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县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受制于古代交通和山川河流地貌影响较多,村庄聚落形成多沿古驿道和河流走向分布。酉水河系沅江水系,在来凤县境内流程长达89千米,在现代交通彻底改变物流走向前,历来是进出西南的重要水上通道。川湖大界碑《来凤县志》中清代至民国时期所修桥梁统计表续表来凤县传统村落就坐落在这些山川河谷之间、关隘之内和古道古桥之旁,河流和驿道经纬交织,构成村落连接的骨架。......
2025-09-30
渔塘寨子,包括庄屋、田家大院、陈家院子等几个寨子。
1.庄屋
现在的上渔塘主寨一带,为七、八、九组所共有,新中国成立前为一田姓人家的大院,称为庄屋,意即规模宏大的田庄。田家为当地大族,庄屋院落有数十丈,四周有高墙。大院正门依朝门形制建成,雄壮坚固。屋前有片良田,过田即酉水。田家在酉水河岸边建有一条跑马道,自向家桥始,向下延伸约1里[8]。田家常常在跑马道上举行马会,或为挑选善骑的家丁,或为与周边豪强斗勇,或为以马会友,结交各路好汉。新中国成立前夕,庄屋内的田家人及其雇佣的护院、家仆等,共有二百多人。新中国成立后田家大院被拆解,目前仅数残石散落于地,已完全看不出当年的风光。只有院前的几十亩河岸良田依然被叫作跑马田。
靠近原庄屋院门的地方,住着渔塘村最年长的村民、93岁的陈士贵。陈士贵一生务农,除了耕田种地,其余都不上心。民国时,他的一个亲戚在酉水河对岸的龙山县任保长,此人给了陈士贵一条好枪,请他随队谋取富贵。当时的陈士贵家里十分清贫,但他断然拒绝了那位亲戚。此后,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机遇,陈士贵都毫不心动,只顾埋头在几亩薄田中精耕细作。略有余粮后,陈士贵便在本地买田置地。日积月累,陈士贵竟然白手起家,置下了几十亩好田,能靠田地放租过日子,并有能力接济贫苦乡邻。后来,陈士贵因伤影响了腿脚,不能行走,他的儿子守着老父,常年背来背去,至今已连续背了十年,并不倦怠。
2.田家大院
田家大院位于渔塘村三组,始建于清代后期。院落的布局功能分明。传统木结构建筑有54栋,风格与武陵山区的其他寨子类似,均就地取木取石,依山就势而建。木房均为干栏式建筑,多吊脚飞檐。其中有清代残墙、古道,有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3栋,建于新中国成立至2025年的建筑35栋,剩下的建筑为2025年后所建。田家大院过去以田姓为主,其中有两户地广人多,置田远及翔凤镇红花大桥两端,现田、黄、向、雷等杂姓相处。院北的大屋后面,还保存着一段建于清代的院墙,墙外当年建有防御山匪的牛王刺围栏,目前仍有零星牛王剌存活于残墙的缝隙中。犀牛潭后山有巨石名神龛岩,其上有几块方形巨石,远观如神堂耸立,十分壮观。
3.陈家院子
陈家院子朝门前的石阶(龚志祥 摄)
陈家院子地处渔塘村九组,过去也是一个大院落,后拆毁,现有半截大朝门、朝门前的石阶和院落围墙断墙残壁存在。紧邻陈家院子右后方有古坟两座,葬母子二人,系陈家祖坟。古坟距今200多年,墓碑上记载着生平,但现字迹较模糊。
4.古墓
向姓在渔塘是大族,且迁入时间较早。渔塘村向姓祖墓较多,现存规模较大的有两处:一处在红岩坪,一处在木姜岭寨旁。红岩坪向姓祖墓建成年代久远,当地人也无法说出大致时间。此墓形制奇特。现存坟冢有两层基座,其上是一圆形墓墙,均由大石雕成,表面呈灰黑色,做工十分均匀、精致。墓顶为覆土,土下似有厚厚的封石。坟冢高约2米,直径约4米,外形十分简洁。墓门镶嵌在坟墓西边,下望酉水,为一长方形板石,宽约两尺,高约三尺。上有简单的波浪形门檐,无碑楼,不同于附近的墓葬。幕门正中写有“甲卯山庚酉”几个楷书大字,两旁的小字经日晒雨淋,已模糊不可辨。据当地老人说,只有晴天借着光线,才可稍稍看出一些字迹。10余年前,一伙盗墓贼撬开了此墓后墙,挖开了棺木,至今其豁口仍然没有修复。据当地人说,墓主后人早已迁往他乡,此墓长期无人照管。
木姜岭旁的向姓祖墓为合棺墓,方形,墓有三门,中为铭文,两旁为男、女墓。墓碑上部的石块已无踪影。据当地向姓后人介绍,墓前曾有一块数十平方米的场坝,山门及墓门上的碑楼条石都被拆下来,抬往附近作修建仓库之用。残存的墓门上刻有大量龙凤纹,十分华丽精美。碑文中有“道光丁酉年”“壬午秋闻公辞世”等字样。正中的铭文,所记三分之一为酒事、古诗,可判断男主生前有诗酒之好,性情十分豪爽,加上此墓规模巨大,形制复杂,可以想象墓主很可能是当地大户人家,且有侠士之风。
5.龙王庙(https://www.chuimin.cn)
龙王庙在村南龙家坪旁的酉水河中央。进入阿塔峡,不远有一小岛,岛不大,顶部有一缓坡,上有寺庙残基。当地人称其为龙王庙,认为其建于明代,但考证不详。酉水过岛后冲入峡湾,形成“鲤鱼跃龙门”的景观。传说三百年前,有一次发洪水,两位捕鱼人在岛上困了十天却没死,洪水消退后两人顺利回家,后四处募捐善款,在岛上修建了一座龙王庙还愿。村里老人还说该岛露出水面的部分是龙的尾部,龙头常年埋在水下,水性极好的人能潜入水下,可从龙口直入龙宫。又传说鲁班从仙佛寺驾铁船去卯洞,曾在此处泊船歇脚,因此这里又叫铁船岛。龙王庙小岛因为像古代皇帝的玉玺安放水中,所以又叫玉玺岛。从岸边的山上看,这座岛像一只大靴子漂于水面,所以又被人叫作仙人靴。新中国成立前,龙王庙周围匪乱、兵祸、洪灾不断,前来求神免灾的人络绎不绝,庙里香火十分旺盛。
6.向家桥
在渔塘寨子旁,从落衣湾、孝竹坪等处下来的山溪注入酉水,河口有红石峡,峡上有一青石砌成的独拱桥,是下渔塘、上渔塘等寨子通往犀牛潭的必经之处,也是进出渔塘村大道的关口。据《来凤县志》(2025年版)载,渔塘村向家桥为石拱桥,长20.4米,宽4米,高9.2米,建于清道光十一年(2025年)。清末至民国初年,渔塘一向姓人家曾对其翻修,目前该桥仍保持着翻修后的形状,桥体结实如初。因村公路干道经过此桥,桥面已加宽,水泥浇面。原石拱桥桥面护墩已不见踪影。
向家桥渡口(滕树勇 摄)
向家桥旁的酉水西岸有一古渡,通往对面的黄家坝。以前渔塘人赶场,多去湖南的湾潭村、洗洛镇,向家桥渡口是过往的必经之处,因此渡口常年人来人往。此渡口至今仍在使用,只是有船无工,因公路已通达各寨,渡口的交通功能已淡化。人们若需过渡,只能自己摆渡。
该村犀牛潭寨子下的王家沟河上,曾有一座桥名为院子桥,据村民介绍,其建成时间不比向家桥晚。2025年一场洪水冲垮院子桥后,此桥便没有再修复。目前此桥仅留有两岸保坎和一些残石。
7.灵官庙
灵官庙位于花子沟旁的低沟河岸,为一单间小庙,内供灵官。因这里为附近九岭终结处,乡人多信其有灵,旧时长期烟火不绝。后此庙被毁。
8.孝竹坪
孝竹坪是渔塘村最高的寨子,位于黑山腰上。此处盛产的一种筱竹,这种竹子很适合作火纸原料,因此,寨子叫筱竹坪,年长日久,误记为孝竹坪,此处也常常被称作孝子坪。据传寨中虽罕有大户人家,孝风却长盛不衰。虽史迹已不可考,但整个渔塘村一带,孝顺老人的风气一直流传。
9.八合溪
五组的院落由王、向、李、蔡、梁、田、陈、刘八姓人家组成。寨旁山林中的一旺泉,四季不涸、不浑。泉水穿林而下形成小溪。寨中姓氏虽杂,民风却和谐,各姓人家守望相助,互不争利。渔塘村不通公路时,寨中人去漫水乡、来凤县挑肥料、交公粮、卖山货,需沿着大溪沟往上翻黑山或兴隆坳。大溪沟长不过几千米,行人上下往来却需过十四道河,踩十四道墩子岩,常常走得人头昏眼花、腰疼腿软。八合溪的八姓人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进沟翻山时,有食同享,有重同负,有难同当。道路经常被山水损毁,遇到这种情况,八姓人不用招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力保道路畅通。传贺龙在湘鄂西开展革命斗争时,曾在八合溪小歇。
相关文章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受制于古代交通和山川河流地貌影响较多,村庄聚落形成多沿古驿道和河流走向分布。酉水河系沅江水系,在来凤县境内流程长达89千米,在现代交通彻底改变物流走向前,历来是进出西南的重要水上通道。川湖大界碑《来凤县志》中清代至民国时期所修桥梁统计表续表来凤县传统村落就坐落在这些山川河谷之间、关隘之内和古道古桥之旁,河流和驿道经纬交织,构成村落连接的骨架。......
2025-09-30
另一口古井位于通往施南府的官道上,要塞峡口寨塘的后方,现在209国道的西侧,地处第三村民小组内,现村委会侧后方,人们称之为凉水井。这口古井的位置特殊,位居来凤通往施南府的古驿道旁,为过往官家客商提供清凉解渴的甘甜泉水。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要数佛潭大堰,是来凤县目前可见的历史最悠久、断面最大、效益最好的灌溉渠道之一。佛潭大堰自建成以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被沿渠土家人称为幸福堰。......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步早,但由于资金问题,早期只限于对村落的一些重要建筑和文物进行适当保护和简单维修。来凤县真正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大规模保护与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先后发布五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止到2019年底,来凤共有1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多以族、以姓聚居,通过生产劳动生活交往结成较紧密的社会关系,成村成寨,互帮互助。如女儿出嫁,嫁妆多与农耕文明习俗有关,而哭嫁歌的内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农耕文化与牛有着紧密的关系,来凤传统村落的人们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不杀耕牛,让其自然死亡。......
2025-09-30
恩施自治州境内的黑神庙很多,来凤县城及漫水乡均有遗址。据《来凤县志》记载,“黑神庙,在元阜里后坪。祀唐睢阳殉难将军霁云”。关于南霁云生前的忠勇和殉节的壮烈,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有详细记载,由此观之,黑神庙乃祭祀南霁云的民间宗教庙宇,是忠烈宫或忠烈庙的俗称。民间称黑神庙缘于两种传说:一为南霁云生来面黑;二为南霁云为炮轰而死,全身被炮火烧黑,故称其为黑神。仙佛寺村后坪的黑神庙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2025-09-30
除此没有发现其他古墓,但文献上记载了三座古墓,有待进一步发现。三是元末明初车骑将军、腊壁司安抚使田大旺送墓。村上目前存在且还在利用的水井有三口,水量最大的是龙洞,也叫龙骑宝水井,位于与岩朝门村交界的地方,一、二、三、四、五、六、七组村民生活用水均取自此井,还灌溉部分农田。护印寨,位于岩朝门村,掌管土司大印,世俗权力的象征,此寨处于衙院的右后方,从所处位置来看,执印非此寨莫属。......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在清代的两部志书中均有记载,但比较粗略。“里”相当于现在的“乡”,十二里共一百二十一甲,甲的地域介于现在的行政村和管理区之间,本书所述的传统村落在一百二十一甲中多有体现。......
2025-09-30
摆手堂又称神堂。2008年3月,舍米湖摆手堂入选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摆手堂正门和堂内供奉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塑像2008年6月,土家族摆手舞(来凤)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鄂、湘、渝、黔各省市关于摆手舞的发源,至今仍然争议不断。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对摆手舞的形成也存在较大争议。至民国末年,摆手舞竟已难觅踪迹。......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