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第42章中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4]这几个命题。那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的“道”指的到底是什么呢?例如,在“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一句中的“道”字,指的是今天哲学界所说的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在内的各类意识形式和物质化的上层建筑,如监狱、军队、国家行政机构,等等。......
2023-10-26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故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
第一,何为大宗师呢?大道乃天地万物都要效法学习所宗之师,故名。
第二,道究竟存在否?庄子告诉我们,道是确实存在的。那么,道是怎样的存在状态呢?道是无形无相的,是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第三,道又有怎样的作用呢?道化生了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之本体。
第四,道又是何时出现的呢?道是未有天地之前就存在了,自古以来就存在了,道本自自然。所谓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在《外篇·知北游》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常向庄子讨教,有一次他问:“所谓的道,究竟在哪里啊?”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期而后可。”意思是说,您得指明具体的地方才能够理解啊。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样卑下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砖头瓦块之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了呢?”庄子说:“在屎尿上。”东郭子听了不再吭声。
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离开道的。”
按照本人的理解,既然道化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都在道中,天地万物是永远不会逸出道之外的。只不过道的本体是清净虚无的,而道的作用是产生了天地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5]
有关中华经典十二讲的文章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第42章中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4]这几个命题。那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的“道”指的到底是什么呢?例如,在“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一句中的“道”字,指的是今天哲学界所说的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在内的各类意识形式和物质化的上层建筑,如监狱、军队、国家行政机构,等等。......
2023-10-26
按老子的思想,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不对,“道”不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可用语言来说明。泰清又去问无为:“你知道‘道’是什么吗?”“道”既不可寻问又不能言说,那叫人怎么把握它呢?......
2023-10-29
“见素抱朴”与“文不足”正相反,它是老子所崇尚的美学风格。与“道”相比,“朴”是一个具象化的名词,更容易体现道在美学风格上的意义,它指的就是天然之美。合前而言之,“朴散则为器”意味着从形而上之道衍生出形而下之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提倡的“抱朴”引发了回归自然的运动,正所谓“自然朴素”,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此密切相关。......
2023-11-24
方法论(三)方法论老子的“道”与“无为”,固然是他的学术思想的根本;但他的方法论,却更重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就已无意地指出老子方法论中的辩证法的展开,其言曰:道家……我们且看《老子》中的这两个观念: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老子以“动”来解释万有变化的方法。老子方法论的重要,盖如此。......
2023-08-17
也许老子觉得只说“道”是生命的根基太笼统太抽象,所以他又把“道”比成雌性的生殖器。老子通过人类的生育来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把道形容为“母”或生殖器,不过是为了形象地说明“道”是万物的根基,不要因此而产生误解,以为老子的“道”像“母”和“牝”那样可触可感。......
2023-10-29
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因而,老子有时说它是“无”,这是就“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的;有时说它是“有”,这是就“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可以;说“道”是“有”,也可以。“道”是指没有渗入一丝一毫人为的自然状态。......
2023-10-29
“人无法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人们对外在的渴望和追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心灵的关注。过度重视那些物质的、有形的财富,反而会造成心灵的贫穷。当人类对心灵失去关注,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失去了关注。......
2023-12-06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然而,世事难料,子桑户因意外死去了。道家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对生命与死亡的大彻大悟基础之上的。追求道家多崇尚的这种快乐,第一个前提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爱惜生命,不以生累形,不以死累心。道家以博大的胸襟看待生存与死亡,不为生所累,不为死所羁。这样珍贵的生命,应该用以追求快乐,而不是沉溺于痛苦。生于自然,死于自然,才能不为之迷乱。......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