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四川通史:恢复与东吴外交关系

四川通史:恢复与东吴外交关系

【摘要】:刘备病逝前,蜀汉与东吴已经讲和。刘备死时,诸葛亮担心东吴趁火打劫,一方面让赵云担任镇东将军,驻军巴地,以备不时之需,一方面采纳尚书邓芝建议,主动派使者前往东吴重修友好关系。邓芝即上表孙权,声明此番前来也是为东吴着想。两国的外交关系逐步正常化[38]。东吴派使来蜀,同时尊称东吴与蜀汉两帝。这些都是曹魏辖地,所谓“交分”,不过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是蜀汉、东吴互相承认二帝并存,否认、排斥第三帝(魏)的思想反映。

刘备病逝前,蜀汉与东吴已经讲和。刘备死时,诸葛亮担心东吴趁火打劫,一方面让赵云担任镇东将军,驻军巴地,以备不时之需,一方面采纳尚书邓芝建议,主动派使者前往东吴重修友好关系。诸葛亮即派邓芝赴吴。

怎样对蜀?孙权果然正狐疑不决,不愿接见邓芝。邓芝即上表孙权,声明此番前来也是为东吴着想。孙权这才接见了邓芝,并说:我有诚意与蜀和好,但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被魏国攻击,不能自保,故我很犹豫。邓芝对道:吴、蜀二国共有四州之地,大王是命世之英雄,诸葛亮为一时豪杰。蜀有两重天险可供固守(秦岭三峡),吴有三江之险阻,合此二长处,两国共为唇齿,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三国鼎立,这些都是自然之理。大王如果现在委身于魏,魏必然希望大王去入朝,即使退一步,也要求你将内子送去当人质,若你不听命,魏可以讨伐叛逆为理而大举进兵。那时蜀也必然伺机行事,顺流而下。如果这样,江南之地不再是大王所有了。孙权听后,遂与魏断绝关系,与蜀联合,并遣张温回访蜀国。蜀又令邓芝访吴。两国的外交关系逐步正常化[38]

邓芝出使前,诸葛亮让他顺便向孙权要求释放张裔。张裔是成都人,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人品极好,曾在刘璋下面做过鱼复县长,在刘备时期曾任益州郡太守,后来成了南中豪族雍闿的俘虏,被送到东吴。他到东吴不久,脱逃民间。刘备死后,张裔在吴数年,流徙伏匿,孙权并不知道此人,便答应了。到临出发前,孙权见到张裔,便问道:“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张裔对道:“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孙权又说:“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于闾里也,将何以报我?”张裔对道:“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徼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孙权言笑欢悦,开始器重张裔起来。张裔出门后深悔不能装愚,即便上船,倍道兼行。孙权果然派人来追,张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张裔既至蜀,诸葛亮即以他为相府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

建兴七年(229),孙权步魏、蜀后尘,自称皇帝。东吴派使来蜀,同时尊称东吴与蜀汉两帝。蜀汉大臣多认为国无二主,现在若继续与吴交往,则名体不顺,应与其断绝,表明蜀汉的正统地位。诸葛亮却认为,如果这样,吴将转为仇国,可能移兵西来;若蜀吴相争,就得先兼东吴,后伐中原,而东吴贤才尚多,将相辑穆,不可能一朝平定,若双方屯兵相持,坐而须老,放过了曹魏,不是上策;为使北伐无东顾之忧,使曹魏不得不分兵黄河以南以防东吴,对孙权的“僭位之罪”不宜宣示,还应派使者前往庆贺。于是,诸葛亮派卫尉陈震前往祝贺[39]

陈震到武昌后,与孙权登坛盟誓,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四州属吴,并、凉、冀、兖四州属蜀,而司州之土地,双方以函谷关为界。这些都是曹魏辖地,所谓“交分”,不过只是一种仪式而已,是蜀汉、东吴互相承认二帝并存,否认、排斥第三帝(魏)的思想反映。它也是正统意识、大一统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此后,蜀汉、东吴都任命了一些刺史,来“遥领”这些辖州[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