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观音峡传奇故事,木旺遗作揭密

观音峡传奇故事,木旺遗作揭密

【摘要】:为彰显观音的功德,此峡谷被称为观音峡。观音峡之尾,有一泓水塘,称为犀牛塘。为救广大生灵,觉显寺主持与徒弟一同前往。在学界,普遍认为“木氏六公”之一的木增著作最丰。作者带着这一疑惑,经过多方查寻,发现了一篇木旺所作的碑文,为迄今发现的、唯一存世的木旺遗作,也是复第塔客观存在的依据。这样一来,殷实的富户、客商纷纷捐资,指使他人从丽江归来时,只要从复第塔上取回一块砖头,就赏赐给银两。

从鹤庆往北,过三岔黄泥岗,就行至新民下村。此村沿北坡而居,坡头有一关,即为哨房,20世纪50年代被毁坏。居民多为汉族白族,也有几户纳西族杂居其中。一直往北走,过新民中村、上村,漾弓江水曲折流向南,迂回在田畴之间。往北走到勒马村,有一条旧路从村口横向东面,人们在漾弓江上修建了一座水泥桥以便东来西往。听说其南有一座古桥,叫勒马桥,这个村子以这座桥命名。可惜此桥已毁,只剩几根腐烂不堪的木块立于两岸,还能模糊地看到一点桥的痕迹。过去商贾行人一到勒马桥,便勒马仰首直叹:“上丽有三关,三关像梯形;爬关步步高,鼓劲向前行。”作为茶马古道的组成部分,这里昔日商贾来来往往,一片繁华景象,而今成了无人问津之地。过哨房前行,从勒马桥往东过漾弓江,就到瓦窑村。此村北面又有一个村子居于土冈上,为当年木氏土司的税所,来往的马帮在此纳税。《徐霞客游记》中有“大宅新构者,乃木公次子所居也”的记载。从今天的地理位置来看,当时的税所就是现在的新民村。明代后期木增次子居于此地,一来是收税卫家;二来是体现木氏土司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弟迁居四乡之策略。

在新民下村的山头上有一哨房;在勒马村的山岗上有一门牌。七河的西关,就处在丽江大理的驿道上。驿人从鹤庆出发,将邮件送到勒马桥,再在勒马桥换人送至西关村。当时邱塘关有三户姓郑人家,后来迁居至漾西木家桥附近的中吉村。郑家把信送至东元冈哨房处,交到朱家手中,最后由朱家送达木氏土司衙门。

图4-40 观音

图片来源:木府提供

西关村背靠西山,北面为复第山,山下有黄龙潭,清澈见底。此潭又名西关龙潭。这处龙潭有着一个传说:鹤庆人到丽江卖大米,途经西关龙潭旁,见两头野猪在拱斗,甚为激烈。此人用挑担将两头野猪打散,并把其中的黑猪赶到鹤庆逢密,黄猪则留在此地。后来这两头野猪都变成了龙,此处潭水便称为黄龙潭。黄龙对此次不分胜负的决斗,而且还挨打尤为不悦,便在水源处施魔法,致使鹤庆一带的百姓饮用此水后,疾病不断。因此每年春、冬季节鹤庆人络绎不绝前来烧香敬拜,祈求保佑人员安康、顺利、发财,保佑六畜兴旺。大年初一、十五这两天,附近村民也纷纷来此敬拜,以求在新年中得以平安、顺利。此水潭从没干枯过,四季如常。现在出水口左边有座庙,为四合院,门口有牵马像;东面是庙会活动的场所,房内塑有财神、马王神等。黄龙潭东边,有一峡谷,称为观音峡。据传,远古洪荒时代丽江发大水,洪水淹没了整个坝子。天庭派观音娘娘来视察人间,观音见丽江已成一片汪洋大海,遂大发慈悲,在南面山上砍下一刀,顿时洪水泻下,丽江子民得救了。为彰显观音的功德,此峡谷被称为观音峡。被观音辟开的峡谷有数十丈深,两侧笔直相对,悬崖峭壁。其实此峡谷是木氏土司率领纳西民众用“积薪烧岩”之法打通的。峡谷深处有一棵树,生长在一个凹石上,没有土,却长得十分繁密,成为一奇景。此树也被称为观音树,旁边建有观音庙,供人们敬拜观音菩萨。

观音峡之尾,有一泓水塘,称为犀牛塘。传说观音下凡后,丽江众生虽然得救了,但从七河到鹤庆一带经常发生干旱。有人观察后发现,漾弓江水流量虽大,但注入此水塘后,就再也没有流出。原因是塘底部有一个偌大的落水洞,洞口有一头犀牛守着,不让堵塞。附近村民用长长的木杆测量洞的深浅,但木杆再长也没法插到底,只好求助于山顶觉显寺的僧人。为救广大生灵,觉显寺主持与徒弟一同前往。经过一番念经后,高僧下水去制服犀牛以解民疾。下水前他与徒弟约好,只要见到他伸出手,就把银链条丢下去,好让他拴住犀牛。高僧变成一条蛟龙在水中与犀牛搏斗,终于把它制服,于是伸手索要银链条,然而徒弟看到一只伤痕累累、满是犀牛毛的手,惊恐万分,撒腿便跑。最终高僧与犀牛同归于尽,用身体堵住了落水洞。这样池塘里的水就流出来了,使附近地区的干旱得到了解决,此水塘便被称为犀牛塘。

在偏远的云南,明王朝承袭元朝推行土司制度,丽江也不例外。木氏土司十分拥戴中央王朝,不但进京纳贡述职,还积极随明军征战,深得明王朝的器重和赏识。木泰在《两关使节》中说:“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表明了木氏土司的臣属之心。要保持与中央王朝的密切联系,受其赏识,木氏土司必须掌握汉文化。因此,木氏土司重视学习汉文化,舍得掷重金购置古籍图书,遍访江南名流,结交名儒为友。在《明史·土司传》中就有“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的高度评价。在木氏土司中,因此接连涌现出颇有文学造诣的文人,有的可谓文武双全。在学界,普遍认为“木氏六公”之一的木增著作最丰。木增的爷爷木旺却常被人遗忘,在诸多著述中木旺总是被一点而过。作者带着这一疑惑,经过多方查寻,发现了一篇木旺所作的碑文,为迄今发现的、唯一存世的木旺遗作,也是复第塔客观存在的依据。

在七河考察时,听西关村的老人讲,西关村北面的山酷似莲花座,因此称为莲花山,又称为复第山,山上有觉显复第塔,以镇“水口”。塔旁竖有一石碑。此塔很高,当年在鹤庆县城就能看到。建塔数十年后,鹤庆人传说:邱塘关东边的复第塔正对着鹤庆的云鹤楼,压住了鹤庆的地脉,影响了商人生意,镇了鹤庆的文脉。这样一来,殷实的富户、客商纷纷捐资,指使他人从丽江归来时,只要从复第塔上取回一块砖头,就赏赐给银两。长此以往,塔身被抽空,塔便倒了。此后无人重修。

民国年间,近地村民为修桥建屋从山上搬运砖石,这块石碑也被运至山下,可惜断裂,被丢弃于黄龙潭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江文化馆的同志看到此碑被当作搓衣石,便运回黑龙潭保存。据此线索,我在黑龙潭“碑林”中找到了“觉显复第塔碑”。夕阳下,褐黑色的石碑虽已接合,立于浓密的丛林中,但因长年日晒雨淋,有些字迹已模糊,苔藓爬上石碑,显示出它的沧桑和厚重。

碑的背面,还有“觉显塔寺记”碑文,但字迹模糊,尤其是中间部分,虽经多次考证,仍难以辨识。它足以证明复第山上建有复第塔和觉显寺。木氏土司看重此地的战略地位,在复第山山梁靠西处建有邱塘关。此山蜿蜒绵长,古木苍翠,蔚为壮观。

当时西域高僧向木旺建议在复第山上建塔、建寺,以安民保土。木氏土司信佛甚笃,遵从高僧所言,招募民工,开工建寺,又请来雕塑高手,将精美图案雕刻于栋梁,寺上的琉璃瓦熠熠生辉。这篇碑记的落款为: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为复第塔建成后的第三年;作者是太和人孙愈贤。觉显复第塔碑的出现,证实了邱塘关有塔有寺,丰富了400余年来邱塘关的史料[1]

图4-41 邱塘关东塔复原图

图片来源:夫巴提供

在塔寺遗址南面的峭壁上,过去还塑有一尊佛像。到20世纪70年代,有村民认为此佛像压住了其家族的财气,致使其家族六畜不顺,遂将其敲入山谷,至今隐约能看到残缺的佛像碎片。就在佛像遗址旁,还有一幅精美的摩崖石刻画像——在高翘的一块石头阳面,凿平,将画像阴刻其上。据和力民、李耀煌先生实地测量,石面上宽0.7米,下宽0.5米,刻有一幅金刚镇鬼图。金刚菩提护法神头戴帽,脸部眼、鼻、口似凿刻为怒相。两耳有大耳环下垂,袒胸露腹,左手持五股金刚,张臂上举;右手持降魔杵,张臂下压,收腹,双肩垂于两袖下。下身着裙,左足将鬼踩在莲花座上,足下的鬼双手交叉于下,反扑在下面,鬼的头、身、脚横扑成条形。整个画像有着色的迹象,至今依稀可辨。金刚的内衣和裙子着青绿色,皮肤和外衣为桔黄色,降魔杵和五股金刚也为桔黄色;而赤身裸体的鬼着红色,莲花座为绿色。《觉显塔寺记》中曰:“玉柱标空,金顶耀(漾)日,即于其处创梵刹若干楹,亦以觉显名刹,轮囷焕发,金碧辉煌,猗与西北,伟观也。”如此看来,此佛像是塔寺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