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没有发现其他古墓,但文献上记载了三座古墓,有待进一步发现。三是元末明初车骑将军、腊壁司安抚使田大旺送墓。村上目前存在且还在利用的水井有三口,水量最大的是龙洞,也叫龙骑宝水井,位于与岩朝门村交界的地方,一、二、三、四、五、六、七组村民生活用水均取自此井,还灌溉部分农田。护印寨,位于岩朝门村,掌管土司大印,世俗权力的象征,此寨处于衙院的右后方,从所处位置来看,执印非此寨莫属。......
2025-09-30
中寨南院占地面积为500多平方米,有大木房,曾长期用作私塾。寨子周围是巨石砌成的高墙。院外拥围着大片树林,使整个院落幽深、神秘。院门两边为八字山墙,上有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左边是“腾蛟”,右边是“起凤”。门下有宽大整齐的石阶,进院需拾级而上,进门时会顿生雄伟之感。门顶的石梁已经损毁。进院是层层叠叠的石院坝,现在还保存着清末民国时的木屋。
中寨寨堡大门(龚志祥 摄)
中寨学堂的房屋从规模、制式看,不亚于民国时期百福司镇有名的公学学堂桂林书院。由此可见兴安村在兴学方面的意愿和成就。这也可能是兴安长盛的根本原因之一。现学堂原址上有一栋年代不长的一明两暗的排屋,学堂原址后面有一栋吊脚楼存在。学堂原址右边紧邻官道,西通重庆酉阳的老寨,北通百福司镇,南接湖南桂塘坝,地处交通枢纽。
兴安村跳摆手舞的历史悠久。据来凤县民俗专家唐洪祥介绍,2025年,国家民委派员到武陵山区调研民族情况,其成员之一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听说百福司镇有一种叫舍巴的舞,2025年6月13日,潘光旦教授一行从湘西龙山到达来凤县城调查了解土家人和摆手舞。来凤县有关部门从事民族文化调查时,在舍米湖村发现彭祖裘、彭荣梓等摆手舞传人,这一契机使这一土家族的标志性艺术成就得以重现天日,复兴昌盛。当时兴安村也有几位健在的摆手舞师傅,其中还有女性,他们所跳的摆手舞与舍米湖的摆手舞动作完全一致,且在衣着、歌曲上更加奔放自然,可惜阴差阳错,兴安村的土家族摆手舞错过了最好的复兴机遇。但中寨庙堡摆手堂的功能是确定无疑的。
与舍米湖的摆手舞动作一样,兴安村的摆手舞动作均来源于生产生活和战争、祭祀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安村仍有不少村民会跳摆手舞,还有不少妇女也跳得好,极能展示摆手舞的神韵。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兴安村摆手舞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直到近年来土家族摆手舞复兴,兴安村被纳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兴安村土家族摆手舞再次受到重视。现村中设有摆手舞队,队员达100余人,可随时做展示表演。只是当地的老舞师多已长眠于山林,无法把先祖的技艺传承给后人了。(https://www.chuimin.cn)
中寨除作为神堂使用外,还建有防御工事,虽然只剩下墙基,但从巨大整齐的石块和宽厚的墙基上,仍然可以看出当年防御工事的宏伟、坚固。寨中掘有水井,水量充沛。旧时,兴安各寨的盐米、武器多有藏于中寨,一旦遇有强敌,则可踞寨坚守。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数百年间,兴安所处之地各方势力纠结,既有官军驻扎于衙署,又有民团进出于寨堡,还有匪徒盘踞于山林,流寇及盗贼也时有过往。兴安立寨的首要事务当为防备。枫香坪、古学堂、中寨和茶岔溪的龙洞、响水洞一起,构成犄角形防御体系。
彭氏在中寨南建有大屋。老石板道连接着中寨与大屋。大屋寨口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金丝楠木,树干高壮,枝繁叶茂,形如华盖,目前已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近旁另有山林竹木苍翠。金丝楠木下有一口古井,长年不涸。与枫香坪、中寨及桂塘镇二梯岩彭家大院一样,大屋周围也建有石墙,虽已残存坍塌,但仍可看出当年的气势,村民说寨子前有四合水天井,后有大木屋,气势恢宏。主寨门在寨南,留有残墙,也是八字门朝门,朝门坐西朝东,门两旁有石壁和题刻。墙内是石板镶成的院坝,中间有一栋五柱四骑、正开三间的大木屋。大木屋后另有多栋房屋,现已不可见,只能从残存的墙基上推断。大屋的朝门、石梯保存完好。
大屋遗址及金丝楠木(滕树勇 摄)
大屋位置较高,可俯看全村各处,退则可迅速翻过王家界进入重庆境内。大屋前及左右是大片缓坡,也是兴安村主要的耕地。现经过土地整理,已建成标准化梯田,种植十分便利。
相关文章
除此没有发现其他古墓,但文献上记载了三座古墓,有待进一步发现。三是元末明初车骑将军、腊壁司安抚使田大旺送墓。村上目前存在且还在利用的水井有三口,水量最大的是龙洞,也叫龙骑宝水井,位于与岩朝门村交界的地方,一、二、三、四、五、六、七组村民生活用水均取自此井,还灌溉部分农田。护印寨,位于岩朝门村,掌管土司大印,世俗权力的象征,此寨处于衙院的右后方,从所处位置来看,执印非此寨莫属。......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受制于古代交通和山川河流地貌影响较多,村庄聚落形成多沿古驿道和河流走向分布。酉水河系沅江水系,在来凤县境内流程长达89千米,在现代交通彻底改变物流走向前,历来是进出西南的重要水上通道。川湖大界碑《来凤县志》中清代至民国时期所修桥梁统计表续表来凤县传统村落就坐落在这些山川河谷之间、关隘之内和古道古桥之旁,河流和驿道经纬交织,构成村落连接的骨架。......
2025-09-30
摆手堂又称神堂。2008年3月,舍米湖摆手堂入选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摆手堂正门和堂内供奉的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塑像2008年6月,土家族摆手舞(来凤)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鄂、湘、渝、黔各省市关于摆手舞的发源,至今仍然争议不断。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清江流域和酉水流域对摆手舞的形成也存在较大争议。至民国末年,摆手舞竟已难觅踪迹。......
2025-09-30
全县共有17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2001年6月7日至9 日,来凤县举办“中国来凤土家族摆手节”,21支代表队参赛。2008年,土家族摆手舞(来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8年,彭承金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2025-09-30
另一口古井位于通往施南府的官道上,要塞峡口寨塘的后方,现在209国道的西侧,地处第三村民小组内,现村委会侧后方,人们称之为凉水井。这口古井的位置特殊,位居来凤通往施南府的古驿道旁,为过往官家客商提供清凉解渴的甘甜泉水。目前保存较完整的要数佛潭大堰,是来凤县目前可见的历史最悠久、断面最大、效益最好的灌溉渠道之一。佛潭大堰自建成以来,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保障,被沿渠土家人称为幸福堰。......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起步早,但由于资金问题,早期只限于对村落的一些重要建筑和文物进行适当保护和简单维修。来凤县真正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大规模保护与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先后发布五批次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截止到2019年底,来凤共有1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25-09-30
来凤县传统村落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特征,多以族、以姓聚居,通过生产劳动生活交往结成较紧密的社会关系,成村成寨,互帮互助。如女儿出嫁,嫁妆多与农耕文明习俗有关,而哭嫁歌的内容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农耕文化与牛有着紧密的关系,来凤传统村落的人们对牛有着特殊的感情,不杀耕牛,让其自然死亡。......
2025-09-30
恩施自治州境内的黑神庙很多,来凤县城及漫水乡均有遗址。据《来凤县志》记载,“黑神庙,在元阜里后坪。祀唐睢阳殉难将军霁云”。关于南霁云生前的忠勇和殉节的壮烈,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有详细记载,由此观之,黑神庙乃祭祀南霁云的民间宗教庙宇,是忠烈宫或忠烈庙的俗称。民间称黑神庙缘于两种传说:一为南霁云生来面黑;二为南霁云为炮轰而死,全身被炮火烧黑,故称其为黑神。仙佛寺村后坪的黑神庙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