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舟山衢山岛的井文化:塘岙里厂井与太平宫井潭

舟山衢山岛的井文化:塘岙里厂井与太平宫井潭

【摘要】:衢山岛是舟山第四大岛,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集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于一体的“海上仙山”。塘岙里厂井 位于衢山岛西部海岸的塘岙村。程觉龙出生于1868年,为人急公好义,公正讲理,是衢山岛上调解纷争、维护地方秩序的总柱首。太平宫井潭 位于衢山岛太平村大平头内道路旁,一侧建有规模宏大的观音殿。衢山民间多将庙宇俗称为宫,宫井潭由此得名。

衢山岛是舟山第四大岛,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是集农耕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的“海上仙山”。岛上重峦叠嶂,植被茂密,淡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也仅仅勉强可以满足居民的饮用需求。民国《定海县志·册一》载:“(衢山)全境重山复岭,虽溪涧错出而流不甚长,仅供汲饮。”

因此可以说,衢山的地表水是不多的。衢山古代居民饮水以井水为主,先民们在有地下水的坑岙或田间挖潭取水,四周砌石成井。随着居民的日益增加,水井的数量随之增加。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世纪80年代,衢山境内有水井400余口,保障了居民最基本的用水问题。尽管当前自来水网络已延伸至家家户户,但很多居民还是习惯使用井水。一些年代久远的水井仍在发挥着功用。

考察衢山岛上的水井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讯息,若将这些碎片连缀起来,无疑是一部厚重的衢山历史书。

塘岙里厂井 位于衢山岛西部海岸的塘岙村。这里岙门深广,地势平坦。塘岙之名,不知因何而来,但历史上塘岙外侧倒是修筑过多条海塘。塘内围涂上千亩,建成生产海盐的盐场。

衢山具有悠久的产盐历史。清光绪四年(1878),衢山岛展复,设立衢山盐场。至1916年,衢山岛上已形成东岙、沙岭峧、鸡冠礁、大塘岙、小塘岙、沙塘、桂花园、樟木山、培荫等19处盐业生产点,计有盐田1882公顷。1920年衢山盐场析设三个分场,塘岙即为其中之一。

塘岙不仅拥有数百亩盐田,还有着数量众多的水稻田。从清末观音山洪因寺广达禅师所撰的《衢山路引歌》中可见一斑:“峙坑外有小碶门,大大塘岙地形平。塘岙稻田一块块,年年丰收食米匮。”的确,这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村民们下海可捕鱼,上岸可种田、晒盐,生活富足安逸。因此,远近迁居至塘岙的居民也越来越多。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日常用水问题开始凸显,塘岙村内原有的一些水井逐渐不敷使用。

塘岙村内原先有一口古井,挖掘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最早定居塘岙的先民,因附近为称作“里厂”的小聚居点,于是该井也就有了“里厂井”的名字。这是一口非常小的井,最初为天然的小水潭,水质甘甜。定居在此的人们不断地开挖、扩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居住在里厂井附近的王姓老人找同属塘岙村的程觉龙商议,打算扩建里厂井。说起这个程觉龙,在当时可是衢山响当当的人物。程觉龙出生于1868年,为人急公好义,公正讲理,是衢山岛上调解纷争、维护地方秩序的总柱首。对于地方事务,程觉龙从来都是热心参与不遗余力,更可贵的是还不吝惜钱财。

1928年,程觉龙过六十大寿时,就把亲朋好友、子孙后辈奉送的礼金慷慨地捐献出来,从外地采购上好的青石板,修筑了一条长一里多、贯穿塘岙村的石板路。书坛泰斗沙孟海听闻程觉龙的义举,非常感佩,为其题写了“程翁六十寿路”的路碑。正因如此,衢山百姓对程觉龙十分敬重,不管辈分大小,都尊称其为“程家老公公”。《衢山路引歌》中就记载:“有位先生程觉龙,年高德重受人敬。”程觉龙十分支持王姓老人的建议,他亲自到岛斗岙找地方武装衢山自卫队大队长王少冰要来了十包水泥。水泥在当时可是稀罕物,属于军用物资,放眼整个衢山,恐怕也就程觉龙有资格能向王少冰要水泥。这主要是因为程觉龙曾有恩于王少冰,他能当上自卫队大队长一职,也是靠了程觉龙的举荐。

有了水泥,里厂井的扩建工程立即启动了。人们拆来庙里的门板当浇灌水泥时的模板,用带有凹槽的压栋砖铺设引水的沟渠……据塘岙村里的耆老回忆,扩建后的里厂井从原先的圆形改建成了方形,井口扩大到2米见方,深度也达到2米左右。

一口普通的水井,竟然勾连起当时衢山的几位头面人物,堪称时代风云的见证物。但可惜的是,前些年塘岙附近开山修路,里厂井的水源竟然枯竭了。无奈之下,人们只好把枯井给填埋了,而今只剩下一圈淡淡的水泥印痕,在路旁无声地喟叹着。

洪因寺井 洪因寺位于衢山岛观音山东南山腰,为清同治十年(1871)僧人广达所建。现存大殿7间,全部木质结构,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正殿内供奉玉石观音像,寺院深邃古朴,是衢山岛上保存较为完好的晚清建筑。

观音山海拔314.4米,为衢山最高峰。相传观音菩萨去普陀山修行之前,先在观音山上立道场三年,观音山由此得名。观音山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周梦翔在《衢山拾粹》中记载:“衢山之庵堂寺院到处都有,而观音山之洪福寺、普庆寺与洪因寺,因殿宇宽敞,佛像庄严,僧侣多而香火盛,允有‘小普陀’之称。”

民间信众根据洪福寺、普庆寺、洪因寺所处位置的高低,分别以上寺、中寺和下寺称呼,洪因寺即所谓的下寺。

创建洪因寺的广达禅师,衢山田厂人,因他须发皆白,本地人都称他“白发师父”。广达禅师文才渊博,在衢山很有声誉。清末民国初流传于衢山本地的地名歌《衢山路引歌》就是广达禅师所作。

洪因寺后高大的石壁磡下有一口井,据说是广达禅师当年建寺时所挖,以供僧众信徒使用。井口为水泥浇筑,正方形,边长0.7米,井深约2米。据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回忆,在他十来岁时,曾为洪因寺僧人放牛,当时的井是石条垒砌,上面铺设着石板,遍布青苔,看上去很古老。后来重修寺院时,用水泥将井做了修整,才有了现在的样子。

老人介绍,井边有一股水流源源不断地渗出,使井水常年不涸。水中多含矿物质,是典型的矿泉水,而且水质清澈透明,井底细沙碎石历历可见。井水冬暖夏凉,甘甜润泽,十分爽口,很受僧人们喜爱。

信众们认为这井水是仙水,并传说观音菩萨净瓶中的水就是来源于此,观音菩萨用这仙水点化众生,救苦救难。过去凡是上山到洪因寺之人,都会去井边喝一口井水,以求祛除百病,强身健体,消灾解难。

其实,洪因寺井水水质如此优异得益于观音山的自然条件。观音山山体高大雄伟,山上绿被覆盖,水源丰富,山谷中泉水潺潺,长年不断。因此,观音山的地下水源更为充足。三大寺院内都有水井,而且水质都甚佳。

洪因寺井在高大肃穆的古刹院墙下肃然安卧,在钟磬梵呗声中静水流深,或许那井水已经浸润了深深的禅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出家人和十方信众的心田。

太平宫井潭 位于衢山岛太平村大平头内道路旁,一侧建有规模宏大的观音殿。衢山民间多将庙宇俗称为宫,宫井潭由此得名。

宫井潭占地面积较大,有五六十平方米。围绕井台四周建有多块洗衣板,可见平时至此洗衣涤物者众多。从井台、护磡等可以看出,宫井潭在前些年进行过大维修,原先的条石井口被覆盖在水泥之下,仅剩长约1.55米、宽1.4米的井口。但从井口处仍能看到过去修筑井壁的巨大石条,有些石条上还刻有文字,估计属于古建筑的石构建。

据老人介绍,宫井潭为100多年前挖掘,应该是与观音殿同时期建造,以供僧众使用。据观音殿匾额的落款,观音殿建造年代在清咸丰元年(1851),由此可见宫井潭已有一百六七十年的历史。

观音殿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在衢山,观音信仰可谓无处不在,从衢山的人文信仰核心观音山,到遍布各处的观音阁、观音殿,以及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香期的鼎盛香火,无不显示出观音信仰的巨大影响力。

在近200年的时光长河中,观音殿遭受了多次风雨侵袭,但屡废屡建。20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观音殿被改作小学校舍,群众冒着风险将殿内大佛迁至别处匿藏。若干年后,政策逐渐放松,于是周边群众倡议恢复观音殿,结果一呼百应,大家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很快就把观音殿重新建了起来。(www.chuimin.cn)

民间有种说法:宫井潭及附近的两口井是黄鳝精所化,宫井潭为黄鳝头,外太平井为中间的身体,尾巴在冷水潭井,长度足有500多米。传说过去有条黄鳝精在衢山岛上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后被来观音山修行的观音菩萨得知,经菩萨点化,黄鳝精弃恶从善,化成三口水井,惠泽百姓,以减轻自身的罪孽。故事很神奇,表达了人们朴素的善恶观念。但宫井潭的确也有它的神奇之处。据村民讲述,井内有活水泉眼,逢大旱天气,别处的井干涸,但宫井潭从不会有缺水之虞。不管当天取了多少水,第二天照样会满到井口。宫井潭水质清澈,大雨天也不浑浊,而且水质甘甜,经众口宣传,周边的村民都会到宫井潭取水。

东岳宫荷花池 位于衢山岛桂花园村的东岳宫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是衢山岛上少有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庙内主祀神祇为东岳大帝,民间认为他主掌世人的生死、贵贱和官职升迁

东岳宫坐北朝南,由台门、前殿、戏台、后殿及两侧厢房组成一个前后两进占地达1700平方米的四合院。台门石匾上阳刻隶书“东岳宫”三字,系上海书法家马公愚于1943年所题。

台门前有荷花池一方,长约20米,宽约12米,占地达200多平方米。前些年,曾对荷花池进行过维修,四周的大理石围栏尚簇新发亮,池内荷花盛开,清香袭人。据一些老人回忆,当年曾经听祖辈聊起过荷花池的来历:原先只是一口小水潭,修建东岳宫时顺便扩建成了大水池。一来池底有活水,可供周边村民取用;二来东岳宫为木质结构,易燃,蓄上一池水以备不时之需,而且种上荷花,可表达村民们以圣洁之花供奉神灵的虔诚意愿。

东岳宫曾多次被移作他用。清末,定海厅同知史致驯在此捐俸创办养正义学,该校后因经费无保障而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作桂花小学。东岳宫周边的一些老年人还能清晰地回忆当年在此就读的情景:在石板道地上做操嬉戏,到荷花池畔担水洒扫,更有胆大顽劣的,会在夏季炎热天气跳入池中戏水玩闹。

1927年,在东岳宫内爆发的衢山盐民运动,足以让这座古老的庙宇彪炳史册。衢山作为传统的产盐地区,依靠盐业维持生计的百姓不计其数。周梦翔在《衢山拾粹》中写道:“衢山产盐之多在舟山群岛中仅次于岱山,盐民占全岛人口之三十强,……为岛上经济之重要泉源。”

由于当时衢山岛地方当局与盐商相互勾结,盐民备受欺压盘剥,生活极端困苦。特别是大盐霸毛椒卿,仗着封建地主家庭的特殊势力,欺压盐民,霸占盐田,无恶不作。毛椒卿是清末南京陆师学堂的毕业生,历任衢山保卫团团总等职。设在衢山的警察所、盐场公署、秤放局等涉盐机构,都设在他家的大院子内。他在家中私设公堂,动辄把盐民抓去坐老虎凳、灌辣椒水,衢山盐民对其恨之入骨。

1927年2月,中共宁波地委派党员顾我与金维映、王士宏等赴岱山本岛及衢山开展盐民运动。3月27日,在衢山桂花园东岳宫召开盐民协会成立大会,盐民8000余人参加。有人提议,要打倒恶霸毛椒卿。盐民们群情激愤,将毛椒卿从家中抓来,咬打而死。

上海《申报》如实报道了当时的情形:“衢山盐民协会昨日成立,当时由盐民提出土豪毛椒卿之劣迹多端,议决前往拘捕。当在西长沙拿获,拖至东岳宫。此时群众命他说出自己罪状,毛某遂自述重大罪状十五款,并愿家产充公。此时群众怒不可遏,一时拳足交加,张口咬死,以致彼耳、面、鼻、喉、肩、胸等部,皆被咬碎,血肉狼藉,惨不忍睹。”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盐民运动中,岱山高亭人金维映是主要的领导者之一,她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被盐民们亲切地称为“定海女将”。在一些历史资料的描述中,金维映身背大刀,英姿飒爽,不时带领盐民髙呼“打倒贪官污吏”“废除苛捐杂税”等口号,声震海天。

不久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衢山盐民运动遭到扼杀。

皇坟基后厂井 “后厂”是衢山岛皇坟基村内的一个小聚居点。“厂”是一种类似于窝棚的简易建筑,曾广泛应用于海岛渔业和农业生产中,并逐步发展成为地名命名方式。今天,舟山仍有大量带“厂”的地名遗存,比如皇坟基周边就有西厂、中厂、前厂等地名。

后厂井位于村内两条小路的交叉处,一侧是密集的民居,另一侧紧临大片的农田,不远处是巍峨的山岗。岗下是建造于1955年的皇坟基水库。后厂井占地三四十平方米,井台由水泥抹浆,四周建有洗衣台板。井口长方形,长1.3米,宽0.95米,深约2米。井内由块石垒砌成圆形,上端由石条覆盖。石条带有明显的精细加工过的痕迹,应该来源于大型古建或坟墓的石构建。

因正好处于水库下游,后厂井水源非常丰富,是附近村民浣洗衣物和汲取生活用水的主要地点。

据村民们讲述,自从皇坟基开始后厂井就有人居住了,后厂井估计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清康熙年间(1662—1722)开禁之后,镇海、余姚、慈溪、鄞县等地渔民逐步向舟山海域迁移,尽管当时的衢山不属开禁之列,但丰富的海洋资源还是吸引了一些敢于冒险的人们。据相关资料记载,夏姓等宗族就是在乾隆年间(1736—1795)迁入皇坟基的。可以这么说,后厂井是皇坟基有人居住后的产物,它代表了皇坟基的一段历史。

其实,皇坟基是衢山岛上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村落。如果说,后厂井见证了清代以来的历史,那么,《大唐程夫人墓志铭》则是中古历史时期衢山岛的文明象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皇坟基一农民掘土时发现砖制墓志一块,约33厘米见方,厚约6.6厘米,刻240余字,内容为“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据汤浚等人考证,唐代程夫人在衢山病故,家人在皇坟基附近建造坟墓,并在墓中放置了刻有程夫人生平经历的墓志。这块墓志铭的出土,将衢山的开发史直接推进到唐代后期的开成三年,即公元838年。

衢山的历史在明清时期曾出现过跨度达数百年的中断,但因皇坟基的存在,将“程夫人墓志铭”和“后厂井”连接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皇坟基,堪称千年古村。

孙家山井 孙家山是衢山岛培荫村的一片山坡,地势平缓,有十多户人家在此居住,称孙家岙。坡下有公路穿境而过,路南是一片水稻田,初夏时节,新禾吐翠,绿意盎然。

紧邻公路边的稻田里,有一口水井,占地约20平方米,以块石垒砌,略高于稻田。因地处山坡底部,周边又是大片的水稻田,水源不成问题,井水经常满溢井口。过去,在孙家岙未通自来水之时,村民的生活用水大多来源于此。

这口井的具体建造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从孙家岙村民的讲述中,水井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两百年前。那时,孙家岙最早的一批先民迁移至此,安顿下来后建造了水井。现水井已处于半废弃状态,无人打理,各种野生的藤蔓几乎遮盖了井口,然而孙家岙乃至衢山的历史却是任何事物都无法遮盖的,终将在某个时间节点敞开尘封的窗口。

1978年,几个在孙家山下取土烧窑的村民竟然无意间撬开了历史的大门,向世人展现出5000年前衢山的神秘画卷。他们的锄镐下,掘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陶片、兽骨、石块、贝壳……但在闻讯赶来的考古专家眼里,那是一堆来自远古的无价之宝。

经过发掘,发现这是一个面积约4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出土有方形孔斧、石锛、柳叶形石镞、石刀、石纺轮、石凿、石犁等石器,陶质以夹砂红陶居多,还有少量泥质红灰陶和夹炭黑陶。纹饰以素面为主,还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和方孔纹等。属于河姆渡第一文化层至良渚文化时期遗址。

这一发现,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衢山繁衍生息,孤悬海外的岛屿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河姆渡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