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盛唐歌舞及音乐欣赏

唐代盛唐歌舞及音乐欣赏

【摘要】:从公元630年到834年的二百多年间,仅日本便派出了12次遣唐使。唐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上。其实,这三种在唐代也可统称为歌舞大曲。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说到唐代的歌舞大曲,不能不提到那时的乐舞制度。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为盛大,唐玄宗时,为配合宴享,往往是自天刚亮直奏到黄昏。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阶段是很值得夸耀的,比如我们说“汉唐盛世”、“贞观之治”等,其实就包含了对那个时代在很多方面所取得成就的一种认同和赞叹。汉、唐两朝的繁荣发展,除了国力的强盛,还广泛地反映在那时的思想、文化艺术领域。尤其是唐代,更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艺术交流与融合为其特色。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多次大批派员来中国学习、交流。称呼这些使节,还产生了一个专门的词汇:遣唐使。从公元630年到834年的二百多年间,仅日本便派出了12次遣唐使。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中国文化形式,被大规模地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同时,各国、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也广泛地被中国人吸收、借鉴。“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凉州行》),成了当时的风尚。

唐代音乐文化的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以歌舞大曲为主体的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上。先来解释两个名词。一是“大曲”,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虽然准确的结构和表演方式我们已无法确考,但基本形式是歌、舞、器乐并重的大型歌舞音乐,又称为“相和歌”和“清商乐”。到了唐代,在形式和规模上都有重大发展。一般都有“散序”(乐器演奏的散板)、“中序”(以有拍节的歌唱为主)和“破”(以舞为主,歌、舞、乐并作)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要变化反复多遍,并被配以不同的宫调系统。这种形式显然影响了宋、元以来的戏曲。二是“燕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主要用于宴享宾客,又称宴乐、讌乐或“房中乐”。唐代的燕乐,实是宫廷中所用俗乐的总称。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做过这样的划分:“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其实,这三种在唐代也可统称为歌舞大曲。“胡”指的就是少数民族,就像有一个时期我们曾经称“火柴”、“蜡烛”为“洋火”、“洋蜡”一样,那时只要是少数民族的事物,前面都要加一个“胡”字。如胡人、胡乐、胡笳、胡琴、胡服、胡床、胡子等。

唐代的歌舞大曲,是广泛吸收了西凉(今甘肃西)、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等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和天竺(今印度)、高丽(今朝鲜)等“胡夷里巷之曲”的。我们今天在阅读唐代诗文时,经常遇到的《破阵乐》、《绿腰》(也称《六幺》)、《凉州》、《伊州》、《玉树后庭花》、《火凤》、《霓裳羽衣曲》、《倾杯乐》等名目,都是当时的大曲。可惜这些美妙的舞姿和乐声,今天都已经不传,幸亏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霓裳羽衣舞歌》,使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一些歌舞大曲的面貌:

我昔元和侍宪皇,

曾陪内宴宴昭阳。

千歌万舞不可数,

就中最爱《霓裳舞》。

舞时寒食春风天,

玉钩栏下香案前。

案前舞者颜如玉,

不著人间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

顾听乐悬行复止。

磬箫筝笛遰相搀,

击擫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台宿云慵不飞。

中序擘 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拆。

飘然转旋回雪轻,(www.chuimin.cn)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

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

写到这里,白居易仍然认为没能述尽其妙,接着又用了“上元夫人”、“许飞琼”、“萼绿华”等传说中的仙女来比喻舞姿之美。

关于《霓裳羽衣》这首歌舞大曲的来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天,唐明皇在一个道士的引领下来到了月宫,看到仙女起舞、仙乐飘飘,问是什么歌舞如此美妙?答曰“霓裳羽衣”。唐明皇本人就是个音乐家,便默默地将曲调记了下来。回来之后,忘掉了一半,正巧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了一首《婆罗门曲》,二者声调相近,唐明皇遂将两曲合为一曲,取名《霓裳羽衣》。这个名字一定是和舞者的服饰有关。今天我们将身上穿的统称为衣裳,过去是有区别的,上身穿的为“衣”,下面穿的为“裳”。舞者穿着颜色漂亮并有闪光花纹的裙裾,上衣则缀了很多漂亮的羽毛,总之,无论是舞容还是服饰方面,都是力求充满仙意。《霓裳羽衣》的乐谱早已散失,只有个别片段被保留在宋姜夔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

曲例二:姜白石《霓裳中序第一》

唐诗中还有很多精彩篇什是歌咏《霓裳羽衣》的,如郑谷的《长门怨》:“闲把罗衣泣凤凰,先朝曾教舞《霓裳》。春来却羡庭花落,得逐晴风出禁墙。”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琵琶行》(节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张祜的《华清宫》:“天阕沈沈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说到唐代的歌舞大曲,不能不提到那时的乐舞制度。唐朝初年,制定了“九部乐”,遇有宫廷的宴享、庆典、祭祀等礼仪活动,便根据需要上演不同的乐舞。贞观年间又增加了“高昌乐”而为“十部乐”。这十部乐舞最大的特点,就是西域少数民族乐舞占有很大比重,这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来,“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乐、安国(今中亚布哈拉)乐、扶南(今柬埔寨)乐、高丽乐、高昌乐。宫廷中上演的这“十部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唐代时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华夏民族与周边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非常繁盛的。到后来,唐代的宫廷音乐逐渐由“十部乐”演变成“立部伎”和“坐部伎”,而不再以地名和国名作为划分乐部的依据。“立部伎”就是在堂下站立奏乐,“坐部伎”是在堂上坐着奏乐。二部伎的演出,规模极为盛大,唐玄宗时,为配合宴享,往往是自天刚亮直奏到黄昏。有意思的是,一个演员是在“坐部伎”中演奏,还是在“立部伎”中演奏,取决于他(她)的演奏(唱)水平的高低。这个制度不但记录在史书中,在白居易的《立部伎》一诗中也提到过:“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雅音皆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这首诗清楚地为我们勾勒出了唐代音乐的等级制度:水平高的任坐部,差一点的任立部,再不行就只得去奏雅乐了。显然,这三个等级也标志了音乐的悦耳程度。应该说,名字最好听的是“雅乐”,音乐最难听的也是“雅乐”。并不单单是唐朝的“雅乐”不好听,历朝历代的雅乐其实都不大好听,原因就是太古板、太重形式了。战国魏国魏文侯就曾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个魏文侯很诚实,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怪不得在位期间他能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将魏国治理得那么好。他说我每次穿戴整齐去听雅乐时都要打瞌睡,而听新鲜的民间音乐时则不知道疲倦。所以,演奏雅乐是用不着高水平音乐家的。

过去,中国一直是以“礼乐”之邦著称的,标志之一就是上至君皇臣僚,下至僧道布衣,音乐素养普遍比较高。唐诗中有“《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便是最好的证明。热爱音乐、精通音乐的皇帝、大臣、将领等更是屡见史书记载。“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三国时任大都督的周瑜,不但领兵打仗屡建奇功,听别人的音乐表演,哪里出现错误,他都能一一予以指出并纠正。唐诗《鸣筝》中有这样两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便是巧妙地运用了此典故。到了唐朝也有这样一个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能够在指导一个三百人的乐队、当其“音响齐发”“为丝竹之戏”时,听出某人有错误,看来他的音乐听觉水平,也不在我们今天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之下,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他是音乐的全才,作曲、指挥、演奏无所不精,当时有人评价他是“虽古之夔、旷,不能过也”。“夔”和“旷”都是历史传说中水平极高的音乐家。唐玄宗一生作曲从未中断,动辄便“新制乐谱”,甚至是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他还要写一曲《雨霖铃》悼念。平时他总愿意与大臣们一同奏乐,“于清元小殿,宁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马期仙方响,李龟年筚篥,张野狐箜篌,贺怀智拍,自旦至午,欢洽异常”。玉笛、羯鼓、琵琶、方响、筚篥、箜篌、拍,这些都是当时很流行的乐器,皇上、皇妃与王公大臣每人操一件,能够“欢洽异常”地合奏半天,水平应该是不低的,一定也会很好听。

我们今天用“梨园”一词来代指戏曲界,称戏曲演员是“梨园弟子”,这个典故也是源自唐明皇在音乐上的作为。唐代的音乐机构很庞大,有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后来又出现了教坊、梨园。前四个词都已经成了古语,“梨园”一词我们今天还在使用。在这些音乐机构中服务的乐工,总数达万人以上,都接受过严格的训练和层层的选拔。“梨园”是专门训练和培养高水平的歌舞演员和乐器演奏人才的。开元年间,唐明皇在长安、洛阳等地设有三个梨园,其中的一个就设在宫中的宜春院,名称的由来一定与院中的梨树有关。宫中的梨园由皇帝亲自授课,号称“皇帝梨园弟子”。他们学习的课程,其进度是依据音乐的难易程度而有明确规定的:清乐大曲六十日成;西凉、龟兹、天竺、高丽等大曲各三十日成;小曲二十日成。起码要学会50首以上的高难度曲目,才能参加演出或者毕业。学习音乐的人,要在15年的时间里经过5次上考、7次中考,才能得到官职。而考试也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对于担任教学的大乐博士、音声博士和助教博士也要每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成绩定为上第、中第、下第三等。唐代歌舞的兴盛,技艺水准之高超,是与这种严格的艺术教育制度分不开的。

在民间,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会、行规、禁忌,有的还要供奉本行当的祖师爷,如木工要供鲁班、行医的要供华佗酿酒的供杜康、茶叶行的供奉陆羽一样,唱戏的要供的就是唐明皇。作为皇帝,我们可以指出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种种不足;但作为音乐家,唐明皇无疑是非常出色的,由于他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因此盛唐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他个人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正像汉代的一首《城中谣》说的那样:“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统治者的爱好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有名姓可查的唐代音乐家尚有百余人,唐代诗文中有很多篇章,记录了他们的音乐才能。开元年间的永新,用今天的话说,是一位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据唐代的《乐府杂录》一书记载: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招待百官,“观者数千万众,喧哗聚语,莫得闻鱼龙百戏之音。上怒,欲罢宴。中官高力士奏请:‘命永新出楼歌一曲,必可止喧。’上从之。永新乃撩鬓举袂,直奏曼声,至是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

有一个词牌名为【念奴娇】,最初的歌词可能就是对女高音“念奴”的赞美。唐玄宗夸奖她是“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词牌【何满子】(亦作和满子),其典故就是源自一位男高音了。白居易在《何满子》诗自注中说:“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进此曲以赎死,上竟不免。”其诗为:“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我们今天不知何满子罪犯哪条,只知道他临刑前进献了一曲,以求免去死罪,竟然不准,这首歌便真正成为了绝唱。歌名也没有留下,后世只得以《何满子》代之。不难想象,作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临死前创作的一首歌曲,一定是凄婉动人,不然不会有“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张祜《宫词》)的诗篇。

韩熙载是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他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的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顾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见图1-2至图1-4)。顾 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画中人物欢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脱绢上。《韩熙载夜宴图》用了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幺》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情况。

图1-2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1)

图1-3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2)

图1-4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3)

音乐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使是战场,也到处能够听闻到乐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也传达给我们一个信息,琵琶在那时是可以作为军乐来用的。仅唐诗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0多种:琴、瑟、筝、笙、管、笛、箫、角、钟、磬、钲、铎、瓯、方响、拍板、阮咸、琵琶、五弦、箜篌、筚篥、胡笳、羯鼓等。演奏乐器的能手在唐代更是多如繁星,听乐器能手的演奏而赋诗,在唐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家熟悉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白的《听蜀僧弹琴》等。其他尚有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戎昱的《听杜山人弹胡笳》(绿琴胡笳谁妙弹,山人杜陵名庭兰。杜君少与山人友,山人没来今已久),皎然的《寺院听胡笳送李殷》(一奏胡笳客未停,野僧还欲废禅听。难将此意临江别,无限春风葭菼青),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岑参的《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工建的《听琴》(无事此身离白云,松风溪水不曾闻。至心听著仙翁引,今看青山围绕君),杨巨源的《僧院听琴》(禅思何妨在玉琴,真僧不见听时心。离声怨调秋堂夕,云向苍梧湘水深),孟郊的《听琴》(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白居易的《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杨巨源的《雪中听筝》(玉柱泠泠对寒雪,清商怨徵声何切。谁怜楚客向隅时,一片愁心与弦绝),白居易的《听李士良琵琶》(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李商隐的《银河吹笙》,沈佺期的《凤箫曲》,白居易的《听芦管》,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杜甫的《夜闻筚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商隐的《听鼓》⋯⋯实在是不胜枚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