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幼儿歌舞剧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大型幼儿歌舞剧通常在正规演出剧场演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幼儿歌舞剧《我要飞》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公演。按剧情结构和容量的大小划分按剧情结构和容量的大小划分,幼儿歌舞剧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2023-11-22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阶段是很值得夸耀的,比如我们说“汉唐盛世”、“贞观之治”等,其实就包含了对那个时代在很多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认同和赞叹。汉、唐两朝的繁荣发展,除了国力的强盛,还广泛地反映在那时的思想、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是唐代,更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艺术交流与融合为其特色。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多次大批派员来中国学习、交流。称呼这些使节,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词汇: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34年的二百多年间,仅日本便派出了12次遣唐使。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中国文化形式,被大规模地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同时,各国、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广泛地被中国人吸收、借鉴。“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凉州行》),成了当时的风尚。
唐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上。先来解释两个名词。一是“大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虽然准确的结构和表演方式我们已无法确考,但基本形式是歌、舞、器乐并重的大型歌舞音乐,又称为“相和歌”和“清商乐”。到了唐代,在形式和规模上都有重大发展。一般都有“散序”(乐器演奏的散板)、“中序”(以有拍节的歌唱为主)和“破”(以舞为主,歌、舞、乐并作)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要变化反复多遍,并被配以不同的宫调系统。这种形式显然影响了宋、元以来的戏曲。二是“燕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主要用于宴享宾客,又称宴乐、讌乐或“房中乐”。唐代的燕乐,实是宫廷中所用俗乐的总称。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划分:“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其实,这三种在唐代也可统称为歌舞大曲。“胡”指的就是少数民族,就像有一个时期我们曾经称“火柴”、“蜡烛”为“洋火”、“洋蜡”一样,那时只要是少数民族的事物,前面都要加一个“胡”字。如胡人、胡乐、胡笳、胡琴、胡服、胡床、胡子等。
唐代的歌舞大曲,是广泛吸收了西凉(今甘肃西)、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等“胡夷里巷之曲”的。我们今天在阅读唐代诗文时,经常遇到的《破阵乐》、《绿腰》(也称《六幺》)、《凉州》、《伊州》、《玉树后庭花》、《火凤》、《霓裳羽衣曲》、《倾杯乐》等名目,都是当时的大曲。可惜这些美妙的舞姿和乐声,今天都已经不传,幸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霓裳羽衣舞歌》,使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些歌舞大曲的面貌:
我昔元和侍宪皇,
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
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
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遰相搀,
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 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www.chuimin.cn)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写到这里,白居易仍然认为没能述尽其妙,接着又用了“上元夫人”、“许飞琼”、“萼绿华”等传说中的仙女来比喻舞姿之美。
关于《霓裳羽衣》这首歌舞大曲的来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天,唐明皇在一个道士的引领下来到了月宫,看到仙女起舞、仙乐飘飘,问是什么歌舞如此美妙?答曰“霓裳羽衣”。唐明皇本人就是个音乐家,便默默地将曲调记了下来。回来之后,忘掉了一半,正巧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了一首《婆罗门曲》,二者声调相近,唐明皇遂将两曲合为一曲,取名《霓裳羽衣》。这个名字一定是和舞者的服饰有关。今天我们将身上穿的统称为衣裳,过去是有区别的,上身穿的为“衣”,下面穿的为“裳”。舞者穿着颜色漂亮并有闪光花纹的裙裾,上衣则缀了很多漂亮的羽毛,总之,无论是舞容还是服饰方面,都是力求充满仙意。《霓裳羽衣》的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段被保留在宋姜夔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曲例二: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唐诗中还有很多精彩篇什是歌咏《霓裳羽衣》的,如郑谷的《长门怨》:“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琵琶行》(节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张祜的《华清宫》:“天阕沈沈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说到唐代的歌舞大曲,不能不提到那时的乐舞制度。唐朝初年,制定了“九部乐”,遇有宫廷的宴享、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便根据需要上演不同的乐舞。贞观年间又增加了“高昌乐”而为“十部乐”。这十部乐舞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域少数民族乐舞占有很大比重,这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来,“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中亚布哈拉)乐、扶南(今柬埔寨)乐、高丽乐、高昌乐。宫廷中上演的这“十部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时中原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非常繁盛的。到后来,唐代的宫廷音乐逐渐由“十部乐”演变成“立部伎”和“坐部伎”,而不再以地名和国名作为划分乐部的依据。“立部伎”就是在堂下站立奏乐,“坐部伎”是在堂上坐着奏乐。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为盛大,唐玄宗时,为配合宴享,往往是自天刚亮直奏到黄昏。有意思的是,一个演员是在“坐部伎”中演奏,还是在“立部伎”中演奏,取决于他(她)的演奏(唱)水平的高低。这个制度不但记录在史书中,在白居易的《立部伎》一诗中也提到过:“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皆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这首诗清楚地为我们勾勒出了唐代音乐的等级制度:水平高的任坐部,差一点的任立部,再不行就只得去奏雅乐了。显然,这三个等级也标志了音乐的悦耳程度。应该说,名字最好听的是“雅乐”,音乐最难听的也是“雅乐”。并不单单是唐朝的“雅乐”不好听,历朝历代的雅乐其实都不大好听,原因就是太古板、太重形式了。战国时魏国的魏文侯就曾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个魏文侯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怪不得在位期间他能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将魏国治理得那么好。他说我每次穿戴整齐去听雅乐时都要打瞌睡,而听新鲜的民间音乐时则不知道疲倦。所以,演奏雅乐是用不着高水平音乐家的。
过去,中国一直是以“礼乐”之邦著称的,标志之一就是上至君皇臣僚,下至僧道布衣,音乐素养普遍比较高。唐诗中有“《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便是最好的证明。热爱音乐、精通音乐的皇帝、大臣、将领等更是屡见史书记载。“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三国时任大都督的周瑜,不但领兵打仗屡建奇功,听别人的音乐表演,哪里出现错误,他都能一一予以指出并纠正。唐诗《鸣筝》中有这样两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便是巧妙地运用了此典故。到了唐朝也有这样一个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能够在指导一个三百人的乐队、当其“音响齐发”“为丝竹之戏”时,听出某人有错误,看来他的音乐听觉水平,也不在我们今天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之下,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是音乐的全才,作曲、指挥、演奏无所不精,当时有人评价他是“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夔”和“旷”都是历史传说中水平极高的音乐家。唐玄宗一生作曲从未中断,动辄便“新制乐谱”,甚至是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他还要写一曲《雨霖铃》悼念。平时他总愿意与大臣们一同奏乐,“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期仙方响,李龟年筚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玉笛、羯鼓、琵琶、方响、筚篥、箜篌、拍,这些都是当时很流行的乐器,皇上、皇妃与王公大臣每人操一件,能够“欢洽异常”地合奏半天,水平应该是不低的,一定也会很好听。
我们今天用“梨园”一词来代指戏曲界,称戏曲演员是“梨园弟子”,这个典故也是源自唐明皇在音乐上的作为。唐代的音乐机构很庞大,有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后来又出现了教坊、梨园。前四个词都已经成了古语,“梨园”一词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在这些音乐机构中服务的乐工,总数达万人以上,都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和层层的选拔。“梨园”是专门训练和培养高水平的歌舞演员和乐器演奏人才的。开元年间,唐明皇在长安、洛阳等地设有三个梨园,其中的一个就设在宫中的宜春院,名称的由来一定与院中的梨树有关。宫中的梨园由皇帝亲自授课,号称“皇帝梨园弟子”。他们学习的课程,其进度是依据音乐的难易程度而有明确规定的:清乐大曲六十日成;西凉、龟兹、天竺、高丽等大曲各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成。起码要学会50首以上的高难度曲目,才能参加演出或者毕业。学习音乐的人,要在15年的时间里经过5次上考、7次中考,才能得到官职。而考试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于担任教学的大乐博士、音声博士和助教博士也要每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成绩定为上第、中第、下第三等。唐代歌舞的兴盛,技艺水准之高超,是与这种严格的艺术教育制度分不开的。
在民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会、行规、禁忌,有的还要供奉本行当的祖师爷,如木工要供鲁班、行医的要供华佗、酿酒的供杜康、茶叶行的供奉陆羽一样,唱戏的要供的就是唐明皇。作为皇帝,我们可以指出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种种不足;但作为音乐家,唐明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由于他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盛唐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他个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正像汉代的一首《城中谣》说的那样:“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统治者的爱好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有名姓可查的唐代音乐家尚有百余人,唐代诗文中有很多篇章,记录了他们的音乐才能。开元年间的永新,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位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据唐代的《乐府杂录》一书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招待百官,“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有一个词牌名为【念奴娇】,最初的歌词可能就是对女高音“念奴”的赞美。唐玄宗夸奖她是“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牌【何满子】(亦作和满子),其典故就是源自一位男高音了。白居易在《何满子》诗自注中说:“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其诗为:“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我们今天不知何满子罪犯哪条,只知道他临刑前进献了一曲,以求免去死罪,竟然不准,这首歌便真正成为了绝唱。歌名也没有留下,后世只得以《何满子》代之。不难想象,作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临死前创作的一首歌曲,一定是凄婉动人,不然不会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的诗篇。
韩熙载是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他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的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顾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见图1-2至图1-4)。顾 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画中人物欢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脱绢上。《韩熙载夜宴图》用了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幺》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情况。
图1-2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1)
图1-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
图1-4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3)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使是战场,也到处能够听闻到乐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也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琵琶在那时是可以作为军乐来用的。仅唐诗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0多种:琴、瑟、筝、笙、管、笛、箫、角、钟、磬、钲、铎、瓯、方响、拍板、阮咸、琵琶、五弦、箜篌、筚篥、胡笳、羯鼓等。演奏乐器的能手在唐代更是多如繁星,听乐器能手的演奏而赋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家熟悉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白的《听蜀僧弹琴》等。其他尚有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戎昱的《听杜山人弹胡笳》(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皎然的《寺院听胡笳送李殷》(一奏胡笳客未停,野僧还欲废禅听。难将此意临江别,无限春风葭菼青),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岑参的《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工建的《听琴》(无事此身离白云,松风溪水不曾闻。至心听著仙翁引,今看青山围绕君),杨巨源的《僧院听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孟郊的《听琴》(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白居易的《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杨巨源的《雪中听筝》(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白居易的《听李士良琵琶》(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李商隐的《银河吹笙》,沈佺期的《凤箫曲》,白居易的《听芦管》,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杜甫的《夜闻筚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商隐的《听鼓》⋯⋯实在是不胜枚举了。
有关音乐欣赏的文章
根据以上原则和方法,幼儿歌舞剧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类。大型幼儿歌舞剧通常在正规演出剧场演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幼儿歌舞剧《我要飞》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公演。按剧情结构和容量的大小划分按剧情结构和容量的大小划分,幼儿歌舞剧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2023-11-22
一般认为,中国戏曲的成型,是以宋代出现南戏为标志。而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因此被称之为戏曲。这样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转变、结束的四个阶段顺序,同时也可以按剧中人物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情节和场面。其最早出现在山西、陕西一带,又称秦腔或西秦腔,因采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作“咣、咣”声,故又名梆子腔或“咣咣子”。......
2023-10-29
(二)以盛唐诗风为基准。这一基准虽是人为设立,却有相当的合理性。以盛唐诗为基准,也是唐诗学史上通常采用的做法。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到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再到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许学夷的《诗源辩体》,都是以盛唐诗作为基准。盛唐诗歌总体风格也称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由四项内涵组成:骨力遒劲是指盛唐诗所普遍具有的宏伟壮丽,骨气充盈,意兴超迈的特点。......
2024-01-11
我国司法制度,完成于唐代,而唐又多沿隋旧。兹分述唐代司法制度如下:(一)法典之编纂:我国法典,向分为二:一曰刑法典,一曰行政法典。(二)刑名之确定:唐代刑名有五,即:笞、杖、徒、流、死,皆沿隋旧。(三)执行司法之官吏:唐制:犯罪者,以在其罪发之州县推断为例;其在京师,则杖刑以下者,委诸当局的推断;徒刑以上者,交大理寺。......
2023-08-17
弹拨乐器是用手指或拨子拨弦,及用琴竹击弦而发音的乐器。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我国的弹拨乐器及其音乐不仅在古代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至今仍是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门类。另外还有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装有四根、三根、两根弦,左手按弦,右手拨弹,与琵琶的演奏方式相似,多放在膝上演奏。《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2023-11-01
唐代洛阳城,原来也是隋代创建的。图49 唐代洛阳城郭布局结构图依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所载《东都外郭城图》与《隋唐东都城址的勘查和发掘续记》所载复原图,《考古》1978年第6期,并加以修正)《旧唐书·地理志》谓东都一百三坊。我们综合唐代长安和洛阳两个都城的市来看,当时各种行业的种类已十分繁多,长安东市“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洛阳南市“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指仓库),货贿山积”。......
2023-10-12
如果按《唐会要》、《沙州伊州地志》的说法伊吾军为景龙四年五月置的话,那么伊吾军创立不久后,就立刻被朝廷纳入到了针对东突厥默啜的战略计划中。关于伊吾军驻地,诸书皆载在伊州西北的甘露川。从这种地理形势来看,伊吾军移至伊州西北的甘露川,可以更好地抵御东突厥的西侵。通过吐鲁番出土文书,可以看到伊吾军的一些实际状况。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伊吾军有其具体的地界,应当就是在其驻扎的甘露川一带。......
2023-10-03
我们常说的“乐感”即是音乐的感受力,它一方面含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凝聚着后天培养的结果,因为大量事实证明,这种能力在音乐实践中具有可塑性,主观上的努力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感受力的养成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使自己真正拥有一副“有音乐感的耳朵”,就必须经常地、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听觉的感受领域,在千百次聆听、欣赏中逐渐提高和完善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2023-11-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