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城墙为何独缺一角-中国历史悬案揭秘

北京城墙为何独缺一角-中国历史悬案揭秘

【摘要】:到了明朝中期,即嘉靖四十三年,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原计划增筑一周环绕北京的新城墙,但因为财力不济,结果只修了南郊一面的外罗城。为积水潭让路至于四角城墙为什么缺了一角,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明代将大都城改名北平,为了防范蒙古军队的卷土重来,统治者放弃了元大都城空旷的北部城区,而在旧北城墙以南2.5千米一线,另筑了一道新城墙。

历史放映

北京城是中国五代封建王朝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规模宏伟,设施齐备,堪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整个城池分为四重,包括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即故宫,旧称紫禁城),号称“内九外七皇城四”,目前仅遗存有部分城楼。

北京城西临太行山脉,北倚燕山山脉,那里地处平原、山环水抱,堪称理想的建都之地。奇怪的是,当初明朝的皇帝竟把它建得走了形,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卫星照片看,北京城的东北、东南、西南三角都是直角,唯有西北角是一个抹角,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收藏夹·

北京城池包括四重:外城又称“国城”,周长14千米,高7.5米~8米,有城门7座;内城又称“京城”,城墙高12米~15米,有城门9座,角楼4座,水门3处,敌台172座,城外还修筑有宽30米~60米的护城河;皇城周长9千米,有城门6座,1954年为扩建天安门广场而被拆除;宫城即紫禁城(故宫博物馆),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周长3.4千米,有城门六座,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东移的都城

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过,元大都是方方正正的矩形,四角都是直角。

明洪武元年(1368)七月,明军进攻元大都,元朝灭亡了。明代将大都改名北平。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称帝后,选定北平为都城,为的是既要利用此处的地理优势,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的方法,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的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又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风水格局便形成了。

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严格按照星宿布局,堪称“星辰之都”。(www.chuimin.cn)

奇怪的城墙

北京城的形状比元大都时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不是四方形,而且建成了一个“凸”字形,分为内城和外城。北京的内城城门包括东直门、朝阳门、西直门、阜成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安定门和德胜门,共九座。出现抹角的地方位于内城西北角的西直门和德胜门之间,安定门离东侧的东直门较近,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比起来,德胜门离西侧的西直门却很远,在西北角上是没有城门的,从这一点上看,北京城缺的这一角就很明显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抹角呢?其实,明朝早期的北京城,也大致呈长方形。到了明朝中期,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卫,原计划增筑一周环绕北京的新城墙,但因为财力不济,结果只修了南郊一面的外罗城。至此,北京形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轮廓。

⊙宫城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家居住的宫殿,如今已成为中外游客驻足、瞻仰的重要景点

为积水潭让路

至于四角城墙为什么缺了一角,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至今学术界众说纷纭。

一些学者认为,明代将大都城改名北平,为了防范蒙古军队的卷土重来,统治者放弃了元大都城空旷的北部城区,而在旧北城墙以南2.5千米一线,另筑了一道新城墙。墙上设置安定、德胜两座城门。新筑的北城墙西段穿过旧日积水潭最狭窄的地方,然后转向西南,把积水潭的西端隔在了城外,这样北京城西北角就成了一个斜角。明初时,积水潭的水远比现在深得多,面积也大得多。为了城墙的坚固和建筑的需要,城墙依地形而呈抹角是合乎情理的。所以,这种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