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自然主义教育的形式,是隐性的生态教育,体现为自然秩序遵守、自然本性遵从的教育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生活情景化教育,是隐性的德育教育,体现在研学旅行中就是学生在自然中认知自我、在社会中塑造自我、于人格化中实现自我的教育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释放天性的体验式教育,是显性的实践教育,体现在研学旅行的跨学科性、主动实践性、动态开放性的教育观。......
2025-09-30
除了国家推行的研学旅行,我国中小学生还参与了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游学、社会大课堂等其他校外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在主办方、旅行主体、出游目的、组织方式等方面都与研学旅行区别较大。可以说,前者是狭义的研学旅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教育活动,旅行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后者属于广义的教育旅游,其中夏令营、冬令营、游学更多是市场化推动。以下分述之:
(一)研学旅行与春游、秋游的区别
我国中小学开展春游、秋游由来已久,它源自我国“踏青”“踏霜”“郊游”的民间传统习俗。在春光明媚的春季或秋高气爽的秋季,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丰收的喜悦,往往给学生留下一段郊游野外、增进友谊、开阔视野的美好时光,从前学校很少有其他校外活动,春游、秋游是非常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春游、秋游的出游空间以城市周边近郊为主,出游时间大多只安排一天,出行交通方式为步行或乘坐旅游客车,出游内容没有严格规定,性质上就是学生一日游。相比国家推行的研学旅行,春游、秋游虽然也由学校组织,也是整年级整班活动,但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规定,没有活动课程方案,不能全部承载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六个方面的教育要求。
(二)研学旅行与游学的区别
游学是古今中外一种传统的学习教育形式。在中国可溯源到孔子周游列国以广求知识、丰富阅历、考察政风民情;在西方可追溯到17世纪欧洲兴起的“大游学”运动,培根《论旅行》开篇第一句就是“旅行是年轻人教育的一部分”,然后通篇谈论旅行与学习的关系,可见当时人们对研学旅行的认识。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20世纪随着世界和平潮流和全球化发展进程而产生,并逐步成熟的一种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游学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将游学写入了当地的教育法,对游学的课程、方式、时间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在我国相关文件没有确定“研学旅行”这个名称前,游学就是研学,除了一些私立学校或条件好的个别学校组织的学生交流活动外,游学一般是校外机构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的、有教育个性化需求的、由家庭承担费用的非官方行为。国家推行的研学旅行在组织形式、活动体验等方面比游学要求更高、更严格,研学旅行的目的性也更强、更明确。
(三)研学旅行与夏令营、冬令营的区别(https://www.chuimin.cn)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外营地教育在我国的兴起,一些学校或旅行社、校外教育机构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营地活动有军事、拓展、英语、艺术、科技等不同主题。营地活动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等方面与研学旅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较研学旅行的目的性、教育性仍有差别。
本质上,营地活动是市场化的校外教育形式,没有强制性和义务性,不在上学期间,不是所有学生都参与,费用也相对较高,具体营地服务和课程质量受社会市场化的推动。
(四)研学旅行与北京社会大课堂的区别
2025年北京市为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和育人机制,利用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向全市启动社会大课堂工作,创新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校外教育形式。社会大课堂活动一共统筹了北京市1300多家博物馆、工厂、社区、农村、院校资源单位成为学生素质实践教育的场所,使得社会大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社会大课堂的特点是课程开发特色化,有学校校本课程、网络课程、社区课程和资源单位课程;组织形式立体化,校级组织,家委会组织,社团组织,资源单位组织,旅行社第三方参与;时间安排多样化,周内开展、周末开展、假期开展均可;经费保障政府化,社会大课堂有专项经费。但社会大课堂不是必修课程。
相比而言,国家推行的研学旅行指导思想更突出,意义更明确,目的更具体,内容更丰富,要求更细致,可以视为北京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升级版。
相关文章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自然主义教育的形式,是隐性的生态教育,体现为自然秩序遵守、自然本性遵从的教育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生活情景化教育,是隐性的德育教育,体现在研学旅行中就是学生在自然中认知自我、在社会中塑造自我、于人格化中实现自我的教育观。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释放天性的体验式教育,是显性的实践教育,体现在研学旅行的跨学科性、主动实践性、动态开放性的教育观。......
2025-09-30
研学旅行以脑科学为理论基础的主要表现为:研学旅行的分学规划充分遵循了人脑的发育规律;课程目标的设计则注重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研学旅行这种分学段的规划设计正是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教育科学的原理,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
2025-09-30
1896年,长崎县立长崎商业学校到中国上海进行修学旅行,这是日本首次的国外修学旅行。一方面,日本中央政府明文规定各级教育必须开展国内外修学旅行,并且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修学旅行相关政策。其主要职能是协调与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通过各类调查为学校、业内提供交通、安全、费用、基地和理论研究等修学旅行信息,并处理相关的申诉和请求,监督保障活动质量。......
2025-09-30
2016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元年,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被称为研学旅行的推广年,各地研学旅行政策密集出台,研学旅行成为新的行业热点。2018年是研学旅行脚踏实地的实践年,从全国各省的广泛响应,逐步向市县推行,诞生了多家研学旅行公司、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公司。研学旅行在全国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
2025-09-30
如2003年上海成立了中国首个“修学旅行中心”,该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修学旅行手册》一书,倡议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联合打造华东研学旅行文化游黄金线路。同时明确了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活动形式,是“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至此,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以完整的课程化方式嵌入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2025-09-30
中国的研学旅行产品存在着产品单一、质量差,过于追求功利性等问题。当前,中国的大、中、小学生人数有2亿~3亿,社会各界都逐渐认识到了发展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庞大的市场和良好的时机给中国的研学旅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然而,目前这类高素质人才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十分缺乏,需要加强对研学旅行专门人才的培养。......
2025-09-30
古代游学的主体主要有士人阶层、僧侣阶层和贵族子弟等,最早的标志性人物当数春秋时期的孔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四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此举开启了中国古代游学之风。图1-1孔子周游列国,堪称中国古代“游学”的鼻祖隋唐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为游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他将士大夫之游分为游观、游士与游历。......
2025-09-30
(一)欧洲研学旅行历史悠久作为现代旅游业诞生地的英国,一直以来就有崇尚研学旅行的风气。英国所谓的“大陆游学”,实际上就是研学旅行。在法国研学旅行并未形成系统的教育理念或者教学方式。美国的研学旅行起源于1980年美国的“探究式学习”。研学旅行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研学就是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研学旅行,就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