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读懂生死,活得更好-《道可道》

读懂生死,活得更好-《道可道》

【摘要】: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抛开生死的神秘与无奈,顺其自然地生活,或许你会找到生的意义。这与道家所讲的生死观其实是相通的,生死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人们过重去看待,不过分重视,这样反而能让人活得轻松。其实,道家的生死观有三层含义: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求“天人相应”。有的人以为就是为了掠夺和享受,在竞争中赢得了别人,就等于是得到了生活更大的权利。

【原文】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大宗师》

【译文】

死和生均非人为之力所能安排,犹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样永恒地变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参与和干预的,这都是事物自身变化的实情。

道学玄理

生命是一个难测的事物,生存和死亡都是自然的循环,无论你愿意与否,你都逃不过与死神的相见。既然是无法扭转的必然,为什么不把生死看得轻松一点呢?抛开生死的神秘与无奈,顺其自然地生活,或许你会找到生的意义。

清朝末年的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过,“人的肉体生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不可能有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却可以永垂不朽。因为肉体消失了,他的学说、思想、精神都会长久影响着当代和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这与道家所讲的生死观其实是相通的,生死不过是一种存在形式,不需要人们过重去看待,不过分重视,这样反而能让人活得轻松。

其实,道家的生死观有三层含义:

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就不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求“天人相应”。认为人的生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而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旨在告诉我们,不亡的是“理论”,是“精神”,是“道”。

其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也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人们一直纠结于“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有的人以为就是为了掠夺和享受,在竞争中赢得了别人,就等于是得到了生活更大的权利。所以,人们才会迷恋于金钱、利益的诱惑,完全忽略了知识与奉献的力量和意义所在。

再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也就没有正确的养生观。庄子认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形体,“生”让我们劳动,“老”让我们清闲,“死“让我们安息。所以我们既要“善养吾生”,又要“善吾死”。其实,这也是养生的内涵所在。

在庄子看来,生命好比一次旅游,旅程虽有长短之分,但总是有比较的,与永恒的大道和无穷的时间相比,生命之旅一定是极其短暂的,人生的游览也是极其有限的。既然“生”是一种“游”,就决定了生的短暂性,而“死”则成了生命真正的归宿,庄子由此产生了生游死归的观念。

庄子认为,在大千世界之中,人类的生命是物质忽然化为生命的,生命转瞬之间又归于死亡,这对于情感充沛的人类来说是莫大的悲哀。但如果站在永恒的宇宙大道的角度看,人生原本就如白驹过隙,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回归大道,而大道恰恰是永恒的。

死亡就是返归生命之本,也就是融入到宇宙大化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生为游世,死为归道,道家这种生死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它既能激发视死如归的壮烈,也能激发生寄死归的豪迈。

庄子曾感叹说:“我怎知恋生就不是迷惑呢?我怎知怕死不是像幼时沦落他乡,老来不知回归故里一样呢?”明白了这一道理,我们对于死亡就不必过多地哀伤。(www.chuimin.cn)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不过是你离开这个世界的一个符号和标志,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只有生的一切经历,才是看得见的真实。而生的过程也恰恰是我们体味所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过程,等到我们在各种滋味中成长了,成熟了,我们的生命也随之走向了尽头。所以,我们的生命不是一次任务,而是一次享受,无论你正经历着什么,你都必须认真地去品味它。

日本有一位著名的精神科教授,他叫小术贞孝,他曾经为了做一个实验,走访了日本所有的监狱,并根据他的走访和研究得出了一项惊人的成果。他发现,无期徒刑犯人与死刑犯人之间对待生死的态度差别很大。

一个马上要面临死亡的人,和一个不知何时死亡的人之间,究竟哪一个对待生的态度更消极?估计大部分人的推测会是死刑犯——生命即将结束的人。

然而,教授的研究发现与我们想象中的完全相反。原来,监狱中被判了死刑的犯人一晚上竟然可以读完一本书,可以写出30行的诗歌,可以给亲朋写上300多封信件,可以欣赏夜色的美丽,可以明白什么叫生活的美满等等。他们表现出了一个积极而正常的人对生命的态度,甚至比平常人感受得更加细腻。而那些并没有被剥夺生命权利的人,那些可能被终身监禁的人反而表现得失落、颓废,对生命和生活感受到的只有麻木和恐惧,思想和兴趣完全丧失,跟那些死去的人并无分别。

其实,除了医院的“出生”“入死”是司空见惯的之外,就是监狱这个特殊的场所了。而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生与死的含义。

教授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明了,“生”不等于活着,而“死”也不等于悲痛。而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人误解了它们的意义,单纯地把生死看作生命的开始和结束。这样也就很难找到生活的价值和趣味了。

儒家主张的理性平实不同,道家则将死生都推衍得有声有色。道家认为,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恐惧和无力抵抗的噩梦。庄子鼓盆而歌,就代表着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以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了。

在庄子的妻子离开人世的那天,本应该是最悲痛的庄子,却盘坐在地上,边敲击瓦盆边歌唱。前来吊唁的人看到庄子的表现感到非常不解,尤其是惠子,原本怀着悲伤的心情前来慰问,可是,看到唱歌的庄子实在气愤难耐,于是,上前指责庄子:“你与你逝去的妻子生活几十年,她为你生儿育女,操劳持家,如今她老了、死了,你不难过也就罢了,为何还要鼓盆而歌?你未免太有失情分和礼数了吧?”

庄子听了惠子的激愤之言后,并没有停下,而是缓缓地说道:“我的妻子过世,我怎可能不动感情,不悲伤呢?但我接下来又一想,原本人世间是没有她这个生命存在的,不仅没有生命,也没有形体,甚至看不到形体本来的物质元素‘气’,而气原来是混杂在世界上的无形之物,形都是由气变化而成,然后形才能转化为了生命。而她现在由生到死,又从形转成了无形的气,这不是正和春夏秋冬的交替一样自然吗?现在,她的气就徜徉在天地之间,我又为什么要为她哭泣呢?”

庄子的冷静和豁达,正缘于他对生死的透彻理解。他读懂得了生命的真谛,这使他免去了许多生和死的焦虑和痛苦,使他真正能够逍遥地看待一切存在和消亡,然后平和地对待自己的生命。

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不过是从无形到有形的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都是生命一个有序的过程,而死亡则正是这种循环的回归。把死亡看得那样辽远、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关于生命的辩证,已经一言道尽了。

庄子说得没错,人的生死就如同四季的更替一样自然而和谐,因为四季的轮回往复,自然万物才能生长得那样安详宁静,就像初生的新枝不懂招摇,就像萧条的落叶没有哭泣一样。坦然地接受生命赋予你的一切,享受生命的繁华与落寞,你就会穿越生死的界限,领悟到道家的生死之趣。

心灵小憩

道家认为,自然之“道”是高于一切的,人永远无法与造化抗衡,“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死问题都是人生的极限,所以,最好还是像道家所解释的那样看开一点,淡看生死,才能驾驭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