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1“万世师表”碑刻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023-11-01
1 孔子雕像近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2565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虽然孔子的地位也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作为儒家圣人的地位却一直未曾撼动。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很快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汉代儒学经过意识形态化以后,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孔子成了“为万世立法”的人物;魏晋南北朝及盛唐,儒家文化是在“玄学”盛行和佛教全面传入的情况下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相互影响中发展的;宋明时期,随着宋明儒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代。“百家”之中,最著名的有儒、道、墨、法等各家。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著有《老子》一书。现今存有楚简《老子》和今本《老子》。在今本《老子》中,有批判儒家仁、义、孝、慈学说的内容,但楚简《老子》基本上是肯定仁、义、孝、慈的,只是在仁、义之上,提出了一个“道”的概念。但《论语》中并没有有关批判老子思想的内容。《论语》中虽有对“隐者”的记述,但“隐者”并不能完全代表老子的道家,孔子在书中只是表明与他们“道不同”而已,并未针锋相对地对老子进行批判。
人们都知道老子主张“无为”,其实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无为而治”的内容。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孔子思想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墨家是公开批评儒家的,墨子提倡“天志”而反对孔子的“命”。但墨子所反对的“命”,主要指孔子学说中的“命定论”思想,至于孔子的“知天命”“畏天命”这些更深一层的意义,似乎未能进入墨子的视野。而这些思想后来成为儒家“天人之学”最主要的问题,其影响十分深远。前文说过,儒家在提倡“仁”“义”的同时,并不是一律反对“功”和“利”,只是将“仁”和“义”提升为第一原则。其实儒家和墨家在功利的问题上并不存在实质性的矛盾,墨家的“功利主义”是“大功利主义”,墨家赴汤蹈火为的是大众的利益,并不是一己之私利,而这正是儒家主张的“仁”和“义”。但儒家思想中人文价值占了主导地位,这并由此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经过汉初推崇“黄老之学”、经过短暂的“无为而治”之后,儒家文化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经历了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汉代的董仲舒在他著名的“天人三策”中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要废除其他各家学说,用孔子的儒家学说来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董仲舒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包括人与自然在内的宇宙论学说,将孔子的儒学进一步宗教化。到了东汉,“谶纬”之学盛行,这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意在神化孔子,为当时的政治服务,其中有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也包含一些科学因素。
孔子的学说之所以被宗教化,首先是因为孔子思想中蕴含着宗教因素,如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就反映了这一点。其实,孔子“敬畏天命”,是敬畏自然界的神圣价值和使命,这种价值和使命正是要人来实现,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正含义。孔子从不以上天的使者或上天意志的代言人而自命,而是以完成自然界赋予自己的使命而自任。汉代将天说成是人格化的神,将孔子也说成是神,这是对孔子的学说进行宗教化解读的结果,并非孔子的原意。
中国文化在整体上是多元的,儒家文化是在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是“玄学”盛行的时期。玄学兴起之时,有所谓“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但是其中的《周易》并不是道家著作,这说明,玄学从一开始就有融合儒、道的倾向。最早的玄学家何晏著有《论语集解》,最著名的玄学家王弼,则有《周易注》以及对《论语》的解释,他们都承认孔子是圣人。玄学融合儒、道的方式,通常是以道解儒。儒家提倡“名教”,而道家提倡“自然”,这是儒、道两家在其发展中各自表现出来的主要倾向,也是当时人们的共识。特别是经过东汉末年在“名教”问题上暴露出各种不良倾向之后,这个问题就更引起玄学家们的重视。郭象的“崇有”之说,意味着孔子被玄学化之后,又一次在寻求自然与社会相统一中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唐朝中后期的“古文运动”,是文化界掀起的第一次儒学复兴运动。这既是一次文学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运动,其主要宗旨是“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孔子之道。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说”,将孔子的“仁义”规定为道之“定名”,他的《原人》,则以恢复孔子的人性学说为目的。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以“文以载道”为宗旨,提倡孔子学说,同时表现出吸收、融合佛家思想的倾向,为以后全面的儒学复兴揭开了序幕。
1 “万世师表”碑刻
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汉、唐时期的儒家文化,是以“五经”为经典的,宋明儒学不同于宋以前的汉唐儒学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其经典依据已经由“四书”取代了原来的“五经”。“五经”虽然经过孔子的整理、“删削”,但仍被认为是由孔子以前的圣人所传,特别是周公所传。儒家虽有“道统”之说,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韩愈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孟子,宋以后又加上二程、朱子,但真正建立儒家之“道”的是孔子。宋明儒家建立了各自的儒学体系,内部也有不同流派,但是他们都以继承和发挥孔子思想为己任,都尊孔子为圣人。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解释孔子的历史。
孔子思想的穿透力、社会对孔子思想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需求,以及统治者的喜好和重视成为形成孔子“至圣”地位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孔子思想奠基于“亲亲”,即人的血缘情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常识之上,因而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其次,“忠恕之道”满足了人自身基本的道德追求,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最基本原则规范。
第三,“礼”满足了社会对秩序的要求。
第四,“有教无类”满足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和通过教育改善自身命运的想象,并为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途径,为更多人提供了更多的政治参与渠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第五,新“君子观”为社会提供了道德楷模。
第六,“和为贵”满足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
第七,“大同”理想提供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想象。
第八,“天人合一”“与天地参”提供了自身思想的本体论依据,通过后世的发挥,由一种伦理学说发展成哲学体系。
第九,“述而不作”的叙述方式为后来者的诠释和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十,最重要的是,“尊尊”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历代统治者维护自身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得到了历代政权的支持。
由前文所说的孔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具有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此外,孔子思想的包容性以及后世儒家学者好学的性格,也使他们能够博采众家,吸纳和兼并了其他思想。如荀子以儒为主,博采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诸说,开创了一部历代儒生在传统儒学的基础上不断兼综百家的历史。荀子、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博采百家的好学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想具有的包容性。他们勤奋好学,求知心强,不拘于、也不满足于儒学的传统著作,他们的跨领域学习和兼收并蓄,使儒家思想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成了儒家思想学术上的优势,并因此奠定了儒家在学术和文化上的地位。
从社会的角度看,孔子的学说与道家学说、法家学说相比,更容易被理解。“亲亲”原则符合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基本的生活常识,所提倡的“仁”和“礼”强调礼仪规范和道德修养,很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统治者和民众接受。所以说,符合民众的“口味”,是孔子的“智慧”之一。另外,孔子利用周室衰微而导致文化下移和学在四夷的机会兴办私学。三千弟子在当时已属不少,又有再传弟子,可说是绵延不绝。因此,孔子兴办私学,为其学说的流行,以至最终成为一大“显学”奠定了群众基础。还有一个原因是孔子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熟练地掌握了一般人所不能掌握的礼、乐、御、射、书、数六艺。他在周游列国吃尽闭门羹回到鲁国后,失去了从政的热情,便投身教育研究。在从事教育的同时注重著书立说,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这些书籍后来成了儒家的经典著作,流传至今。虽然孔子决定自己“述而不作”,但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所编的《论语》却清楚地记载着他的思想观点。一方面著书多,被民众接触到的机会就越多,久而久之就会在民众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统治者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想方设法增强自己的才略,读书是一个重要途径。
统治者的因素对于儒学思想能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统治者的重视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孔子思想学说具有易理解性,贴近人们的生活,易于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能以此动员更多的人,这是统治者们喜好儒学的一个原因。但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大儒,尤其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改造后更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成为统治的工具,是更为重要的推动力量。
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层层加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孔子死后被封“王”、封“帝”、封“公”、封“师”、封“父”,被列为“至圣”,几乎囊括了所有至高无上的桂冠。孔子的地位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是举世无双、无人企及的。
下面是历代帝王对孔子的主要封谥情况:
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后,葬于洙、泗水边。
次年鲁哀公亲临致祭。孔子被鲁哀公尊称为“尼父”。在诔文中鲁哀公称“旻天不吊,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左传哀公十六年》)“尼父”是当时诸侯国国君为孔子所加的第一个尊号,也是孔子得到的第一尊号。
公元前195年11月,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祀孔子”。(www.chuimin.cn)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封建帝王授予孔子的第一个封号,也是孔子封“公”的开始。
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孝文帝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曲阜孔庙以外的第一个孔庙——宣圣庙(《孔氏祖庭广记》卷3)。太和十六年(492)二月孝文帝下诏改谥“孔子”为“文圣尼父”,首开尊孔子为“圣”的先河。
1 “高山仰止”匾
北齐(479-501)太祖高皇帝诏封孔子为“素王”(《孔府档案》P1),这是孔子被封“王”之始。
北周大象二年(580)三月丁亥,静帝下诏“追封孔子为邹国公,别于京师置庙以时祭享”(《孔氏祖庭广记》卷三P139)。
隋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尊孔子为“先圣”“先师尼父”。
唐武德九年(626)十二月唐高祖李渊尊孔子为“宣尼”,“大圣”:“宣尼以大圣之德,天从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伦资其教义。故孟轲称‘生人以来,一人而已’”(《登科记考》P8)。
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尊孔子为“先圣”,十一年(637)尊孔子为“宣父”。唐太宗称自己“所好者,唯在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
乾封元年(666)正月唐高宗赠孔子以“太师”的称号(《登科记考》P54)。
天授元年(690)中国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封孔子为“隆道公”。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加谥孔子为“文宣”。
开元二十七年(739)八月,唐玄宗在唐中宗“文宣”之封的基础上加“王”,追封孔子为“文宣王”,这是历史上孔子第二次被皇帝封谥为“王”。诏书全文如下:“弘我王化,在乎儒术。孰能发挥此道,启迪含灵,则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谓自天攸纵,将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经,美政教、移风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赐,不其猗欤!于戏!楚王莫封,鲁公不用,俾夫大圣,才列陪臣,栖迟旅人,固可知矣,年祀寝远,光灵益彰,虽代有褒称,而未为崇,不副于实,人其谓何?……夫子既称先圣,可追谥为文宣王”(《旧唐书·礼仪志》四卷二十四)。
由于孔子此次封“王”其弟子也被分别封以公、侯、伯等不同爵位。
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后周太祖郭威去曲阜拜谒孔子,尊孔子为“百世帝王之师”(《资治通鉴·后周纪一》卷290)。同时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师”(《孔府档案》)。
辽朝(916—1125)尊“孔子大圣,万世所尊”(《辽史·宋义倍传》卷72)。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巡幸孔林,祭拜孔子时,下诏追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玄”同元,玄圣出自庄子语:“恬澹元圣,素王之道。”冠孔子以玄圣是借庄子语颂扬孔子。五年(1012)因避圣祖讳,改玄圣文宣王为“至圣文宣王”。“至圣”乃无人匹及之意。
西夏国人庆三年(1146)仁孝皇帝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尊孔子为帝,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是最高等级的封赐。因为孔子生活在西周,西周君王只称王,如周文王、周武王,或称天子,而不称帝。
元代至大元年(1308)武宗皇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诏书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可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续文献通考·学校二》,卷四十八)。这是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加封。孔子墓碑题名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可见这一称呼已被后世约定俗成。
明洪武三年(1370)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尊孔子为“先圣”。他认为“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故欲“行先圣之道”(《明史·礼记》卷50)。
明嘉靖八年(1529)明世宗革去孔子王位,下诏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与此相适应,四配、十哲及从祀的先贤、先儒同时也被革去公、侯、伯之爵位,改称大成殿为先师殿。
清顺治二年(1645)春正月丁未顺治皇帝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清史稿·世祖纪》)。除了沿袭明代不称孔子为“王”外其余封号均予以恢复。丙辰又恢复了明代对孔子的封谥:“至圣先师”(《清史稿·世祖纪》)。由以上可以看出,明清两代对孔子的封谥是相同的,即清承明制。
封谥制度是封建制度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从此,作为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石孔孟之道失去了它的生存环境,随着封建制度的被废除,“封谥”也随之消亡。袁世凯复辟帝制也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但已是昙花一现,历史上历代统治者对孔子封谥的意义不可否认,如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在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做法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各民族的不断统一。另外,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为世人所公认和接受。再者,它规范了中华民族各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一种理念,使中华文化传播全球。
应该说孔子“至圣地位”的取得,与后世统治者把孔子学说中有利于强化统治的方面,比如“礼”“忠”等加以无以复加的强调,将更为根本的“仁”的因素加以弱化有关,这其实在基本精神上已经背离了孔子的本义,所以近代谈到孔子思想时才有“去礼存仁”的说法。因此,在如何看待孔子的问题上,我们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把孔子分成“文化的孔子”“社会的孔子”和“政治的孔子”。
从孔子的思想的逻辑力量及思想穿透力来看孔子就会看到“文化的孔子”;从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需求来看孔子,就会看到“社会的孔子”;当人们把孔子建立的文化系统、人格形象和封建统治阶级联系在一起,把孔子思想等同于封建统治者控制人的思想工具,这时候的孔子就变成“政治的孔子”了。
从文化上看,中国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和学人,把孔子尊为“圣人”,并非是“造神”和心血来潮。人们推崇孔子,固然不排除其他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孔子思想体系所具有的强大的逻辑力量,是对孔子学问的理性认同。可以说,历史尽管跨越了数千年,但迄今为止,无论在思维和学术的广度和深度上,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哪个思想家超过孔子,这就是“文化的孔子”,一个“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个集思想、哲学、历史、教育、艺术和美德于一身的孔子,是对孔子儒学“至圣”地位的肯定。
孔子的地位固然与统治者的推动有关,但如果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没有对协调彼此关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需求,任何统治者的推动都只能是暂时的,孔子的思想也不可能影响达数千年之久。孔子思想之所以能流传几千年之久,说明社会需要孔子。从这一角度来看孔子,就会看到“社会的孔子”。
“政治的孔子”是从服从与服务于统治者需要而定位的,是后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强化和抬高了孔子思想中有益于自身统治的方面而形成的。孔子的思想固然包含着巩固政权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的方面,把“政治的孔子”加以强化,甚至超越了文化和社会的孔子,这在一定意义上歪曲了孔子的本意,从而看到了被异化了的孔子。从本质上看,近代人们提出要打倒孔子,并不是打倒“文化的孔子”,也不是打倒“社会的孔子”,而是打倒“政治的孔子”,打倒被政治异化了的孔子。打倒孔子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推翻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重新建立新的政治体制,推进社会的前进。从这点看,打倒“政治的孔子”顺应了历史的趋势,回到了“文化的孔子”和“社会的孔子”,是从被异化的孔子回到了真实的孔子。
真实的孔子首先是“文化的孔子”,其思想必须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是“社会的孔子”,其思想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才能广泛而持久地传播;然后才是“政治的孔子”。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是一个“祛魅”的过程。本书之所以将尼山作为孔子思想的地理标识,正是想获得一种象征意义,即:回到孔子思想本身,找到真实的孔子。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和运用孔子思想时,要仔细想一想:是否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真谛,是真心诚意地实践孔子的文化精神还是背离孔子的文化精神。
有关千秋圣迹·尼山:孔子的诞生及其思想的传承的文章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儒家思想占据十分重要的统治地位。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在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并称“显学”。1“万世师表”碑刻宋明时期,儒学取代了佛学而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流,这种现象持续了七百多年,孔子的价值观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周边国家及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孔子本人也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2023-11-01
志书中并把尼山列为古邹十六景之一——“尼山毓圣”。1邹县西界阙里,有尼丘山尼山风景秀丽,其山形五峰耸峙,尼山傲居其中,故有尼山五老峰之名。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尼山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尼山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尼山孔庙。尼山孔庙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五进院落,殿堂达80余间。1尼山书院尼山之西约2500米处,有一片绿树浓荫掩映着的农家房舍,它就是鲁源村,古人称之为鲁源林。......
2023-11-01
孔子通过对商周时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创立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仁”的重要内涵是“仁者爱人”。因为“仁”的内涵太丰富了,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与阐述,也是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一是把“仁”定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可见,要实现“仁”,选择居住生活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人格品德,要实现“仁”,必须发自内心地追求。......
2023-11-01
1孔子画像孔子名丘,字仲尼。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由此可见山东曲阜尼山是孔子父系和母系颜氏家族的所在地和早期居住地点。孔子是中国历史有记载以来第一个以地名为名的人。据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怀孕后,多次与丈夫叔梁纥到尼山祈祷,求山神保佑生个理想的儿子。第二天一早,一位老者上山打柴。值此危难之际,叔梁纥挺身而出,托住了门闸,使刚刚攻入城内的将士得以退出脱险。......
2023-11-01
孔子君子观中对于现代社会是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孔子君子观可以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助教材。学习与借鉴孔子的君子观,是在思想上提高自身素质与道德修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孔子君子观的思想与理念,深深地积淀在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最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与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
2023-11-01
尼山圣境定位为“孔子的世界,世界的孔子”,并以“明礼生活方式”为核心文化主题,集文化体验、修学启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载体。2尼山圣迹里的“智”厅(右)1尼山圣迹里的“仁”厅(左)尼山圣境的明礼生活方式,绝非是一些古代礼乐仪式的简单模仿和演绎。乐舞传达出孔子所倡导的礼乐文明的独特魅力,彰显尼山圣境所打造的明礼生活方式。......
2023-11-01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明确地表明了“礼”的事神本质。同时,礼的规范秩序也是实现仁的基础。也指出礼是治理国家、稳定政局,使人们按照等级秩序有序共处的手段。《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2023-11-01
首先,在设施布局上,要求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各级图书馆尼山书院:即一个统一标牌,一尊孔子像,一个国学讲堂,一个道德展室或展板,一个国学经典阅览室或阅览区,一个文化体验室或活动区。省文化行政部门与山东大学儒学院开......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