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白马井传说:马井涌泉与楼船将军

白马井传说:马井涌泉与楼船将军

【摘要】:儋州市白马井镇旧时为“儋州八景”之一,名曰“马井涌泉”。“白马涌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看来,将白马井的传说归于马伏波,只是后人的一种附会。也有人认为,白马井是纪念路伏波将军的。所谓儋耳外城,即离白马井三十余里的旧州南滩浦一带。而“白马涌泉”的传说似应记在楼船将军的头上。由此推断,直至唐末,白马井为马伏波将军所发现的传说还未流行。

儋州市白马井镇旧时为“儋州八景”之一,名曰“马井涌泉”。传说东汉初,马伏波将军南征,率部队行军路过海南岛西海岸,酷日当空,将士饥渴,正焦躁间,将军的坐骑一匹白马,忽而窜下海滩,以蹄刨地嘶鸣,不一会儿,掘出一眼清泉。流水汩汩,甘洌如醴。众将士欢呼雀跃,尽解望梅之苦。后人就在泉眼处砌成一井,名曰“白马井”。居人依井卜筑,渐成一市,并在此建“伏波将军庙”以祀马援。“白马涌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据《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五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因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反叛,光武帝特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二月,马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十九年春,马援斩征侧、征贰并追逐其余党都阳等至居风。都阳等投降,岭南悉平。再参阅《后汉书·武帝纪》及《马援传》等,知此次征伐的战事全都发生在广西至越南北部(交趾)一带。史料中所举的地名如浪泊、禁溪、居风等,据注解,都不在海南境内。所谓“缘海而进”,即沿广西沿海地带进军,未涉海南。南宋时,朱熹曾批评苏轼的《伏波将军庙碑》,认为“伏波当时踪迹在广西,不在彼中。记中全无发明”。这“记中全无发明”,意即苏轼的《伏波将军庙碑》没有指出伏波南征的事迹只发生在广西,不是在海南这一史实。至明代,海南人王佐著《琼台外纪》亦对此有论述,他认为“马伏波未尝征珠崖,后汉亦未尝有珠崖地也”“史称循海而进者,循北边海以进道,未尝渡海也”。

看来,将白马井的传说归于马伏波,只是后人的一种附会。

也有人认为,白马井是纪念路伏波将军的。但路伏波将军当年南征,与楼船将军杨仆同时进发,分兵征讨。而据《广东通志》引《舆地纪胜》载:“儋耳外城,杨仆筑。子城,儋耳婆筑。”所谓儋耳外城,即离白马井三十余里的旧州南滩浦一带。此地为儋州旧治,现仍有故址遗存。旧《儋县志·古迹》载:“旧在今州西北三十里高麻都南滩浦。汉楼船将军所筑。”即今旧州坡。遗址尚存。遗址周边至今有羊、包、许、李、周、薛等姓族的村落,自称其先人系西汉时随楼船将军南征而留下来的。周围的村庄有名为“马栏”“赤勇”“王园”等,似与军事政治有关联。若这里是楼船将军的营区,就不可能有路伏波的踪迹。而“白马涌泉”的传说似应记在楼船将军的头上。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恐怕与楼船将军杨仆杀戮过甚,大失民心有关。这种恃武力滥杀无辜的残暴,自然“天人共愤”,不会有人去赏识他、纪念他。而马伏波在交趾一带却能“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早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就对白马井的传说抱有疑问:“旧志云:后伏波将军乘白马刨沙得泉,因为井去海涛才四五十步,其味清甘,乡人于井上立伏波庙。又云:唐懿宗咸通五年,命辛、傅、李、赵四将部兵过南滩港,适渴,其白马嘶啖跑沙得泉。未知孰是。”由此推断,直至唐末,白马井为马伏波将军所发现的传说还未流行。据《正德琼台志》所述,当时《雷州志》还有袁潭著文称路伏波从合浦冠头、马伏波从徐闻那黄渡海,经略巡抚珠崖,而路伏波饮马于儋耳,故至今徐闻海岸有两伏波庙。《正德琼台志》认为这种说法“附会之谬,可笑”。

然而,《正德琼台志》既证马伏波未曾过海在前,就不应有“未知孰是”之疑。事实上,儋州的蚂蝗岭一带曾出土过汉代的兵器、铜鼓等军征之物,说明汉代曾有战事。因此楼船将军之事,实属可信。即使马伏波未到过海南,而千百年来,百姓根据自己的意愿,将可能发生的故事附会到他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2000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