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解决民办高校师资短缺的关键问题

解决民办高校师资短缺的关键问题

【摘要】:在新阶段,师资建设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为民办高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总量并不多,因此他们在民办高校中很有市场。此外,民办高校在善待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两个群体的同时,要通过提升待遇条件,创新人才引进的机制和政策,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总之,抓好两头,兼顾中间,是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应坚持的不二法宝,特别是要把用好老教师和善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政府拉开高等教育扩招的序幕,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成长。经过近20年的发展,依然尚存的民办高校大多数已建设了崭新的校园,占地面积、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等均满足国家关于高校设置的办学标准。民办高校大都度过了大兴土木的时期,转入软件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发展新阶段。在新阶段,师资建设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师资队伍薄弱是民办高校的共性问题,也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年轻人多、老年人多、中年人少;低职称教师多、高职称教师少;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少,不具备双师素质和能力的教师多;青年教师工作量大,职称压力重,部分老年教师,特别是从公办高校退休的具有高职称的教师工作消极、不太负责,不仅理论知识老化、更新不足,而且,实践动手能力跟不上业态发展的需要。更为糟糕的是,当一些民办高校面临各类评估或检查且高职称教师成为重点指标时,个别或少数高级职称教师以此要挟,要么要“官”,要么要“钱”,要么要“权”,要么要求高校答应其他一些要求,否则,他们便辞职。真可谓教授不像教授,斯文扫地。因为从理想状态看“教授的长袍与法官的长袍一样纯洁。”[1]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重要性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解决民办高校教师队伍长期存在的问题值得思考,以下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对于从公办高校退休后到民办高校就职的教授、副教授,学校要持尊重、认可和欢迎的态度,也要认真分析这个群体的心态和群体特征。这批教师大致可分为这么三类:第一类是实干派。他们持有发挥余热,干好工作的态度。这样的人堪称“大先生”,是真正的教授。他们践行着“人不下鞍,马不停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行为准则。在学校里,无论是多么复杂、烦琐的工作,这些先生们很少讲价钱,一心关注着如何把工作做好,在维护学校利益和大是大非面前更是绝不含糊。第二类是中间派。这类老教师没有那么多雄心壮志,到民办高校工作完全持休闲生活和做好工作协调有序的态度。如果工作任务过多、过重,个别人也会消极应付。总的来说,这类老教师也愿意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不太繁重的事情。第三类属于养老派。这类人到民办高校的首要追求就是养老,对工作的责任心不太强。因为民办高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总量并不多,因此他们在民办高校中很有市场。这个群体中极端的个例就是只拿钱,不怎么干活。若其主持一个专业或系部的工作时,有个别人便想方设法不引进新教授,持“武大郎开店”的工作态度,以实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目的。若只是作为一名课任教师,有个别人上课也是敷衍了事、混日子、得过且过。

我认为,在老教授的群体上,学校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想方设法做好、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教授们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发挥带头人作用,把专业和学科建设搞好。二是带好教师队伍,扶持、培养一批年轻教师,将教授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传授给年轻人,使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要言传身教,身先示范,要立德树人。“立德”是把教书育人、勤勉治学、师风师德的标准立在心中、立在教师群体中、立在学生群体中;“树人”就是不仅要培养、影响学生,更要培养、带出一批杰出的年轻教师。这才无愧于教授的称号。

对于上述三类教授,对第一类教师要尽量保护他们,使他们远离不必要的工作纠纷和复杂的人事关系。要尽量为他们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对于第二类教师,尽量引导他们朝第一类教师转化,使他们融入敬业乐群、教书育人、勤勉治学的氛围。对于第三类教师,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让他们讲大局、做贡献。如工作无效,对于无所作为,成天混日子,但借着高级职称身份要钱、要财、要权的,学校应持零容忍态度,坚决一律清退。

民办高校的人事管部门和管理干部,对于教授要有这样的认识:①评上教授后不坚持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不是好教授。原则上,民办学校不应批准教授只搞管理而不上课、不做科研的申请。②教授是名称相同,但质地相差很大。“985”“211”高校评的教授和地方高校评的教授根本不是一码事。所以,教授有层级和段位、有内涵。③教授不只是学术地位的标签,更意味着示范引领,所以在工作上要身体力行,不允许插科打诨、混日子。④教授要有风骨,做有独立人格的人,不应做有辱斯文的事情。

在青年教师方面,除了在待遇上尽量满足并提高外,最重要就是要支持青年教师的发展。到民办高校工作的年轻教师,大致有这么两类想法:一是把民办高校的工作当作跳板,如果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们会选择跳槽;另一类是愿意扎根在办高校工作。但无论是哪一种,他们既然选择民办高校,其自身对民办高校能给予的薪金待遇持的是一种理性态度,不会有过高的要求。据笔者了解,年轻教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对发展前途没有方向和信心,对工薪待遇他们早有预期,倒不是特别强调。如此,民办高校急需做的工作就应是做好教师发展工作,为教师成长、成功和发展提供引导、指导以及平台和经费支持。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质量……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组织研修活动……加强院系教研室学术共同体建设……全面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者要从教师发展关系大学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来认识和推动教师发展工作,在教学发展、专业发展、职业发展等方面给青年教师以指引,帮助他们科学设计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激发他们立志成为优秀的民办高校教师。当然,如果条件具备,学校也应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金待遇,让他们爱上民办教育,愿意留在学校工作。

此外,民办高校在善待老教师和青年教师两个群体的同时,要通过提升待遇条件,创新人才引进的机制和政策,想方设法引进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比如,高薪聘请企业、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担任二级学院或系的兼职院长或兼职主任、聘请合作企业的中年技术骨干和管理干部担任讲座教师等等。总之,抓好两头,兼顾中间,是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应坚持的不二法宝,特别是要把用好老教师和善待青年教师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2017年1月22日

【注释】

[1]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徐辉,陈晓菲军,译.现代大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