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
2023-09-30
古代巴蜀以井盐闻名。秦汉时期是巴蜀井盐大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产品除自供本区外,还大量输出到周边广大地区,实为巴蜀外贸大宗。
秦至蜀汉,巴蜀盐业的最大变化是,出现并普及了盐井。巴蜀地区的盐官始设于秦。秦建成都城时,便在城中置有盐官。西汉时期,又在南安、临邛、蒲江增设盐官。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时期巴郡临江县(今忠县一带)、犍为郡南广等亦设有盐官。
据《华阳国志》等文献记载,巴蜀地区的盐井,创凿于李冰任蜀守期间。李冰曾“穿广都盐井诸陂池”,“平南安盐溉”。前者系新开凿盐井,后者系治理自然盐泉周围的环境,平掉乱河滩,疏通江道。但在秦统治期间,盐井尚未普及,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广都县(今双流地)。西汉时期,盐井大幅度增加。至西汉晚期,巴蜀已有10余个县产盐。仅宣帝时期便在临邛、蒲江新开盐井20所。除井盐外,在南安,仍利用盐泉煮盐。
西汉成、哀间,在全国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下,成都人罗裒经商于成都、京师之间,获取暴利,买通京师权贵和地方官吏等,以“千余万”为本钱,“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遂殖其货”[24],成为西汉晚期全国罕见的大商人和大实业家。这也说明当时西蜀井盐曾运销全国各地。
迄东汉三国时期,内地井盐大发展,达到“家有盐铜之利”。
《华阳国志》卷1《巴志》说:
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
朐忍县,西二百九十里……木盐井。
汉发县,有盐井。
南充国县,有盐井。
《华阳国志》卷3《蜀志》:
孝宣帝地节三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广都县,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及渔田之饶。
什邡县,有盐井。
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
南安县,汉有盐井。
牛鞞县,相阳明盐井。
江阳县,有富义盐井。
汉安县,有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一郡丰沃。
新乐县,有盐井。
《华阳国志》卷10下:
张寿,字伯僖,涪人也。少给县丞杨放为佐,放为梁贼所得。寿求之,积六年,始知其生存,乃卖家盐井,得三十万,市马五疋,往赎放。
一口盐井值30万,相当于成都附近最好的良田150亩(亩价2000钱)的价值。
《诸葛忠武书》卷9:鱼复县盐井以西,石迹平旷,盻望四远,积细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垒西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许,谓之八阵图。
图8-17 盐井画像砖
秦汉时期,巴蜀豪门,往往有私人盐井。江阳(今泸州)的富义、富世盐井,盐产量极高,商旅辐辏,百姓因其富饶,因名“富义”。郪县(今三台南)盐井名“富国”,可想其利。汉安县(今内江)则盐井鱼池“以百数”,“家家有焉”。汉发为今酉阳,建安六年(201)从涪陵分治。此外,西充国(今阆中西)、巫县、临邛等县皆有盐井。
秦至蜀汉,巴蜀盐井,是我国的第一批盐井,在全国井盐史上具有开先河的意义。当时巴蜀各地井盐的共同特征是:大口浅井。开井前须经勘探考察(巫师看“风水”)。但限于当时的条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冒险性。开一口盐井,往往需要5~7人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劳动才能成功。普通人家,甚至一般小地主、小商人承担不起开井费用。即使开井成功后,一般人家也难以应付各种名目的敲诈。故当时盐井的开凿和经营主要为有一定官场背景的豪族大姓所控制。
当时盐井井身结构并不完全一致,有束腰式、立桶式、坑洼式等。由秦至蜀汉,盐井井口由大到小,有一逐步发展过程。秦李冰时,“纵广三十丈”,称之为“盐井诸陂池”;入西汉后井口大幅度缩小,不再称盐井为“池”。据画像砖资料,到东汉时期,井口只能容1~2个直径约40厘米的汲卤桶出入,井口直径约在60~130厘米之间。到蜀汉时,又在广都县开凿“小井”成功。
除井盐外,越嶲郡的定笮及汶山郡等边地亦大量产盐。定笮有著名的盐池,当地民族把盐水浇在柴薪上,然后焚烧,边烧边浇盐水,最后在炭灰中取盐,行销于周围民族之中。汶山郡则主要以咸土、咸石煎盐,亦基本满足了当地百姓和牲口之需。
西蜀是全世界最早利用天然气煮盐的地区。《华阳国志·蜀志》说:临邛县有火井,“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该地至迟从东汉至蜀汉一直用天然气煮盐,晋张华《博物志》卷2说: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盆盖井上煮盐得盐,入于家火即灭。迄今不复燃也。《诸葛忠武书》卷9说: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盛则赫炽,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孔明一窥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即灭,其年蜀并于魏。诸葛亮对火井甚为重视,亲往查看,利用其煮盐等,对当时开发利用天然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其他地区,从画像砖的灶眼等资料看,主要是利用木柴煮盐。
图8-18 涪陵小田溪出土秦治巴蜀时期铜镜
有关四川通史.卷二,秦汉三国的文章
东汉建立后,刘秀等鉴于西汉末年教训,采取了多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央集权。新设立的属国,级别为准郡级,与原属郡脱离行政关系,直属州刺史和朝廷领导。为加强最高集权,刘秀还采取各种措施削弱三公权力,扩大尚书台,将尚书台变成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此前朝廷贵戚阴氏的宾客,在广汉多次犯法,无人敢管。蜀中吏风迅速好转,行贿受贿之风大敛。成都城内,由于楼宇密集,为防火灾,旧制禁止百姓在夜间作业,但仍不时发生火灾。......
2023-09-30
秦汉三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的说来,属于当时的边疆地区。这里的“关中之地”包括巴蜀三郡在内,是把巴蜀作为关中经济区内的一个地区来处理。秦在统一六国前,曾先统治了巴蜀90多年,六国人士已经习惯把巴蜀与秦看成是同一地区了。但这并不等于说,巴蜀与关中为同一地区。事实上,秦汉的统治者都充分注意到了巴蜀地区的特殊性。在秦汉三国期间,巴蜀经济区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差别较大。......
2023-09-30
当时一名妇女勤劳纺织,则自养有余。纺织业在巴蜀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巴蜀的织布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巴地,各族人民普遍以手工纺织一种粗麻布,称布”。毛织布主要产于川西高原,内地也进口大量羊毛、牛毛等用于纺织各种布料。至西汉晚期,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33],为全国纺织业、织锦业的重要产地。蜀汉时期,随着对云南、贵州等南中地区的开发,蜀汉政府还组织力量到兄弟民族地区传播织锦技术。......
2023-09-30
秦至蜀汉,巴蜀丧葬习俗五彩缤纷。许多新的丧葬制度、墓葬类型又迅速兴起。这一时期发现的较重要的有成都东北郊大湾村、大安村的部分墓葬,成都北郊洪家包的第二类墓及木椁墓,凤凰山木椁墓,巴县冬笋坝部分长方坑墓和方坑墓,绵阳双包山汉墓等。崖穴葬指利用自然山洞、崖壁、崖穴而葬,主要集中在峡江地区,其他地区也有。东汉巴蜀地区还流行同性朋友合葬一墓,共立一碑。......
2023-09-30
巫山地区虽然盛产泉盐,然而相当一部分部族并不是这些资源的拥有者,他们主要还是依靠渔猎为生。巴人的先民及他们的后裔,正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顺理成章地成了运盐贩盐的专业户。这些在盐业中崛起的部族就是早期巴人的主要构成部分。至此,巴人终于不再是一个无名小卒,而是一个集煮盐、运盐、贩盐于一身,拥有了一定的实力,称为巴的部落了。......
2023-11-07
在地理分布上,氐人主要占据平坝、河谷、浅山地带,夷人主要活动在高寒山区,羌人主要占据草原。广汉羌,又称白马羌,主要分布在绵阳地区北部及甘肃相邻地区的草原地带及山上。蜀郡徼外羌,分布在两汉蜀郡西部边关以外地区,主要集中在今雅安地区西部及甘孜州,其中部分又称青衣羌。越嶲羌,又称旄牛羌,主要活动在汉代越嶲地区,与当地旄牛夷杂处。[17]罗开玉:《秦汉三国湔氐道、湔县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
2023-09-30
东汉时期,巴蜀地区一般衡量吏治的标准大概有这么几条:敢于与豪族大姓作坚决斗争,维护治安,不畏强暴,大胆果断,能出奇策。综观东汉中、晚期巴蜀地区的吏治,总的是日趋腐败,相比之下,东汉中期稍好一点,东汉晚期则不可救药。东汉末年,郫县豪族杨伯侯生活奢侈,所造冢墓超过规定,县令刘宠强行予以限制。[29]安帝时期的蜀郡太守李根,老年昏乱,乱发号令,法纪废弛,吏治不修,上下一片怨声[30]。......
2023-09-30
湔氐道的辖境包括今都江堰市城区在内,这是汉代至明代文献的一致记载。湔氐道辖地内以土著氐人为主,其境内多见带“湔”的地名,如“湔水”、“湔江”。李冰置湔氐道,西汉、东汉沿袭不变。后二者皆不限本县外县,不限籍贯、身份,往往立碑以褒奖之。李冰置湔氐道的同时,还专门在都江堰渠首设置了白沙邮。白沙邮由湔氐道管辖,位置在今都江堰城西8里,白沙河汇入岷江口岸上,即当时的鱼嘴上面。......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