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宫商角徵羽与弦长关系-五音悬案

宫商角徵羽与弦长关系-五音悬案

【摘要】:如果管仲一点点音乐天分都没有,非给他加这么个情节,底层逻辑不通,写出的人物就不可能像。中国古代音乐采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就是今天的12356。所以一直以来把唱歌走调称为五音不全。《管子》当中说道: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声音,其实是五种动物的叫声。这是五音来源的说法之一。于是初步得到了五音长度关系。这样再排列一下,于是宫商角徵羽与弦长的对应关系就确立了。但是《管子》当中的这个记载又成了后世的悬案。

小说《东周列国志》当中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涉及艺术,也涉及科技

故事上说齐桓公继位之后管仲还在鲁国避难,经过鲍叔牙的劝谏,齐桓公同意重用管仲,于是派人去向鲁庄公要人。但是,当时不敢说想重用管仲,那样管仲就可能被鲁国杀掉。所以只说因为他和齐桓公结下了一箭之仇,想羁押回来,让齐桓公亲手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这样,管仲就坐着囚车上路了。

人家鲁国也有明白人,肯定会有人劝阻鲁庄公,所以管仲担心鲁国反悔。如果鲁国派兵追赶,自己可能就活不成了,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也就泡汤了。

怎么办呢?问题难不倒管老师。管仲此时心生一计,现场写了一段歌词,名为《黄鹄》,教那些差役唱歌。黄鹄其实就是鸿鹄。

这段歌词写得比较古奥,大意就是感叹一身本领却为现实所困,期待有一天能够振翅高飞,大展宏图。

那么管仲为什么教差役唱歌呢?小说里说,差役们学会了之后,边唱边走,就不觉得疲倦了。于是马奔车驰,一天赶出了两天的路,很快就走出了鲁国。就仿佛纤夫唱着川江号子一样。管仲干过粗活,这事很懂。

而鲁国那边,不出管仲所料,果然后悔了,派了追兵但没有追上。这时候管仲仰天叹曰:吾今日乃更生也!今天是我重生之日啊!

所以小说告诉我们,管仲后来能够大展宏图,多亏了他有音乐才华。

那么,这一段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说实话,无论是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都非常希望是真实的。一般来说,即便是作者想象,也应该有那么一点点影子。如果管仲一点点音乐天分都没有,非给他加这么个情节,底层逻辑不通,写出的人物就不可能像。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总得来源于生活啊。

其实作者这样写,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管仲的确跟音乐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采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就是今天的12356。所以一直以来把唱歌走调称为五音不全。而这五音相对音高怎样确定的呢?最早的记载居然在《管子》一书当中。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www.chuimin.cn)

《管子》当中说道: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声音,其实是五种动物的叫声。比如,宫是牛叫;商是羊叫;角是雉鸣,雉就是野鸡;徵是猪叫;羽是马叫。这是五音来源的说法之一。古今文字读音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可能仍然可以找到其中的一些联系。

到这里仍然是个艺术问题,接下来就是科技问题了。

那么如何确定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呢?《管子》当中是这样讲的。

先确定一根琴弦,这个长度弹出的声音,定为宫,就是1。然后就从这个长度出发,交替着增加三分之一或缩减三分之一。这个方法就叫三分损益法。

具体怎么操作?举例如下:

比如先确定宫音弦长为81,以它为基准。宫弦加长三分之一,就成了108,发音为低音徵,也就是5;再按徵弦长度108缩减三分之一,就成了72,发音为商,就是2;再按商弦长度72增加三分之一,就成了96,发音为低音羽,就是6;最后再按羽弦长度缩减三分之一,就成了64,发音为角,就是3。

于是初步得到了五音长度关系。

但是徵羽两根弦发的是低音,还需要变成中音。办法是把两根弦各剪掉一半。这样再排列一下,于是宫商角徵羽与弦长的对应关系就确立了。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古代音乐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我国古代物理学和应用数学的最早例证之一。

但是《管子》当中的这个记载又成了后世的悬案。这个成果是管仲自己研究出来的?还是管仲从乐师那里学到然后记载了下来的?或者跟管仲本人无关,是由其他人整理进《管子》一书的呢?几种可能都有,需要等待更多的证据来解开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