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j,以御今之有k。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不见物体的象,叫作“惚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的叫“夷”。视觉、听觉与触觉,不可探寻它的究竟,因此笼统称之为“混而为一”。这三者是无法追究“道”的真谛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融为一体,即道。致诘,究诘,追究。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古”。......
2025-09-30
民之饥,以其上a食税b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c,是以难治。民之轻死d,以其上求生之厚e,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f者,是贤于贵生g。
◤注释
a上:统治者。b食税:征税。食,征收。c有为:无为的反面,任意妄为。指统治者政令繁多,赋税繁重,用严刑厉法统治人民。d轻死:看轻死亡,不怕死。e求生之厚:指统治者只顾保养自己,奉养奢华。f无以生为:以无为生。以无为之道而生存。g贵生:以生为贵。
◤译文
民众之所以陷身于饥荒之中,是因为统治者所征收的赋税太重了,因此发生饥荒。民众之所以难于治理,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好大喜功,因此难以治理。民众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只顾自己生活奢靡,百姓才铤而走险冒死反抗。
只有那些不注重奢华生活淡泊清静的人,才比那些贪图物质享受奉养奢华的人高明。
何以为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是因为统治者在税收上多加征敛,只为满足自我的贪欲,所以民众饥荒。春秋后期连年战争,使社会贫穷,人民陷入饥荒的境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为了争夺土地,扩大疆域称王称霸,造成民穷财尽,所以难以治理。由此可见,老子提出“无为之治”是针对社会现实的良药。国家难以治理的原因,正是统治者过于有为,或是不断征伐,或是建筑宫室,所以劳民伤财,才使国家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当政令繁出,统治无道,民不聊生,那么人们宁愿冒死反抗。“求生之厚”,是指统治者私心泛滥,贪求物质享受而不知足。最终只能事与愿违,因为百姓不堪忍受了,自然会站起来,冒死也要把统治者推翻。
上面的现象是谁造成的呢?当然是为政者欲求太多,要求过分,使人民陷于饥荒的境地,生活困苦难以为生。老子指责统治者的策略失误,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民以食为天,赋税过重使民众陷入饥荒。政令繁多使人民无所依从,社会秩序难以维系。压榨人民而骄奢淫逸,这就将人民逼上了冒死反抗的绝路。(https://www.chuimin.cn)
所以,社会税收除了合情合理之外,还要真正用于公共建设和谋求社会福利,而不是落入一小部分人的腰包。由民之饥、民之难治到民之轻死,并不仅仅是税赋繁多的问题,而且包括税收的不合理使用问题。
先秦诸子百家,老子可以说是最关心百姓生活,最有济世情怀的人。儒家也关注民生,但要先由统治者推行仁政才能解决。韩非子写《解老》、《喻老》,但人民在他眼里不过是工具而已。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要只求物质上的享受,而不顾人民。这是对统治者的强烈警告,指出“虐政”,即对百姓的剥削和压榨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民众不堪忍受,就会冒死反抗。
“无为其生,而后生”,只有先把自己放在一边,才能获得生存。以“无为”之道处理国事,不贪图欲望的满足,才是比“贵生”更高明的做法。
道教是讲究“贵生”的,因为它追求肉体的长生和快乐,这也是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老子所讲的“贵生”并不是说要一味放纵自我,追求感官的欲望和物质的安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样不但不是养生,而是速死,不仅会耳目不灵,还会导致神志混乱,对生命有所妨碍。统治者若不能正确理解“贵生”,就会危害百姓,造成“民之饥,民之难治,民之轻死”。如果认为放纵自我,追逐名利情欲物质享受就是“贵生”,那还不如“无以生为”。
“无以生为”之所以“贤于贵生”,是因为它符合自然之道,是因为“反者道之动也”。就是有德之人,不贪心多欲,而以道德为本,以无为之法处事,才是长生久视之道。
“贵生”,既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由人构成。如果人人追求自利,不顾别人,那么奔走天下的都是利益之徒了。财货可以用来养生,但并不等同于“生”,如果为了追逐财货而伤害生命,就是本末倒置了。在老庄哲学中,贵生即是治身,治身即是理国。自然之道是生养万物的源头,是一种和谐的宇宙秩序,人应效法自然,尊道而行,才是养生之根本。
对于人来说,自然就是顺应生命本身,舍弃烦琐的修饰。生命需要物质,但过于看重物质就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无以生为”要“贤于贵生”的道理。如果人人都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就不会有如此多的贪腐行为存在了。
本章讲治国之道,主旨是反对虐政。统治者横征暴敛,贪得无厌,就会造成民众之饥荒,生活困苦无以为生,这是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反对残酷盘剥和刑杀镇压的虐政,提出了淡泊名利、清静无为的治国策略。
相关文章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j,以御今之有k。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不见物体的象,叫作“惚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视之不见的叫“夷”。视觉、听觉与触觉,不可探寻它的究竟,因此笼统称之为“混而为一”。这三者是无法追究“道”的真谛的,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三者融为一体,即道。致诘,究诘,追究。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称之为“古”。......
2025-09-30
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5-09-30
天下有道,却a走马b以粪。天下无道,戎马c生于郊d。天下无道,秩序混乱,连母马也要被用来作战。这里的“有道”指天下治理正常,政治清明,社会发展符合自然之道。人类最大的祸患和罪恶就是不满足,想占有天下,占有权力;想占有女人,想满足欲望;想占有金钱。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统治者重视道德,从而教化天下,使社会风气淳朴。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有悖于道德,蝇营狗苟,一任私欲泛滥。......
2025-09-30
鳌山又称彩山,是用各种灯搭起的灯会广场。如今,由政府举办的元宵灯会气势更为恢宏,色彩靓丽,更受到老百姓喜爱。掼着花灯逛灯会正月十五元宵节,旧底叫上元节复[1]叫“灯节”。官府按例着大剎寺庙挂灯球,莲花灯、百花灯等等。注释[1]复:又[2]着:在[3]野:很久[4]俪:只[5]固:更[6]树目:树木[7]塍园:田园[8]芘:个[9]重重:浓浓[10]今旦:今天五彩斑斓、样式各异的花灯小孩提着花灯在灯会中游玩......
2025-09-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a;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不会对某物有所偏爱。“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标榜“仁义”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代法百姓遭殃,这其实是最大的不仁。老子为了说明“道”之公平,指出天地万物生灭变化,并不是有谁主宰,有意为之。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皆是阴阳二气激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于此。......
2025-09-30
就在楚庄王引颈欲鸣、振翅欲飞之时,楚国发生了少有的自然灾害,全国出现大饥荒。楚庄王为了防止中原诸侯乘机南下,关闭了楚国北境申、息两地的门户。看来示弱是楚国世代擅长的传统法宝,这次又派上了用场。对此,时人大骂羊斟,认为他以其私憾,败国殄民,是个丧尽天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2025-09-30
传说老子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立说,共5000余字,即后世所称《道德经》。我们这里用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书出版近20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是现在最好的通行版本之一。《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思想主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道”。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道德经》与《易传》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经》还有一重要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基础,是得道的体现。......
2025-09-29
夫佳兵a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b,故有道者不处c。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e矣。刀兵凶险,是不吉祥的,不合天生万物的仁德。他的反战思想,从人道主义出发,正如三十章所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句话再一次强调武力是不祥之器,为君子所不用。本章承接前面一章,继续论述用兵之道,用兵要怀有仁慈之心,不要过度杀伐。......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