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那时候教学是与生活相脱离的。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很注重教学生活化。我们都知道意识决定着行为,而教师在识字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生活化的创意。个别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对一些常见的、惯用的多媒体教学策略过分依赖,而对于一些生活化教学策略直接忽视,甚至还存在根本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教师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意识、能力是影响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2023-11-01
从当前语文生活化教学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在如何生活化这个问题上出现认知与实践存在偏颇的现象。究其根源,是教师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而且有些教师误读了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
(一)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当生活化教学进入教学改革的视野之中时,人人都以杜威与陶行知的思想基础作为教学参考,从浅显的意思上加以理解运用,因此,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内涵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形式化,片面地认为教育等同于生活,就是将生活搬进课堂,或课堂走入生活。这就是语文课堂“热闹非凡”的直接原因所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与锻炼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与文本有关的生活事件引入课堂教学,进而学以致用。这段阐释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即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是把生活搬进课堂,认为活动越花样百出越受到评课专家的好评,那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事实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过而不及。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游戏化,会削弱本来就脆弱的当代中国教育精神基础。教学是特定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时间(40分钟)、特定的地点(教室)、围绕一定的内容(教材)所进行的育人活动,因此,它与生活是不能对等的。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未以语文学科性质为本
关于语文学科性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改革之前,由于语文教学过于倾向语文的工具性,开口闭口都在谈落实“双基”,侧重语文知识训练,使得语文课缺少了一些活力,掩盖了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因此,国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方面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与经验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www.chuimin.cn)
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一点原因是未看到工具性,这也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其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本身,而在于通过掌握知识更好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本意就是避免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过分追求知识本身的系统完整,从而陷入“烦琐哲学”“死记硬背”的境地。确实,形式的转变是必要的,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丢,好的传统同样要保守,务实和创新是齐头并进的,要均衡看待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把握住这点中心思想,运用到语文生活化教学中,就会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状态,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未根据小学生特定的认知心理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小学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较强,思维处在一个跳跃的阶段,对抽象思维处理的能力有限,而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对象是整个生活,生活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盛开的鲜花,也有泛起的沉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引导者、引路人。另外,小学生的辨析能力不足,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明辨是非。新课改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虽然在总体上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教师这一“平等中的首席”地位不知不觉被忽视掉。为了彰显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忽略掉教师的作用,学生由“主体”变为“主宰”地位,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丧失。教师与学生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对教学是有负面影响的。我们在很多公开课、观摩课、展示课中常常能见到教师提问学生时,示意学生坐着回答,教师走到学生身边附耳倾听,这和谐画面的背后是否过分弱化了教师的首席地位呢?
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但小学生并未完全掌握文章的主要脉络,在这种情况下让其选择课文,如果没有明确的重点信息或者就算有重点提示,他们也未必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选择,那么教学计划就会紊乱。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做好引导工作,适时地进行提示,加以点拨,那么教学目标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指导很重要,学生有目的地去收集资料,在寻找中学习,在整合中积累;观察大自然和社会,能够用书面和口头表达出自己的观感、见闻,发表自己中肯的看法,所有这一切实践活动的成功,都得益于教师的指导和组织。正是教师先期的指导,使得随后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进行,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与研究的文章
正因如此,那时候教学是与生活相脱离的。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很注重教学生活化。我们都知道意识决定着行为,而教师在识字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生活化的创意。个别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对一些常见的、惯用的多媒体教学策略过分依赖,而对于一些生活化教学策略直接忽视,甚至还存在根本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教师教学生活化设计的意识、能力是影响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2023-11-01
为了迎合新课标中对教学生活化的要求,部分教师把识字教学生活化等同于重现生活事例的一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语文识字教学的本质。识字教学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化,使其仅具备生活化的形式,却不知道识字教学的真正目的,最终未能达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可见,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内容不充分对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识字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
2023-11-01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将教育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起学生的生活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对写作教学生活化的理念认知存在浅层了解但贯彻力度不够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资源、教师素质和教学时长是写作教学生活化得以开展的三个重要条件。......
2023-11-01
开展语文生活化第二课堂,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组织形式。适合各学段的组织形式如下所示:小学第一学段:亲子阅读、亲子手抄报、故事会、朗诵会。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为了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师适当地指导。......
2023-11-01
(一)过于追求生活化,使语文课堂失去语文味随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语文生活化教学依据这一新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开始走整合学科路线,由于片面理解了其字意,过度地将各种生活实践引入教学,极度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间,从而偏离了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标,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等课型。当一味追求致力于生活化,就会出现一些过而不及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无功而返。但这一理念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性的下降。......
2023-11-01
道德感的培养需要情感体验,而生活化口语交际教学则提供了情感体验的途径。开放性是语文生活化口语交际教学最为显著的特点。生活化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我们将现代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相贯通,从人文环境、教学时空等多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开放。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口语交际;课堂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后组织学生相关实践活动,如去采访环卫工人等活动。......
2023-11-01
但是,据相关调查,个别教师教研的重点中没有口语交际教学,教师之间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经验的交流。从家长来看,由于学校等各级各类的语文测试没有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评价学生的发展中并没有口语交际能力这一项。因此,家长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处于忽视状态中,从而更加阻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
2023-11-01
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方面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