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部盟主为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嘎斯。准噶尔部逐步成为厄鲁特蒙古诸部的政治中心和实际盟主。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基本上已经统治了整个西域。这一时期,准噶尔部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和为主流。乾隆下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清朝统一西域之前,准噶尔部有24鄂拓克、21昂吉。......
2025-09-30
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历来重视对各地人口的统计。清朝统治者平定准部和回部叛乱,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以后,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当地人口的统计。
《西域图志》卷三十三《屯政二》中附录了自嘉峪关以西西域各地人口的统计数据。[10]
表5-1 西域人口表
续表5-1
我们知道,《西域图志》撰成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卷三十二、三十三《屯政》门所载各屯点“收获”最迟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表中所收之地名镇西府、迪化州皆设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而伊犁三支土尔扈特部人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迁往塔尔巴噶台,书中伊犁和塔尔巴噶台人口数字重复收录。依此,《西域图志》所收西域各地户口的统计时间,我们将其大体定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https://www.chuimin.cn)
此外,根据《藩属》门的记载,还可以推断出哈萨克、布鲁特等族的户口数据。哈萨克分左、右二部,二部皆“地广人稠”,却无具体人户数据。但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左部汗阿布赉以兵三万助清军剿阿睦尔撒纳的记载。古代游牧部落是全民皆兵制,亦即每户至少应该有一人可以外出参与打仗,则左部哈萨克至少应有3万户。上表中亦为游牧民族的准噶尔部有一个5538户20610人的数据,其人户比为1∶3.72。依此比例计算,左部哈萨克人口约为15万。右部哈萨克有两玉兹,其中一部曾出兵三万助擒反叛的阿睦尔撒纳,另一部不明,另一部以10万人口计,则左部有25万人,全哈萨克人口约为40万。布鲁特分东、西二部,东布鲁特有五个部落,其中的三个部落即有6000户,加上另外两部落总户数应在7000户以上,因该部为农牧兼有,其户均人口按3.8算,其人口约为3万。西布鲁特人数为20万。[11]则布鲁特东西部总人数为23万。
以上统计中,民户为23106户142508口,回民66871户262078人,准噶尔40047人,哈萨克40万,布鲁特23万,另有遣犯为民244人,诸项合计1074877人。若除去本属甘肃的安西、敦煌、玉门三地人口70485人,则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后清朝管理下登记的西域地区总人口为1004392人。
以上统计中的民户主要指汉族,也包括或原居或由内地迁来的回族等,不包括在西域贸易未曾落籍的行商;回民指维吾尔族;准噶尔系蒙古族;布鲁特即柯尔克孜族。表中准噶尔人只统计了原居住伊犁等地的土尔扈特、和硕特等部人,是不完全的,也不包括驻防西域的满、蒙古、锡伯、索伦、察哈尔诸族兵及其家属的人数。故而,这1004392人只是部分统计的人口而已,清乾隆间西域实际的人口数应该更多。
在这些人口中,农业人口有民户72013人、回民(维吾尔族)262078人、布鲁特的农业人口算4万人,遣犯为民244人,农业人口总数为374335人,占西域统计总人口的约37%,全区登记的牧业人口总数为630057人,占西域统计人口总数的约63%。另外,民户的户均人数为6.17,大于古代传统五口之家的数值。回民(维吾尔族)的户均人数为3.91,与古代民族家庭人口的数值大体相符。准噶尔(蒙古族)数据中,按户、口皆全数据计算,其户(帐)均人数为3.72,可能代表了古代牧业家庭人口的大体数值。
从所附户口资料的说明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在乾隆年间就曾有意在西域进行移民。当时的移民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由内地及西域东部地区招募来屯田的农户。“为屯兵驻守,招集回部及甘州民户,分地而居。而于乌鲁木齐、昌吉、罗克伦、伊犁诸处,计亩耕作,盖屯垦之丁男,即西域之户籍也。”[12]二是在战后招徕回原地的居民。如“回部虽村城络绎棋布星罗,几于烟火相望。然辟展左右,其居民先经避患,空城内徙。全部归诚后,于辟展、哈喇和卓、托克三、哈喇沙尔诸处,亦如准噶尔部之移民开屯,渐归殷庶”[13]。三是将伊犁河谷一带适宜农耕地带的准噶尔部民迁移到塔尔巴噶台等草原游牧,而将天山南部的回户、民户以及朝廷遣犯总计20809人迁来耕种。[14]
这些人口数据的统计,对中国古代人口史和民族史的研究有重大价值。
相关文章
明末清初,四部盟主为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嘎斯。准噶尔部逐步成为厄鲁特蒙古诸部的政治中心和实际盟主。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基本上已经统治了整个西域。这一时期,准噶尔部与清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以和为主流。乾隆下决心乘势出兵西域,完成统一大业。清朝统一西域之前,准噶尔部有24鄂拓克、21昂吉。......
2025-09-30
西域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清统治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故而在《西域图志》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当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而卷首四卷《天章》,卷八至卷十九《疆域》,卷三十《官制二》,卷三十七、三十八《封爵》也都有涉及西域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内容。......
2025-09-30
《西域图志》中收录了部分乾隆皇帝的纪事文,如《准噶尔全部纪略》《御制铁章记》《御制哈萨克使臣至令随围猎并成是什》等等。其中,卷三十七所收录的《御制土尔扈特部纪略》,记述了乾隆皇帝通过亲自询问,了解了土尔扈特部的世系,进入俄罗斯的时间,以及该族内部之纠纷等。乾隆皇帝御制西域问题的论说文有《开惑论》《故大学士黄廷桂挽辞》等。乾隆皇帝的一些诗前之序,往往也是记事。......
2025-09-30
乾隆时期,清政府对西域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清朝统一新疆的初期,天山南路维吾尔人有25万左右,加上北路的厄鲁特蒙古人口,总计不会超过30万人。乾隆统一西域后,采取了多种措施,统一货币,整理财政税收,发展城市、交通及商业贸易,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兴起。......
2025-09-30
门类是任何一部地方志体例的主要表现。为此,我们将《西域图志》初稿的门类和定稿的门类,列表进行对比,以分析《西域图志》定稿门类的特殊之处。表4-4《西域图志》初稿、定稿门类比较表以《西域图志》初稿与定稿比较,由初稿的18门,定稿增为20门,更改名称和内容的,由“分野”改为“晷度”,使地理位置的确定更为科学与准确。......
2025-09-30
军备 西域初定,驻军担负着维护社会与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屯田 自西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西域设立屯田,以供给过往人员及驻地军政人员,更以这些亦军亦农的人员作为稳定地方的重要力量。《西域图志》三十二、三十三《屯政》两卷记载了历年屯田管理机构、亩数、人数、种植的作物及历年收成情况。......
2025-09-30
第二部是唐高宗李治时期完成的《西域图志》。既然是使者“画图以进”,称作《西域图志》当更恰当。第四部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史书《西域图志》。这部书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52卷,其详尽、准确程度超过了之前的所有“西域类”文献。选择研究《钦定皇舆西域图志》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对《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的研究,希望张瑛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025-09-30
一般地方志都有“建置”“沿革”二门,前者用以记载该地域范围内历代王朝设置的各种郡县州府之类的各级行政区域机构,后者用以记载各地历代设置的兴废变化。而当中央王朝对西域失控时,西域则成为各民族首领争相建立的或大或小的政治实体。以上诸表为我们提供了经过严谨考证的西域各地历代政区地理的基本情况。虽然其中不无误判,但其西域地理考证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历史地理学史上无疑是极为突出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