中酒,执爵站起,到尊前把尊斟满,到主人席前,面向东回敬主人。主人在阼阶上向北而拜,宾稍退。主人上前接爵,退到阼阶上,面北而立。宾退回西阶上,面北而拜,送出爵。赞者把脯醢放到主人席前,主人由席东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主人跪下,左手执爵,右手祭脯擩醢,礼节与宾相同。其他礼节不一一而举。
在堂廉西阶的东边设立乐工席,面朝北,以东为上。有四位乐工。乐工持瑟走到自己的座位,演奏《鹿鸣》《南陔》《南有嘉鱼》《崇丘》《周南·关雎》《召南·鹊巢》。
乡饮酒礼是唐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正风淳俗。唐睿宗《申劝礼俗敕》:“庠序者,风化之本,人伦之先,仰州县劝导,令知礼节。……宜令诸州,每年遵行乡饮之礼,令有劝慕,王公卿士,务存训奖。”萧昕《乡饮赋》:“乡饮之制,本于酒令,形于樽俎;和其长幼,洽其宴语;象以阴阳,重以宾旅。此六体者,礼之大序。至如高馆初启,长筵初肆;众宾辟旋而入门,主人稽首而再至。则三揖以成礼,三让以就位;贵贱不共其班,少长各以其次。然后肴栗具设,酒醴毕备;鼙鼓递奏,工歌咸萃。以德自持,终无至醉。”张说《奉和圣制千秋节宴应制》:“何岁无乡饮,何田不报神。薰歌与名节,传代幸群臣。”后唐明宗《复乡饮酒礼敕》:“诸科举人,常年荐送,先令行乡饮酒之礼。”
宋淳熙元年九月,命从驾文武官行宴射之礼,皇太子、宰执以下,酒三行,乐作。当时,唐贞观所颁的乡饮酒礼,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礼官参订乡射礼仪,重颁乡饮酒礼。规定:乡饮酒前一日,各州于射亭东西序,设提举学事诸监司、知州、通判、州学教授、应赴乡饮酒官贡士幕次,州兵马教谕备弓矢应用物,设乐。其日初筵,提举学事、知州军、通判帅应赴乡饮酒官贡士到达射亭,完成乡射礼后,揖退,开始乡饮酒礼。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四月,颁乡饮酒仪于郡国。国子祭酒高闳草具的乡饮酒仪上奏,但僎、介之位,皆与古制不合。绍兴十七年(1147年),命州县每三年举行乡饮酒礼以贡士。
庆元中,朱熹按照《仪礼》改定乡饮酒礼,主、宾、僎、介之位,有了权威说法。以州守、县令为主人,位于东南方。里居年高及致仕者为宾,位于西北。州倅、县丞或县簿为僎,位在东北;次长的介的座位在西南。三宾的身份低于宾,司正是大家所推服的有道德之人,“相”和“赞”由熟悉礼仪之士充当。
江苏地区的乡饮酒礼俗比较普遍。宋代王镗《江宁县建学记》:“凡属民读法,乡饮、乡射。”可见江宁县学是乡饮酒礼的举行之地。在镇江,“东序祀县令之有德于学者,西序祠周、程、张、朱氏之有教于民者。……明年正月,聚乡之长少释菜,行乡饮酒礼”。嘉定六年,王暨任金坛令,“乡饮酒礼废于绍兴癸酉,自暨为宰始复”。景德间,李堪在常州,“建学立社,尊高年,行乡饮,毁淫祠,黜异教。暇复集诸生、耆民,讨论政理,治化翕然”。
燕飨之礼在苏州地区更为盛行。庆历年间,都官员外郎徐佑与少卿叶参,俱以耆德告老归乡,约为“九老会”。晏殊、杜衍均寄诗支持。九老会后更名“耆英”(又名“真率”)。元丰年间,章岵任苏州郡守,与苏郡的知名人物相游从,饮酒赋诗,米芾为之作叙。淳祐年间,郡守郑霖会三学同舍42人,按长幼顺序拜礼于天庆斋堂。参加者有天台郑霖、吴门颜岩、应天滕嘉、天台周公明、吴门孔烨等人。政和八年,郡守庄猷组织燕飨,其礼制仿照洛阳等地旧规,参加者张询、范希、方惟深、蒋长生、陈之深、郑景平、张膺、沈彦升、章、章
等11人。
宝祐四年,郡守赵与在郡学举办乡饮酒礼,以89岁的进士胡淳为宾,包恢、洪寿为僎,进士郁祥为介,参加者达1500余人。后“于朝斟酌唐宋之礼,着为定制,命府、州县官乃学官率领士大夫之老者,每岁于孟春、孟冬行乡饮酒礼于学。下至乡村市镇,莫不皆然。俾斯民复睹百数十年之旷典,于是普天之下,咸知尊长养老之义矣”。
乡饮酒礼在明清两代仍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初,乡饮诸费取给公家,自道光末叶,移充军饟,始改归地方指办。”乡饮酒礼遂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燕飨之礼在苏州地区更为盛行。庆历年间,都官员外郎徐佑与少卿叶参,俱以耆德告老归乡,约为“九老会”。晏殊、杜衍均寄诗支持。九老会后更名“耆英”(又名“真率”)。元丰年间,章岵任苏州郡守,与苏郡的知名人物相游从,饮酒赋诗,米芾为之作叙。淳祐年间,郡守郑霖会三学同舍42人,按长幼顺序拜礼于天庆斋堂。参加者有天台郑霖、吴门颜岩、应天滕嘉、天台周公明、吴门孔烨等人。政和八年,郡守庄猷组织燕飨,其礼制仿照洛阳等地旧规,参加者张询、范希、方惟深、蒋长生、陈之深、郑景平、张膺、沈彦升、章、章
等11人。
宝祐四年,郡守赵与在郡学举办乡饮酒礼,以89岁的进士胡淳为宾,包恢、洪寿为僎,进士郁祥为介,参加者达1500余人。后“于朝斟酌唐宋之礼,着为定制,命府、州县官乃学官率领士大夫之老者,每岁于孟春、孟冬行乡饮酒礼于学。下至乡村市镇,莫不皆然。俾斯民复睹百数十年之旷典,于是普天之下,咸知尊长养老之义矣”。
乡饮酒礼在明清两代仍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初,乡饮诸费取给公家,自道光末叶,移充军饟,始改归地方指办。”乡饮酒礼遂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燕飨之礼在苏州地区更为盛行。庆历年间,都官员外郎徐佑与少卿叶参,俱以耆德告老归乡,约为“九老会”。晏殊、杜衍均寄诗支持。九老会后更名“耆英”(又名“真率”)。元丰年间,章岵任苏州郡守,与苏郡的知名人物相游从,饮酒赋诗,米芾为之作叙。淳祐年间,郡守郑霖会三学同舍42人,按长幼顺序拜礼于天庆斋堂。参加者有天台郑霖、吴门颜岩、应天滕嘉、天台周公明、吴门孔烨等人。政和八年,郡守庄猷组织燕飨,其礼制仿照洛阳等地旧规,参加者张询、范希、方惟深、蒋长生、陈之深、郑景平、张膺、沈彦升、章、章
等11人。
宝祐四年,郡守赵与在郡学举办乡饮酒礼,以89岁的进士胡淳为宾,包恢、洪寿为僎,进士郁祥为介,参加者达1500余人。后“于朝斟酌唐宋之礼,着为定制,命府、州县官乃学官率领士大夫之老者,每岁于孟春、孟冬行乡饮酒礼于学。下至乡村市镇,莫不皆然。俾斯民复睹百数十年之旷典,于是普天之下,咸知尊长养老之义矣”。
乡饮酒礼在明清两代仍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初,乡饮诸费取给公家,自道光末叶,移充军饟,始改归地方指办。”乡饮酒礼遂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有关江苏风俗史的文章
于是退而与门人习射于矍相⑦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射既阕,子路进曰:“由与二三子者之为司马,何如?”乡射有两种形式,一是州长于春秋两季在州序中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后借指学宫中习射的场所。由乡大夫做主人设宴。......
2023-11-02
乡饮、乡射礼在《仪礼》《礼记》《周礼》中叙述甚详,是井田制时代的重要礼俗,但先秦时代在江苏的实施情况,于史无载。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苏南的乡饮乡射礼一度中断。史称“三吴旧有乡射礼,久不复修”。乡饮、乡射是统治者以礼治天下的具体实践,乡饮、乡射实施的场合是学校,这样也使得官方大力普及学校教育。乡饮、乡射之礼在江苏的规范化和常态化,使得普通民众可以直观地理解朝廷制定的礼仪之制,把礼仪融入日常生活中。......
2023-07-31
战国后期,鲁地诗礼最盛。汉初政俗最重诗礼之人。在一代枭雄刘邦的心目中,四叟之名远胜万军千将的战力。西汉初,彭城为楚元王封地,元王以通诗习礼、崇敬儒士著称于世。一时文士汇集,城乡习经诵诗之风大行其道。徐沛之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弦歌之乡。旧志称海州沭阳县:“治居淮朔,壤接东省,有洙泗之遗风。家诗书而户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闾巷。”经汉末魏晋的动荡,原来苏北的诗礼之乡已经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2023-07-31
元朝傩制的记载不多。[22]可见元人乡傩礼已演变成以“灶君”祭俗。在箫鼓喧阗的除夕夜中,有籸盆艳、爆竹声扬、粻糗车船、杯盘灯火等这些融为一体的驱傩民俗风尚。[26]可见在吴莱时代的“时傩”皇家典礼已废除。但皇宫、皇城、乡村等傩俗礼仪迎新辞旧是一致的,祭仪形式却因皇家、贵族、平民身份的不同,以及地方风俗的差异等,而略有不同,如福建境内的“颂花”习俗,可能是指一种说唱艺术形态。......
2023-08-11
风俗是有高下之辨的。这一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后代统治者易风改俗的依据。北魏孝文帝的移风易俗也非常具有开创意义,他甚至把本民族的语言予以舍弃。风俗的“演进”和“发展”系指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文化、政治,特别是制度、法律等一系列社会存在的总和的演进,同时包括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过程,以个人为载体的社会关系的公平程度。......
2023-07-31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阐述省别风俗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同样的条件、同样的对立、同样的利益,一般说来,也应当在一切地方产生同样的风俗习惯。”这无疑促进了风俗的趋同性。马克思曾指出这样一个前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西汉谏议大夫王吉奏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承认风俗的差异,就是承认人类的基本利益。......
2023-07-31
越风俗的源头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勾践灭吴后,越地风俗扩张到以太湖为中心的吴地,取代或融合了吴地风俗。显然,越地风俗的影响范围,是随着越国区域的变动而变动。吴、越土地接壤,在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历史典籍中常说吴越“同音共律”“同俗共气”“同俗拜土”。在丘承墩墓葬中,角形器与璧形器单独放置在墓室的中部,且数量相等,可能象征男根和女阴,即越人的“淫祀”,显示了苏域的越人风俗。......
2023-07-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