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5-09-30
《史记》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善于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来塑造典型性格,给人以具体、鲜明、生动的感受。例如鸿门宴智斗,堪称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酒宴上隐伏的剑拔弩张气氛,项羽的憨直,刘邦的伪诈,张良的精明变通,樊哙的忠勇粗犷,……环境气氛、人物性格都跃然纸上,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同时,设置悬念,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鲜明展示人物的性格。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司马迁善写场面,常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为了表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除了正面写项羽率领楚军英勇作战,还用诸侯军的怯懦和震恐来加以烘托。“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15]在描写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司马迁还充分采用文学创作的手法,予以铺陈渲染,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刺客列传》中易水送别时,宾客白衣白冠,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送行者挥泪,这一切构成了悲壮感人的场面。
在描写人物一生事迹的过程中,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如写那些建功立业的大人物,常写他们在卑贱时如何受人轻视的情形;而写那些不得善终的大人物,又常写他们在得志时是如何不可一世的情形。在这种反差极大的变化中,充分暴露出相关人物的人性弱点。如刘邦微贱时嫂子不给他饭吃,父亲也不喜欢他,成功之后刘邦不肯忘记把他们嘲弄一番;韩安国得罪下狱,小小狱卒对他作威作福,他东山再起后,特地把狱卒召来,旧事重提……这些故事,最能够表现人与环境、地位的关系,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司马迁还工于细节描写,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作用。如《李斯列传》一开始有这样一段:
(李斯)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16]
如果单纯从史学角度来看,这类细琐小事价值不大,但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洞悉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唐司马贞评曰:“鼠在所居,人固择地。斯效智力,功立名遂。置酒咸阳,人臣极位。一夫诳惑,变易神器。国丧身诛,本同末异。”[17]仓鼠和厕鼠的生存境遇决定于各自所处的环境,人也应当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展现才华。李斯为始皇尽献智力,获得了功名。始皇置酒咸阳宫后,李斯更是位极人臣。后来却受赵高蛊惑,废扶苏,立胡亥为帝,招致国家灭亡、自己被诛。李斯贪图富贵、唯利是图的品性,正来自他的“仓鼠哲学”。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司马迁却首先从其接受老鼠启蒙写起,搭建起他人生信念的基本脉络。这样的史笔,显示了司马迁见微知著的深刻洞察力。
对话往往最能活生生地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也为《史记》所注重,有许多优秀的例子。《陈涉世家》写陈胜称王后,旧日种田时的伙伴见了他的宫殿,惊叹说“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18]用了乡间的土语,表现说话人的质朴直白,即是非常传神的。刘邦、项羽微时见秦始皇巡游的威仪,各说了一句不甘于自己地位的表白。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9]多有羡慕;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20]则更多仇恨与野心,可以看出他们当时不同的处境。
《史记》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影响了中国日后的散文写作,特别是在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中以及明清时期的众多散文家那里,都是最重要的取法榜样。
[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25年版,第9页。
[2]范晔:《后汉书》第5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1325页。
[3]刘知幾:《史通》,白云译注,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10页。
[4]司马迁:《史记》第10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295页。
[5]班固:《汉书》第9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733页。
[6]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页。
[7]班固:《汉书》第9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738页。(https://www.chuimin.cn)
[8]班固:《汉书》第9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735页。
[9]司马迁:《史记》第10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319页。
[10]司马迁:《史记》第4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1442页。
[11]司马迁:《史记》第1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81页。
[12]司马迁:《史记》第1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15页。
[13]司马迁:《史记》第10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255页。
[14]班固:《汉书》第9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738页。
[15]司马迁:《史记》第1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07页。
[16]司马迁:《史记》第8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539页。
[17]司马迁:《史记》第8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563页。
[18]司马迁:《史记》第6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1960页。
[19]司马迁:《史记》第2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344页。
[20]司马迁:《史记》第1册,中华书局2025年版,第296页。
相关文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5-09-30
称呼曾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所以这一句应是曾子弟子的记录。曾子本身是孝子,有纯孝之心,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称为宗圣。曾子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件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传不习的这些毛病,就立即改过来,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改过迁善。就是用曾子的“三省”天天反省改过。就是忠、信、传习。......
2025-09-3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5-09-30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5-09-30
虽只有5000多字,《道德经》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其涵容量极大,后世的许多哲学命题在《道德经》里面都可以找到。中国后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观点与《道德经》对于天地万物产生的观点是一致的。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老子及其《道德经》影响之广博也堪称一奇。......
2025-09-30
孔子通过宰予昼寝这件事情,由原来的听言信行变成了听言观行。孔子也是通过教学相长获取的经验智慧。可是,我们知道宰予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夫子是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呢?所以,孔子的批评不但不过分,反而是恰到好处,做到了因材施教。耕牛可以看作比喻仲弓的父亲。仲由和冉求两人的问题相同,孔子的答复却不相同。进则退之,退则进之,合乎中庸之道,便是做到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2025-09-30
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阶段,上古先民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奠定中华文化的“敬畏天地”“天人合一”“敬祖尊老”“孝亲尊师”的基调。“敬天敬祖”“孝亲尊师”等不仅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后距今4500年的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中华民族正式文字出现。但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中华文化在文字之前即已产生,并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口耳相传。......
2025-09-30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3]这一章教导童蒙、弟子如何修身立德,成就学业道业。第一件事是“入则孝”。“入”,是指在家里;“入则孝”是在家必须孝养父母。孝养父母包括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能够为父母做饭洗衣,在物质生活上供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养父母之身,必须尽心竭力。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心,让父母心安。养身和养心比起来,养心更为重......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