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木板壁屋、三柱四骑,古建筑面积5940平方米

木板壁屋、三柱四骑,古建筑面积5940平方米

【摘要】:徐家寨建筑群是本村最大的物质文化遗存,倚山而建,全为木板壁屋,大多为三柱四骑,整个民居群有30多栋。整个寨子占地30余亩,古建筑面积达5940平方米。目前,徐朝杰、向柏林的房子属于寨中最古老的房子,建于清朝时期,大致居于寨子中央,据说是第三次大火时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栋房屋,其幸存得益于当时的一场大雨及时浇灭大火。但此次调查中没有发现。此匾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错落有致的古老民居(唐俊 摄)

五道水村以二组徐家寨闻名于世,2025年8月26日,徐家寨成功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5年五道水村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徐家寨建筑群是本村最大的物质文化遗存,倚山而建,全为木板壁屋,大多为三柱四骑,整个民居群有30多栋。整个寨子占地30余亩,古建筑面积达5940平方米。徐家寨半山腰部为青石垒成的层层梯田,上部为山林。据来凤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记载,寨子形成于明代,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地处山谷坡面,坐北朝南,背靠天上坪,南临小溪沟,与龙家岩山脉相望,东西两面有山脉环绕。后山上的五道水其中两道水穿寨而过,另外三道水环寨而过,最后经瓦厂坝汇聚入五道河。寨子东西两面山坡各有一条原始森林带伸向寨子的正前方,在接近山谷的底部处交汇,半圆状环抱寨子。

五道水村干净整洁,寨内的小道纵横交错,高低起伏,多为石板铺就,少部分为土路,连接各家各户。据村中老人回忆和有关史料记载,徐家寨曾历经三次火灾,最近一次火灾是200年以前的事情。徐家寨原来的建筑不是现有的格局,据说原来有两个寨门,北门为上寨门,东门为下寨门,均是大朝门,一般是北门进、东门出。进寨后,但见屋连屋、路连路,每家房前屋后都有过道,通过过道户户相通,下雨天进入寨子,甚至可以不用打湿鞋和衣服通达每家每户。寨子现有房屋是在总结前三次火灾经验的基础上重建的,房屋不再相连成片,而是独自成栋,后经多次翻修和改建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形成错落有致的排屋和吊脚楼,房屋之间用青石板小路连接,五道溪水绕寨而过,取水便利,增强了防火功能,既美观又实用。

现整个寨子大致由九排房屋构成,每排多则五栋,少则两栋,暗含“九五至尊”之意。整个村落建筑仅存一栋吊脚楼,此吊脚楼为单侧设置吊脚楼,与正屋成直角,其他多是一明两暗的排屋,也叫正屋,配以少量附属建筑。正屋多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榫卯穿斗结构,正屋明间为堂屋,堂屋正面设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暗间为火塘或卧室,堂屋属于公共空间,祭祀、婚丧嫁娶等一些重要的活动均在堂屋进行。目前,徐朝杰、向柏林的房子属于寨中最古老的房子,建于清朝时期,大致居于寨子中央,据说是第三次大火时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栋房屋,其幸存得益于当时的一场大雨及时浇灭大火。

此房堂屋中有一木制神龛,下有底座,上置龛,敞开式,竖长形,楠木造,底座宽1.4米,神龛宽1.5米,长2.52米,深41厘米,龛内上部有一镂空雕刻“万福来朝”四字。有资料介绍神龛内还有一副对联:“茂公朝廷功名显,子孙后代雅人多”。但此次调查中没有发现。

茂公就是徐懋功,正史记载徐懋功无后,被武则天满门抄斩。不管真实与否,以忠义之士徐懋功为榜样,这样的格局奠定了徐家寨的优良家风,并代代延续,也促进了邻里相亲团结向上。

村中还有一说,明朝大将徐达的后人来此避难,定居于此至今。史载明建文帝元年(2025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三年后(2025年)攻破应天,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大肆杀戮曾为建文帝出谋划策和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将。作为建文帝手下的文武部将,徐氏一脉难免,徐家寨徐氏先祖是否是为了避明初祸患而来此地,一时难以说清,但从徐家字辈排行“上正通胜秀,启可朝功勋,国泰天开邦,忠孝自然成”来看,或者是一个佐证。遗憾的是徐氏族谱毁于大火,无法证实,徐家寨的历史显得更加深不可测和神秘。(https://www.chuimin.cn)

徐家祠堂,位于寨子中心,不知何故拆毁,现为空地,用来堆放柴火。村中原来有一学堂,系2025年后所建,位于徐家寨旁边,后拆毁。在2025年前,二组大户李介然家有私塾,可接收村中及附近村子富裕人家的孩子学习知识。二组与四组之间曾有一座村庙,与徐家墓地相邻,2025年后拆毁。

徐家寨几乎家家有石碓、石磨,现多数人家还有保存,但没有太多使用,只有手磨,部分人家还在使用它来做豆腐。青龙山背面,往谭家院子方向,曾有一座油榨坊,2025年后拆毁。

古寨楠木神龛(唐俊 摄)

循公路往沙坝村方向,一个叫枫木林的地方,曾有古树数十棵,后被砍伐,此地距离村委会约1500米,五道水村村委会在此建立了一座现代榨油坊,通过液压的方式可以加工茶油、菜油等,配套建有五道水农产品展示厅。

五组谭家院子里有一栋百年老木屋,一明两暗三开间,五柱三骑,屋主为谭子敬。堂屋神龛上方有一块匾,匾宽91厘米,长277厘米。匾上有“为国之桢”四个大字,其他小字字迹比较模糊,依稀可辨是“咸丰9年旨例授国子监□太学生一员谭家芳亭典……眷侍生姚……拜撰”等墨迹。据此可推断房屋距今至少170年,当时的姚某送给修建新屋的谭姓房主,他们两家是姻亲关系,送匾的姚某应该是谭家的孙婿或侄孙婿。据说此匾还配有一副对联,用楠木做成,2025年村中大办食堂,对联和神龛被拆下烧火做饭。此匾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儒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古老民居(唐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