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5-09-3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a,事有君b。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c。是以圣人被褐d怀玉e。
◤注释
a言有宗:言论有宗旨。宗,根据,根本。b事有君:做事有主张。君,根本、依据。c则我者贵:效法我的难能可贵。则,法则,做动词用,取法、效法的意思。贵,难能可贵。d被褐:身穿粗布衣服。被,通“披”。褐(hè),粗布衣服。e怀玉:怀揣美玉,指精神可贵。
◤译文
我的话很容易知晓,也很容易实行。而天下却没有人能听懂,也没有人去实行。说话要有宗旨,做事要有根据。正由于人们无知,因此他们不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效法于我的人更是难以遇到。因此,圣人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的却是美玉。
知易行难
本章论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大道虽然简单,了解它也很容易,却没有坚持执行。尽管不被世人理解,有道的人仍然要被褐怀玉,顺应自然,守护三宝。这是老子在乱世之中流露出的无奈之叹息,寂寞、孤独乃至悲凉,其思悱恻其情堪哀。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认为自己所讲的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可天下没有人能懂,也没有人坚持去做。
“言有宗,事有君。”说话要有重点,做事要有根据。有人做了很多事,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连他自己都莫名其妙。因为他自己没有重点,只任由思绪乱跑,终究是流于肤浅。(https://www.chuimin.cn)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因为世人太无知了,没有智慧,所以听不懂我的话,不理解我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真正的智慧是“无知”,智慧到了极点,知道“无知”,才是真智慧。真正的智慧朴实无华,最伟大的成就平淡无奇。
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包括虚静、柔和、慈俭、不争等思想,都是从“自然之道”所引发,容易理解,也容易实行。但是,人们由于被物质欲望所诱惑,淳朴的天性渐渐湮灭,对这些最根本、最浅显的道理反而不愿意理解,更别说去实行了,所以老子发出这样的牢骚。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追逐名利、金钱,乃至权势,施展出浑身解数,各种方法手段层出不穷。因为拥有了这些,就意味着物质上的不尽享受,就意味着处处有人奉迎。于是,尘世就这样循环往复,生命就这样沉沦堕落。
被褐怀玉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真正懂我的很少,能够取法于我的更是难以遇到。“是以圣人被褐怀玉。”所以得道的圣人,穿的衣服破烂,内里却是无价之宝。“被褐怀玉”这个成语影响广泛,常被引用。
魏伯阳在《参同契》有“被褐怀玉,外示狂夫”这样的话。大意是说有道的人往往装疯卖傻,蓬头垢面,借以表现自己。比如,小说中的济公喝酒吃狗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等。这些无所羁绊脱去偏执的言行举止,虽然不是道教文化体系的主流,但却能使那些为陈规俗套所累的人们,予以精神上的解脱,故而传播广泛,可以作为研究民俗风情的另一面。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表、道骨、佛心”。道家的这种“隐逸思想”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一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都跑去当了隐士。庄子说这些人“天子不能臣,诸侯不能友”,请他出来做大臣他不肯,想与他交朋友也做不到。这究竟是中国文化的损失,还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呢?
相关文章
不出户a,知天下。其出d弥e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f,不为而成g。◤译文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出家门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大道,不必经历即知内里,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出”,指知识越多,越是愚钝。本章讲述修身之道,重点指出了认知事物的方式,即自省感悟,只要内心质朴,细加体会,就可以明了于道,进而观照外物。......
2025-09-30
天下有道,却a走马b以粪。天下无道,戎马c生于郊d。天下无道,秩序混乱,连母马也要被用来作战。这里的“有道”指天下治理正常,政治清明,社会发展符合自然之道。人类最大的祸患和罪恶就是不满足,想占有天下,占有权力;想占有女人,想满足欲望;想占有金钱。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统治者重视道德,从而教化天下,使社会风气淳朴。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有悖于道德,蝇营狗苟,一任私欲泛滥。......
2025-09-30
为无为a,事无事b,味无味c。◤注释a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一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作为,其实却是大有作为。清静无为,以保持对事物细微潜流的敏锐观察。“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因为重视每件事情,所以终究不会有困难。因此,圣人才成其为圣人。本章阐述了由小到大、积少成多的道理,其实是讲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之道。......
2025-09-3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a;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只是自然的存在,不会对某物有所偏爱。“天地不仁”,本是自然之道。标榜“仁义”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权代法百姓遭殃,这其实是最大的不仁。老子为了说明“道”之公平,指出天地万物生灭变化,并不是有谁主宰,有意为之。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霜雨雪,皆是阴阳二气激荡所致,万物生生不息,无不依赖于此。......
2025-09-30
传说老子西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的请求,著书立说,共5000余字,即后世所称《道德经》。我们这里用的是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本,该书出版近20年来已被学术界广泛引用,是现在最好的通行版本之一。《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其思想主旨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道”。学术界有一种观点,《道德经》与《易传》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经》还有一重要概念是“德”,德是道的基础,是得道的体现。......
2025-09-29
夫佳兵a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b,故有道者不处c。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e矣。刀兵凶险,是不吉祥的,不合天生万物的仁德。他的反战思想,从人道主义出发,正如三十章所指“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这句话再一次强调武力是不祥之器,为君子所不用。本章承接前面一章,继续论述用兵之道,用兵要怀有仁慈之心,不要过度杀伐。......
2025-09-30
◤注释a希言自然:不言教令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因果变灭本章以疾风骤雨来比喻暴政不能持久,论述治国之道重在遵循自然之道的政治理念。与《二章》“行不言之教”和十七章“贵言”相应。用之于治理国家,就是要少发号施令,做到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确保百姓安居乐业,才合乎自然之道。违背道的规律办事,那么自然就失去了道的力量。这一章,老子告诫统治者要遵循“道”的法则,行“不言之教”。......
2025-09-30
◤译文“道”的运动是相反相成的,在循环往复之间,“道”的作用是柔弱灵动的,因势顺导。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日常工作,不要怕有反对意见,反对意见正是“道之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背持”的发生表现为力度的变弱,完全符合“弱者道之用”的特点。要想不走下坡路,就要在“弱者道之用”上想办法。所以,有无相生,相反相成,对立转化,复归本源,这是道的循环运动方式。......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