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女人,置锦绣的江山于不顾,与其生死相随。1661年,顺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仅年24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顺治对董鄂妃的迷恋。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
2024-01-08
出生入死a。生之徒b十有三c,死之徒d亦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e,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f。
盖g闻善摄生h者,陆行i不遇兕j虎,入军k不被甲兵l。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m。
◤注释
a出生入死:来到世间为生,离开尘世为死。人始于生而终于死。b生之徒:属于长寿的那一类。c十有三:十分之三。d死之徒:属于短命夭折的那一类。e人之生动之死地:人本来可以得生,但却走向了死路。f生生之厚:过分享受物质,酒食厌饱,奢侈淫逸,奉养过厚。g盖:句首语气词。h摄生:养生。i陆行:在陆地上行走。j兕(sì):犀牛。k入军:到军队中。l被甲兵:被,动词,遭受;甲兵,武器、兵器。被甲兵:指受到杀伤。m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地域。
◤译文
人到世上是生,入于坟墓是死。长寿这一类的,占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这一类的,占十分之三。人本可活得长久,因为言行举止失当而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后一种情况是为什么呢?因为养生过分奢侈淫靡过度,从而糟蹋了生命。
据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中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对于他,犀牛用不上角,老虎用不上爪,兵器用不上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没有进入死亡之地。
生死之间
“出生入死”,来到世间就叫作生,离开世间就叫作死。这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死的一种看法,一种观念。认为生死不是问题,不过“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世上,如同逆旅主人,不过寄居一隅而已,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正是此意。生是寄住在世间,死掉就是回去了。用之于兵法,驰骋于敌阵,也称作“出生入死”。
《周易•系传》:“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观察宇宙万物自然变化,了解昼夜替换的道理,就知道了生死之道。生如花之盛开,死如夜里休息。没有什么可怕。所以孔子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
在老子看来,生死更是简单,不过在一进一出之间。掌握生命的去留。“生之徒十有三”,人生在世,能够得到正常寿命的占十分之三。“死之徒亦十有三”,属于短命夭折的那一类,也占十分之三。自动走向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原因在于贪图权势、欲望以及生活享受。追求外物的过程,其实是耗费生命、瓦解身心的过程。得不到道的护佑,身心受损,当然不可以长寿。(www.chuimin.cn)
贪欲太多,违背了自然之道。因此,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便应做到少私寡欲,过一种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生活。这是生命力的展现,可以自己把握。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生在世上,活动要有规律。这是一个转变,可以向死的一面,也可以向生的一面。可是,人的活动常因一些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走到了死亡的路上。
把握自我
这是老子对于“生死”的解说。生命总有可以把握的一面,如果任情放纵,就是自找烦恼。
“夫何故”,理由是什么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赋予人生命。生死各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则在变动。但是动的方向,或向生,或向死,要看自己怎么取舍。
“盖闻善摄生者”,什么叫“摄生”?“摄生”就是养生。也就是把握生命,自己做主。善于“摄生”,修养身心性命,就能进入“道德”的护佑,进入一种神通的境界。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是说懂得养生修道有成的人,行走于山林不怕猛兽。“兕”头上有角,就是犀牛,一种猛兽。有道的人遇到兕虎这类猛兽,不会发生危险。猛兽伤害不到他们。即便进入战场,也没有刀兵之险。因为修道有成的人,能够趋避善恶,这是一种内在本能,是一种无形力量,可以说是人的气场和威严。只有善于养生的人,才有这种长生不死的力量。
平时注重德行积累修道有成的人,不会轻易遭遇死亡的危险。尘世间也很少有力量可以伤害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修养,到达这样的境界,是因为圣人“无死地”,根本就没有生死险境。
尽管有点玄虚,但不管怎样,老子认为人对于生死能够有所把握,修养到家的人,可以把死的过程消除,把“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去掉,所以生命存在的机会,就把握在手里了。这可以说是“中国的存在主义”,生命可以永存。真正的存在是“长生不死”,这是老子的理论。而“道”则以德行来衡量人的宿命,谁也不能逃脱它的法则与尺度。
有关道德经的文章
为了一个女人,置锦绣的江山于不顾,与其生死相随。1661年,顺治崩于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仅年24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顺治对董鄂妃的迷恋。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董鄂妃病逝,顺治皇帝痛不欲生,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寻死觅活,使得孝庄太后不得不让左右的人看守他,以防他自杀。......
2024-01-08
萧惠问死生之道。王阳明认为,充实生,可以超越死。王阳明这种积极充实人生的态度,可以说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的看法一脉相承,与孟子的“尽心则知天”的观点相映生辉,但更富有深意。......
2023-11-21
庄子有一次谈到他悼妻的情形一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吊丧,看见庄子正蹲坐在地上,边敲着瓦盆边唱歌。他走到庄子身边,拍了拍庄子的肩膀说:“老兄,既然你悟透了生与死的至理,那何必在这么冷的天坐在妻子坟头唱歌呢?这一来冻坏了自己,二来又吵得妻子不安宁,我们一起回家去吧!”......
2023-10-29
[41]随之,高考的公平性也格外受关注。而且,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比起我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的高考不啻为一次“全民总动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为此“绷紧了弦”。唯有考试能在制度上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规则,可以杜绝“人事因缘”和“属托之冀”[47]。此外,在考试文体、防弊技术、考试规制等方面的改革,也无不围绕“公平”二字做文章。这已为中国考试历史一再证明。......
2023-11-26
六、生与死无法分开来认识生与死是一对对立的范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但两者又是有联系的,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心理学家认为,通常大多数人在儿童时代开始萌生了死亡意识,与此相应,亦有了生存意识。与此相反,死则意味着“无”,意味着“不存在”。因此,当我们说“思考”死亡、“直面”死亡时,只是说将死当作人生的界限来反观它对人生的意义,而且归根到底对死的意义的认识乃是以生为前提的。......
2024-01-31
朝廷中枢也是如此,那些负责签发法令、法规的官员也不得不成为法律语言的专家。关于法律、行政管理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正如秦国文献《韩非子》所讨论的那样,最详细的论述来自于“刑名”学派的遗产。这种对文本的解读模式明确地确认了法律判决和正确的语言所具有的力量。他们是法律的哲学观的一种现实表达,是一种施加于社会秩序的正确语言形式。由于他认为不应该把法律施加于一位投降匈奴的将军而被处以宫刑。......
2024-04-21
谁知刚住下,追兵又撵了上来,警卫班护卫着毛泽东等人紧急撤离。必要时朱德、毛泽东将分别率第一、三纵队行动。警卫班负责毛泽东的警卫工作,对会议内容是不知情的。毛泽东断然地下达了命令。在油灯下,毛泽东和朱德还在研究次日的行动方向。......
2023-11-30
汽车停止前进后,车顶上的阿莎父女准备营救被困车内的亲人。伟大的母亲在生死一瞬间作出了最后决定,她松开手,流着泪,大声地向女儿喊:“继续往上爬。不,阿莎,我开始沉下去了,你先爬,你在前面……”两天后,悲恸欲绝的阿莎与幸存的父亲一起,在当地的临时停尸房内找到了母亲的尸体。......
2023-12-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