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热,有些卓有成效,但也有的存在需要改进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正本清源,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原典品读入手,才能走近更准确、更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典要坚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若心灵深处的德行智慧已开启,自然会将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心灵深处,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亦会有助于孕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低估之作用。......
2025-09-30
历来学者对鲁迅《伤逝》这篇小说的婚恋悲剧进行文化上的探讨时,常将其归结为封建传统文化对现代西方外来文化的单向度地扼杀,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涓生作为“五四”青年,接受了欧风美雨关于婚恋自主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但在爱的激情退却之后,加上经济压力、社会的不理解和不宽容,涓生做出了放逐子君的决定,从而露出了自己新青年皮袍下旧马脚。另一方面,子君也同样接受了西学的洗礼,仗着涓生这个精神导师的引导和爱的强大力量,毅然决然地与涓生同居,但在同居之后,子君的“独立”只不过是改变了一个依附的对象,由对父亲或叔父的依附改为对涓生的依附而已。因此,他们的家庭是新瓶装了旧酒的家庭,必然会导致爱的死亡和婚姻的不幸。而最终也印证了只有与封建传统决裂,才能走向幸福美满的现代西方化家庭。
这种文化上的解读,基本上秉承了“五四”那个历史时期对于中西文化冲突的主流理解。时至今日,有些学者关于“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模式和主题”的探讨也大都视西方文化为强势的、现代的和先进的文化,而视中华传统文化为封建的、落后的文化,其论证过程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外来的西方文化确乎需要中国青年深入学习并身体力行,得尽洋人之思想文化,并以之来启蒙和救亡,才能掮起国家民族命运美好未来之大旗。而对于中西文化在现当代文学中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对社会的良性作用方面缺乏深入探讨和文本解读。有关《伤逝》的研究即为此例之明证。(https://www.chuimin.cn)
笔者承认中华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锋中,在历史和现实层面人们惯性地排斥西方文化,也发现西方文化在当时中国加速拓展的“蝴蝶效应”,它也常常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扼杀于无形。“五四”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对撞远大于稳健的交汇和融合,因为激进与浮躁为那个时代所必需。而当下,时移世易,稳健的交汇与融合已成为世界大潮,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文本解读还不能以交汇和融合的眼光来对待中西文化的话,那就有失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也有失学者的理性、审慎,那也就看不清《伤逝》中所蕴含的深广内涵。
相关文章
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热,有些卓有成效,但也有的存在需要改进的种种问题。因此,要正本清源,就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与原典品读入手,才能走近更准确、更真实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读经典要坚持实践检验、学以致用。若心灵深处的德行智慧已开启,自然会将这些传统美德植根于心灵深处,从而提升人文素养,亦会有助于孕育良好的社会道德,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其不可低估之作用。......
2025-09-30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5-09-30
以上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大学问》的一部分。五十四岁时,王阳明辞官回乡讲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他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大学问》是重要的哲学著作。《大学问》是对《大学》的解读,由其弟子钱德洪记录并保存下来。直接阅读王阳明的《大学问》,可以直接了解《大学》的基本思想,并承接《孟子》,理解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境界。......
2025-09-29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5-09-30
权力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电视剧文化是凝聚在电视剧生产、制作、传播、消费活动过程中的一切精神现象。具体来说,包括明星文化、导演文化、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类型的电视剧文化、作为一种艺术的电视剧文化、作为消费品的电视剧文化等。电视剧文化是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电视剧文化,主要的理论来源于文化研究及相关学科。......
2025-09-29
对妻子死的态度:鼓盆而歌在《外篇·至乐》当中,记述了妻子死了之后庄子的反应,足见庄子对于生死之理念与态度。由庄子以上的表白,我们可以看出来,庄子认为,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变化一样,只不过是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的时空发生了变化而已。这样我们似乎就能够理解庄子为什么在自己妻子死了之后,鼓盆而歌了。......
2025-09-3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基本精神,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14]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奋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之义联系在一起的。......
2025-09-30
君,国家首脑,他对全国民众起到领导表率作用。但是优秀的君亲师,他一定要同时起到君亲师的三个作用。所谓君亲师一而三、三而一。天地,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君、亲、师是我们生活的人事环境,都是对我们有恩德的,我们应时刻想着回报,保护好物质环境与心灵环境不受染污,孝亲、尊师、忠君、爱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真正的知恩报恩。......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