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原 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人之命与性,何谓也?”
孔子对曰:“分于道①谓之命,形于一②谓之性。化于阴阳,象形而发③,谓之生;化穷数尽④,谓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终也。有始则必有终矣。
“人始生而有不具者五焉: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⑤。及生三月而微煦⑥,然后有见。八月生齿,然后能食。三年囟合⑦,然后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⑧。女子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
公曰:“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而礼男必三十而有室⑨,女必二十而有夫也,岂不晚哉?”
孔子曰:“夫礼,言其极,不是过也。男子二十而冠⑩,有为人父之端。女子十五许嫁,有适人⑪之道。于此而往,则自婚矣。群生闭藏乎阴,而为化育之始。故圣人因时以合偶⑫,穷天数也。霜降而妇功⑬成,嫁娶者行焉。冰泮⑭而农桑起,婚礼而杀⑮于此。男子者,任天道而长万物者也。知可为,知不可为;知可言,知不可言;知可行,知不可行者也。是故审其伦而明其别,谓之知,所以效匹夫之德也。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⑯之义,而有三从⑰之道。幼从父兄,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言无再醮⑱之端,教令不出于闺门⑲,事在供酒食而已。无阃⑳外之非义也,不越境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㉑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庭,夜行以火,所以效匹妇之德也。”
孔子遂言曰:“女有五不取:逆家子者,乱家子者,世有刑人子者,有恶疾子者,丧父长子者㉒。妇有七出㉓,三不去。七出者:不顺父母者,无子者,淫僻者,嫉妒者,恶疾者,多口舌者,窃盗者。三不去者:谓有所取无所归,一也。与共更㉔三年之丧,二也。先贫贱后富贵,三也。凡此,圣人所以顺男女之际,重婚姻之始也。”
注 释
①分于道:指从天地之道化生出来。
②形于一:指秉受阴阳二气形成的个体。王肃注释云:“人各受阴阳以刚柔之性,故曰形于一也。”
③象形而发:指根据形体来发展。
④化穷数尽:指化生完结,命数穷尽。
⑤化:指生育。
⑦囟(xìn)合:指囟门闭合。囟:新生儿颅顶盖各骨间的膜质部。
⑧龀(chèn):小孩换牙。
⑨有室:指男子娶妻。
⑩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一般在二十岁。
⑪适人:指女子出嫁。
⑫合偶:指匹配成双。
⑬妇功:旧时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为妇女四德之一。
⑭泮(pàn):散,解。
⑮杀:终止,收束。
⑯专制:指独断专行。
⑰三从:指妇女应该做到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⑱再醮(jiào):指再次结婚。醮:古代男女婚嫁时,父母为他们举行酌酒祭神的仪式叫“醮”。
⑲闺门:指妇女所居之处。
⑳阃(kǔn):门槛,门限。
㉑参知:指验证确知。
㉒丧父长子者:指早年丧父而年纪较长的。
㉓七出:又称“七去”“七弃”,古代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条款。(www.chuimin.cn)
㉔共更:指共同经历。
译 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人的命与性,指的是什么?”
孔子回答说:“从天地之道化生出来的就是命,秉受阴阳二气形成的个体就是性。从阴阳中变化产生,根据形体来发展,叫作生;化生完结,命数穷尽,叫作死。所以命,是性的开始;死,是生的终结。有开始就必定有终结。
“人刚出生时不具备的有五种能力:眼睛看不见,嘴巴不能吃东西,脚不能走路,舌头不能说话,不能生育。等到出生三个月后,稍微有点视力,之后才能看见。八个月后开始长牙,之后才能吃东西。三年后囟门闭合,之后才能说话。十六岁时精气畅通,之后才能生育。阴到达极点就返回到阳,所以阴因阳而变化;阳到达极点就返回阴,所以阳因阴而变化。因此男子八个月长牙,八岁换牙。女子七个月长牙,七岁换牙,十四岁能生育。一阳一阴,奇偶相配,然后阴阳化合才能生育。性命的开端,就从这里形成。”
哀公说:“男子十六岁精气畅通,女子十四岁而能生育,这样就可以生孩子了。但礼制规定,男子必定要三十岁娶妻,女子必定要二十岁嫁人,难道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礼制,说的是最迟的期限,不能超过这个期限。男子二十岁加冠,就可以开始做父亲了。女子十五岁允许出嫁,有了嫁人的道理。从此以后,就可以自行婚嫁了。众生闭藏于阴,就是化育的开始。所以圣人根据时节来成婚,这是穷尽了天数。霜降时妇女要做的事都完成了,就可以举行嫁娶婚事了。冰雪融化时,农耕养桑的事情就开始了,举行婚礼的事就停止了。男子,是担任天道而助长万物的。知道什么能做,知道什么不能做;知道什么可以说,知道什么不可以说;知道什么可行,知道什么不可行。因此审察清楚伦理、明白事物的类别,叫作知,这是男子所要效仿的一般人的德行。女子,是顺从男子的教导并扩大男子道理的,因此没有自己做主的道理,而有三从的责任。年幼时顺从父亲、兄长,出嫁后顺从丈夫,丈夫死后顺从儿子,这指的是她们没有再嫁的理由。家中的命令不由妇女发出,她们的职事就在于供应酒食罢了。不能在家门外被人非议,不能越过边境去奔丧。不能擅自做事,不能一人出门,确认后才能行动,验证后才能说话。白天不能在厅堂中游荡,晚上举着灯火行走,这是女子所要效仿的一般女子的德行。”
孔子又接着说:“女子有五种不能娶的:违逆家族道德的,扰乱家族秩序的,受过刑罚的,生了恶疾的,早年丧父而年纪较长的。妇人有七种情况可以被休弃,有三种情况不可以被休弃。七种可以被休弃的情况是:不孝顺父母的,没有儿子的,淫乱邪僻的,爱嫉妒的,患有恶疾的,多口多舌的,有窃盗行为的。三种不可以被休弃的情况是:娶来时有家而休弃后无家的,这是第一种。为公婆服过三年丧期的,这是第二种。夫家先贫贱后富贵的,这是第三种。所有这些,是圣人根据男女的关系,重视婚姻的开始。”
原 文
孔子曰:“礼之所以象五行也,其义四时也,故丧礼有举焉,有恩,有义,有节,有权。其恩厚者其服重,故为父母斩衰①三年,以恩制者也。门内之治恩掩②义,门外之治义掩恩。资③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也。故为君亦服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④。毁不灭性⑤,不以死伤生,丧不过三年。齐衰⑥不补,坟墓不修。除服之日鼓素琴⑦,示民有终也。凡此,以节制者也。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百官备,百物具,不言而事行者,扶而起⑧;言而后事行者,杖而起⑨;身自执事行者,面垢⑩而已。此以权制者也。
“亲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号,三年忧,哀之杀也。圣人因杀⑪以制节也。”
注 释
①斩衰(cuī):指“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断处外露不缉边。
②掩:遮蔽,遮盖。这里指超过。
③资:取,取用。
④期而练:指一年后举行练祭。练:古代祭名。因古时于父母去世十三月时戴练冠祭于家庙而得名。
⑤毁不灭性:指哀痛不能伤害性命。毁:哀毁。旧指居丧时因悲哀过度而损害健康。
⑥齐衰:五服之一。用粗麻布制成,其缉边缝齐。
⑦素琴:指不加装饰的琴。
⑧扶而起:指搀扶着起来。王肃注释云:“谓天子诸侯也。”
⑨杖而起:指拄着手杖起来。王肃注释云:“卿大夫士也。”
⑩面垢:指面色灰暗,如沾染尘垢。王肃注释云:“谓庶人也。”
⑪杀:消减。
译 文
孔子说:“礼是根据五行来确定的,效法四季变化,所以举行丧礼,有恩情,有道义,有礼节,有权力。对恩情深厚的人,丧服就要隆重,所以子女要为父母穿斩衰三年,这是受恩情制约的。家庭内部穿礼服根据的恩情比道义重,家庭外部穿礼服根据的道义比恩情重。用侍奉父亲的态度侍奉君主,尊敬的程度是相同的。重视尊贵的人,这是最大的道义。所以为君主服丧也要穿孝服三年,这是受道义制约的。服丧时,三天后才能吃饭,三个月后才能沐浴,一年后举行练祭。哀痛不能伤害性命,不因为死者而伤害生者,丧期不超过三年。粗麻布丧服不用修补,坟墓不用修整。丧期满后脱去丧服时要弹素琴,向人们表示丧期结束了。所有这些,是受礼节制约的。
“用侍奉父亲的态度侍奉母亲,怜爱的程度是相同的。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没有两个君主,家里没有两个地位相同的尊长,都按照一位尊长的规矩来办理。所以父亲健在,为母亲穿丧服的人,要体现出没有两位尊长。
“百官在场,百物齐备,不用说话而事情就能做到,是天子诸侯;话说出后就能办成事情的,是卿大夫;自己亲自去办事的,是平民百姓。这是受权力制约的。
“亲人刚死去,三天不懈怠,三个月不松懈,一年都悲哀哭泣,三年都忧愁不乐,然后哀痛才结束。圣人根据哀痛衰减的情况来制定礼节。”
有关孔子家语的文章
本篇即记载了“孔子学琴于师襄子”而不断精进的事,所以能纠正子路音乐学习中的重要错误,能在同宾牟贾论《武》乐时发挥创见,阐发音乐的教化功能。故本篇以“辩乐解”名篇。在早期儒家政治哲学架构中,礼、乐、刑、政一体不分。孔子的礼乐教化思想,是主礼乐合治、“周道四达,礼乐交通”的。注释1师襄子:春秋时鲁国乐官,一说是卫国乐官。......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子张如何做官问题的回答,因开篇即有“子张问入官于孔子”,故以“入官”名篇。本篇谈到孔子主张的“身安誉至而政从”之道,为官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选贤任能,重民爱民,取信于民,务必除去“忿数”“距谏”“慢易”“怠惰”“奢侈”“专独”六弊。子张问入官1于孔子。......
2023-11-01
导读本篇记载了孔子对礼仪规范的评论,“曲礼”即礼之细目,因本篇首章孔子回答子贡就礼仪细节方面的问题,故以“曲礼子贡问”名篇。子贡问于孔子曰:“晋文公实召天子而使诸侯朝焉。1夫子作《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2’,何也?”孔子曰:“夫礼,君子不有大故,则不宿于外;非致齐1也,非疾也,则不昼处于内。是故夜居外,虽吊之,可也;昼居于内,虽问其疾,可也。”......
2023-11-01
季孙以告哀公,公从之。孔子既至,舍哀公馆焉。宾客行走的台阶。季孙氏把这些话告诉了鲁哀公,哀公同意了。孔子回到鲁国后,住在哀公招待宾客的馆舍里。......
2023-11-02
公闻之,越席⑦而起,促驾⑧召颜回。春秋诸侯国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定公听了,离开坐席站了起来,赶紧让人驾车去召见颜回。原文孔子在卫,昧旦晨兴①,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原文颜回问于孔子曰:“臧文仲、武仲孰贤?”......
2023-11-02
导读本篇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仁德与仁政思想。因首章记载孔子“农山言志”时,命弟子们“于斯致思”,即在谈论志向方面多用心力,故以“致思”名篇。在德刑关系上,孔子主张德刑并重,先德、礼,后政、刑,以刑佐教,执行法度要公正无私,常思仁义宽恕之心,树立恩德,感化百姓,反对严刑暴法。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2023-11-01
导读本篇中,针对鲁哀公之问,孔子论述性和命、生和死的关系,对于“命”的本原作了解读,故以“本命解”名篇。孔子的天命观,以天道为形上根据。他的“命者,性之始也”的思想,可与新出楚简《性自命出》所载之“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相互印证。......
2023-11-01
导读本篇开篇为孔子与子路讨论大丈夫处世行己的志节,并对贫贱时屈抑志节的问题作了讨论,故以“屈节解”名篇。孔子还赞扬了几个君子“屈节”以全节,屈小节而扬大节的史事。子路问于孔子曰:“由闻丈夫1居世,富贵不能有益于物,处贫贱之地而不能屈节以求伸,则不足以论乎人之域2矣。”......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