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5-09-30
在小说的末尾,蒲松龄先生有一段对婴宁性格转变的评价:
异史氏曰: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至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我婴宁殆隐于笑者矣。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16]
这段评价使我们感受到蒲松龄先生的潜台词是:婴宁的性格里有痴笑与娇憨的一面,但也有狡黠狠毒的一面。婴宁的笑到不笑,再到反笑为哭,既是出自其纯真天性,亦是其生存策略使然。
我们知道,婴宁的笑是出自她的纯真天性,这已不需要论证。而她的笑也是她的生存智慧似乎还需要论证。我们知道,初到王子服家,婴宁遇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那就是大家怀疑她是狐狸精所生。那么,婴宁应该如何回应呢?婴宁如果说她不是狐狸精所生,那她就是在说谎,那婴宁的人品就有问题;如果婴宁承认自己是狐狸精所生,那大家就得吓死,她也就不能在莒县罗店村王子服家里住下去了,这个浪漫传奇的故事也就无法演绎下去了。那么,婴宁究竟是怎样回应的呢?婴宁是用笑来回应的,她放声大笑,满室妇女,为之粲然,也就是满室妇女都被她逗笑了。那么,婴宁笑的潜台词是什么呢?不管我是不是狐狸精所生,我对大家无害,而且我还很可爱。大家一看,这个女孩似乎确实对我们无害,而且还真的很可爱呀!既如此,那这个问题大家也就不追究了,爱咋咋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见,她的笑也充满了化解尴尬处境的生存智慧。(https://www.chuimin.cn)
不笑也是出自她的纯真天性亦充满了她的生存策略。惩杀西邻子事件给丈夫带来了官司,也遭到婆母的斥责,给家人带来了麻烦乃至于凶灾祸患,也给自己带来了困扰,为适应环境与情况的变化,婴宁发誓不再笑了,可见不笑既是出自对家人保护的纯真天性,但同时也是她自身的生存需要和生存智慧使然。
而反笑为哭,既是出自凄恋鬼母的纯真天性,也是要达成将自己生父和嫡养母合葬的目的,从而引发王子服对自己的同情怜悯之心的生存智慧使然。对于“隐于笑”这句话,有人理解为“把笑隐藏起来”,其实是误读。我们将其放在句中,正确的理解就出来了,应该是“隐藏在笑里”,也就是用笑来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人。所谓以笑解忧、以笑解疑、以笑掩智、以笑惩凶,她的笑里面隐藏着高度的生存智慧。
综上,通过蒲松龄文末对婴宁性格的总结,我们看到,从笑到不笑,再到反笑为哭,既是出自其纯真天性,同时也是她的生存策略、生存智慧或是生存需要使然。我们能够感受得到,在蒲松龄心目当中,从感性上来看,其笑虽有生存策略的一面,用笑来掩饰其内心痛苦和隐藏其真情实感的一面,但这种笑又确实出自纯真的自然天性,则使蒲松龄先生尤为喜爱;但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蒲松龄先生则清楚地意识到,只有不笑,才更完美,才更接近中道,才能更好地完成由狐到人,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由少女到少妇的完美转化。
相关文章
《史记》被公认为一部著名的史学之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鲁迅先生曾说《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精到地概括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个领域的巨大成就。后世的考古出土材料基本上证明《史记》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故,《史记》问世后,即有“实录”之誉。《史记》具有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司马迁在《史记》中爱憎分明。......
2025-09-30
将要夺取它,必定暂且给予它。这称为“微明”。柔弱为国之利器,人主但可恭默自处,不可揭示于人。示人则致敌而招侮,将反见其不利也。这一章是讲相反相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之规律。物势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天道循环往复,是以月满则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可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典范。......
2025-09-30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第一个道是宇宙的本体、真常之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无的本体和产生有相有名的天地万物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体,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一同可以称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又玄妙深远,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这种属性,老子称之为“德”。......
2025-09-3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群动之动都是从至静虚无中发动,不动而动,所以说反者,道之动也。可是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这一章是说柔弱虚无,看似无用,实质是有大用也,天地万物都是从虚无柔弱中产生的。全篇都是斥责刚强,崇尚柔弱,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由此可知柔弱虚心收敛为上,恃强好为则无有生机。[17]《道德经》告诉我们,军队的柔弱,敌人能够料到而轻易取胜。......
2025-09-30
称呼曾子,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所以这一句应是曾子弟子的记录。曾子本身是孝子,有纯孝之心,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后人把他称为宗圣。曾子一生做到了每天在这三件事上反省。如果有不忠、不信、传不习的这些毛病,就立即改过来,第二天不能再犯,这叫改过迁善。就是用曾子的“三省”天天反省改过。就是忠、信、传习。......
2025-09-30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的“保民而王”的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2025-09-30
虽只有5000多字,《道德经》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峰。其涵容量极大,后世的许多哲学命题在《道德经》里面都可以找到。中国后世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观点与《道德经》对于天地万物产生的观点是一致的。2000多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达三千余家。老子及其《道德经》影响之广博也堪称一奇。......
2025-09-30
上古中华文化的发生阶段,上古先民在自然崇拜的基础上发展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继而奠定中华文化的“敬畏天地”“天人合一”“敬祖尊老”“孝亲尊师”的基调。“敬天敬祖”“孝亲尊师”等不仅规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影响了中国古人的思维定式。后距今4500年的黄帝时期,仓颉造字,中华民族正式文字出现。但不能说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化,中华文化在文字之前即已产生,并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口耳相传。......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