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孔子家语:论礼第二十七及孔门十哲

孔子家语:论礼第二十七及孔门十哲

【摘要】:原文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①侍,论及于礼。三子者,既得闻此论于夫子也,焕若发蒙焉。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⑧禘(dì)尝:禘礼与尝礼的并称。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译文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言游在边上侍奉,谈到了礼。

原 文

孔子闲居,子张、子贡、言游侍,论及于礼。

孔子曰:“居!汝三人者,吾语汝以礼周流无不遍也。”

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如何?”

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给夺慈仁。”

子贡曰:“敢问将何以为中礼者?”

子曰:“礼乎,夫礼,所以制中也。”

子贡退。言游进曰:“敢闻礼也,领恶而全好者与?”

子曰:“然。”

子贡问:“何也?”

子曰:“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禘尝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飨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明乎郊社之义,禘尝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是故居家有礼,故长幼辨;以之闺门有礼,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是以宫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轼,鬼神得其享,丧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百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也。”

言游退。子张进曰:“敢问礼何谓也?”

子曰:“礼者,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伥伥乎何所之?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以见?故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以其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失其势,宫室失其度,鼎俎失其象,物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轼,鬼神失其享,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百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措于前,凡动之众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四海。”

子曰:“慎听之,汝三人者。吾语汝,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苟知此矣,虽在畎亩之中,事之,圣人矣。两君相见,揖让而入,入门而悬兴。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龠序兴。陈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行中规,旋中矩,銮和中《采荠》,客出以《雍》,彻以《振羽》。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于礼焉。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舞,示事也。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夫礼者,理也;乐者,节也。无理不动,无节不作。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于德薄,于礼虚。”

子贡作而问曰:“然则夔其穷与?”

子曰:“古之人与?上古之人也。达于礼而不达于乐谓之素,达于乐而不达于礼谓之偏。夫夔达于乐而不达于礼,是以传于此名也。古之人也,凡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也。”

三子者,既得闻此论于夫子也,焕若发蒙焉。

注 释

①言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②周流:指普遍流传。

③给:敏捷。这里指言语谄媚迎合。

④给夺慈仁:指谄媚混淆了慈爱与仁义。王肃注释云:“巧言足恭捷给之人,似仁非仁,故言给夺慈仁。”

⑤制中:指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

⑥领:治理。

⑦郊社:指祭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

⑧禘(dì)尝:禘礼与尝礼的并称。周礼,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古代常用以指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

⑨昭穆:指同一祖宗

⑩馈奠:指丧中祭奠之事。

⑪射飨:指乡射饮酒之礼。射: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将祭择士为大射,诸侯来朝或诸侯相朝而射为宾射,宴饮之射为燕射,卿大夫举士后所行之射为乡射。

⑫食飨:指酒食宴饮宾客。

⑬指诸掌:指在手掌中指画

⑭闺门:指宫苑、内室的门。借指宫廷、家庭。

⑮三族:指父、子、孙三代。

⑯闲:通“娴”,熟习。

⑰象:法,法令。

⑱轼:设在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⑲党: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

⑳措:安放,安排。

㉑瞽(gǔ)之无相:指瞎子没有人帮助。瞽:盲人,瞎子。相:辅助。

㉒伥伥:指无所适从的样子。

㉓幽室:指幽暗或没有光亮的屋子。

㉔揖让:指宾主相见的礼仪。揖:旧时拱手行礼。

㉕祖洽:指倡导和谐。

㉖大飨:指天子宴饮诸侯来朝。

㉗畎(quǎn)亩:指田间,田地。

㉘悬兴:指敲响钟声。悬:悬钟、磬等乐器的架子。

㉙阕:停止,终了。

㉚下管:指在堂下吹奏管乐。《象》:周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武乐。

㉛《夏》:夏后氏的文舞之乐。龠:古代管乐器。序兴:指依次演奏。

㉜銮和:亦作“鸾和”,指古代的一种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采荠》:亦作“采齐”,古乐曲名。

㉝《雍》:古乐曲名,宴会完毕时演奏的乐曲。

㉞彻以《振羽》:指撤去宴席时演奏《振羽》。《振羽》:即《振鹭》,古乐章名。出自《诗经·周颂》。

㉟金:金属乐器。

㊱《清庙》:歌颂周文王德行的乐曲。出自《诗经·周颂》。

㊲谬:差错。

㊳素:质朴,没有修饰。这里指单调枯燥。

㊴穷:达到极点。

㊵焕若发蒙:指眼前就像拨开了迷雾一样明亮。焕:明亮。

译 文

孔子闲居在家,子张、子贡、言游在边上侍奉,谈到了礼。

孔子说:“坐下!你们三个人,我跟你们说说礼,礼流传遍布所有地方。”(www.chuimin.cn)

子贡离开座位回答说:“请问礼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叫作粗野,谦恭而不符合礼叫作谄媚,勇敢而不符合礼叫作逆乱。”孔子又说:“谄媚混淆了慈爱与仁义。”

子贡说:“请问怎么做可以符合礼呢?”

孔子说:“礼吗?礼,是用来恪守中正之道的。”

子贡退下。言游上前说:“请问礼,是用来治理恶劣的品行而保全美好的德行的吗?”

孔子说:“是的。”

子贡问:“该怎么做呢?”

孔子说:“祭祀天地的礼仪,是用来向鬼神表示仁爱的;夏禘、秋尝的礼仪,是用来向祖先表示仁爱的;馈食祭奠的礼仪,是用来向死者表示仁爱的;乡射饮酒的礼仪,是用来向乡亲邻里表示仁爱的;酒食宴饮的礼仪,是用来向宾客表示仁爱的。明白祭祀天地的礼仪,夏禘、秋尝的礼仪,那治理国家就像在手掌中指画一样简单了。因此平日起居有礼仪,那长幼就有了区别;家庭内部有礼仪,那一家三代就和睦了;在朝廷上有礼仪,那官职爵位的秩序就合理了;打猎时有礼仪,那军事演习就熟练了;军队中有礼仪,那战功就能建立了。因此建筑宫室符合一定的法度,祭器符合一定的规格,万物符合时节,乐曲符合音律,车马配备的轼木合宜,鬼神得到该有的祭祀,丧葬有了适度的哀伤,辩论谈话有了拥护支持的人,百官的举止得体,政事得到施行。加在每个人身上,与眼前的一切事情,所有人的举动,都能够适宜得当。”

言游退下。子张上前说:“请问什么是礼呢?”

孔子说:“礼,就是对事物的治理,君子有什么事,就必定有治理方法。治理国家如果没有礼仪,就如同瞎子没有人帮助,茫然不知该往哪里走;如同整夜在昏暗的房间里找东西,没有蜡烛能看见什么?所以没有礼仪就不知道把手脚放在哪里,不知道耳朵该听什么、眼睛该看什么,进退、作揖、谦让都没有限制。因此平日起居长幼就没有了区别,家庭内部三代间就不能和睦相处,朝廷上的官职爵位就没有合理的秩序,打猎练兵就没有了策略,军队打仗就失去了控制,建筑宫室没有法度,祭器不符合规格,万物不符合时节,乐曲不符合音律,车马配备的轼木不合宜,鬼神不能得到该有的祭祀,丧葬没有了适度的哀伤,辩论谈话没有了拥护支持的人,百官的举止不得体,政事不能得到施行。加在每个人身上的,与眼前的一切事情,所有人的举动,都不能适宜得当。像这样,就不能倡导协调四海之内的百姓了。”

孔子说:“你们三个人要仔细地听着!我告诉你们,礼还有九项,其中大飨之礼有四项。如果知道了这些,即使是处在田亩之中的人,只要遵循这些去做,那就是圣人了。两位君主相见,互相揖让后进入,进了大门就敲响钟声。接着又互相揖让后登上大堂,登上大堂后乐曲就停止了。这时堂下开始用管乐吹奏《象》舞,接着又演奏《夏》龠。在堂上摆设祭祀礼器,安排好礼乐,备齐各种官员。像这样,来访的君子就能感受到其中的仁爱。在接待过程中,每个人的脚步符合法度,周旋时符合规矩,车马的行进也符合《采荠》的节奏,宾客出去时演奏《雍》曲,撤去宴席时演奏《振羽》。因此君子没有什么行为是不符合礼仪的。进门时钟声响起,这是表示欢迎之情;登上大堂时演奏《清庙》,这是赞颂彼此的功德;堂下用管乐吹奏《象》舞,这是象征各种事物。古代的君子,不必想怎么亲近地交谈,用礼乐互相表示就可以了。礼,就是理;乐,就是节。没有道理就不行动,没有节制就不去做。不能吟咏《诗经》来表达心志,在礼仪上就会出错;不能用音乐来配合,在礼仪上就显得单调枯燥;道德浅薄,在礼仪上就显得虚假做作。”

子贡站起来问道:“既然这样,那夔对礼精通吗?”

孔子说:“夔不是古人吗?他是上古时候的人啊。精通礼仪而不精通音乐叫作质朴,精通音乐而不精通礼仪叫作偏颇。夔精通音乐而不精通礼仪,因此流传下来精通音乐的名声。古代的人,所有制度都在礼仪中,修饰靠礼仪,实行还是要靠人啊。”

这三个弟子,听了孔子的这些论述后,眼前就像拨开了迷雾一样明亮。

原 文

子夏侍坐于孔子,曰:“敢问《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

孔子曰:“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子夏曰:“敢问何谓五至?”

孔子曰:“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是以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此之谓五至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

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子夏曰:“敢问三无,何《诗》近之?”

孔子曰:“‘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扶伏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言则美矣大矣,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曰:“何谓其然?吾语汝!其义犹有五起焉。”

子夏曰:“何如?”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哀。无声之乐,所愿必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施及万邦。既然,而又奉之以三无私而劳天下,此之谓五起。”

子夏曰:“何谓三无私?”

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注 释

①横:充满,遮盖。

②败:弊端,过失。

③正明目:指擦亮眼睛。

④体:仪式。

⑤夙夜基命宥密:指日夜谋划着治国安民。出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基:谋划。宥密:宽仁宁静

⑥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指仪容文雅和乐,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出自《诗经·邶风·柏舟》。逮逮:指文雅安和的样子。选:挑选,挑剔。

⑦凡民有丧,扶伏救之:指凡是百姓有灾难,牵扶着去相救。出自《诗经·邶风·谷风》。

⑧迟迟:指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

⑨内恕孔哀:指心里同情而哀伤。孔:甚,很。

⑩劳:辛苦,费力。这里指治理。

⑪“帝命不违”数句:出自《诗经·商颂·长发》。齐:相同。这里指商汤与天心相同。跻:升。昭假迟迟:指祷告神明永不停。昭假:指向神祷告,表明诚敬之心。迟迟:久久不息。祗:敬。式于九围:指用法度治理九州。式:法。九围:九州。

⑫蹶然:形容疾起的样子。

⑬负墙:指背靠着墙。

译 文

子夏在孔子边上陪坐,说:“请问《诗经》上记载‘和乐平易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怎样才能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说:“百姓的父母,必定通晓礼乐的来源,达到五至,实行三无,并拿来普及天下。四方出现失误,必定能事先知道。这就称得上是百姓的父母了。”

子夏说:“请问什么叫作五至?”

孔子说:“心中想到什么,《诗经》也能随着表达这种心意;《诗经》能表达心意,礼也随着达到这种境界;礼达到这种境界,乐曲也随着演奏出来;乐曲演奏出来,哀也随着产生了。《诗经》和礼相辅相成,哀与乐互相引发。因此这种情景,擦亮眼睛去看,也不能看见;侧着耳朵去听,也不能听见;志气充塞在天地之间,行动起来就能覆盖天下,这就叫作五至了。”

子夏说:“请问什么叫作三无?”

孔子说:“没有声音的乐曲,没有仪式的礼节,不穿丧服的丧礼,这叫作三无。”

子夏说:“请问《诗经》中哪些诗句接近三无?”

孔子说:“‘日夜谋划着治国安民’,这接近没有声音的乐曲;‘仪容文雅和乐,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这接近没有仪式的礼节;‘凡是百姓有灾难,牵扶着去相救’,这接近不穿丧服的丧礼。”

子夏说:“您说得太美好、太伟大了,已经说完了吗?”

孔子说:“怎么能这样说呢?我告诉你,其中的含义还要用五起来说明。”

子夏问:“怎么说呢?”

孔子说:“没有声音的乐曲,不违背内心志向;没有仪式的礼节,举止从容不急迫;不穿丧服的丧礼,心里同情而哀伤。没有声音的乐曲,所希望的都能顺利达成;没有仪式的礼节,上下和睦同心;不穿丧服的丧礼,仁义推广到万民。这样,又奉行三无私的精神来治理天下,这就叫作五起。”

子夏问:“什么叫作三无私?”

孔子说:“上天覆盖万物没有私心,大地承载万物没有私心,日月照耀万物没有私心。在《诗经》中这样说:‘天帝命令不违背,商汤登上了王位。商汤降世正当时,明哲圣德日增进。祷告神明永不停,用诚心敬奉天帝,天帝命他统九州。’这就是商汤的德行。”

子夏急忙起来,背靠着墙站着说:“我不敢不记住您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