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悖论就是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其表述是白马不是马。西方的著名悖论是芝诺悖论。经典的芝诺悖论有以下四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阿基里斯一定追得上乌龟,芝诺也很清楚这一点。芝诺等人提出种种悖论,其目的固然有展示其个人聪慧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说,则是为了指出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尤其是其中的逻辑矛盾。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无法反驳芝诺的悖论。......
2025-09-29
白马鸡又名藏马鸡、雪雉。白马鸡雄鸟体长为69~100厘米,体重1,017~3,000克;雌鸟的体长为73~102厘米,体重1,250~2,050克。体型比环颈雉大,在三种马鸡中它是最大的一种。头顶具黑色绒羽状短羽;耳羽簇白色,向后延伸呈短角状,但不突出于头上(有耳羽簇是马鸡类最显著的特点);脸部裸出呈绯红色;体羽大都白色;尾羽特长,辉绿蓝色,中央尾羽羽枝大都分散下垂,末端具紫色金属光泽(尾羽20-22枚,尾羽的基部灰色,向后渐渐变成紫铜色,及至末端则变成暗绿色和深蓝紫色,而呈现金属光泽)。虹膜橙黄色;嘴粉红色;腿、脚红色。雌、雄羽色相似。
白马鸡是中国特产,分布于四川、西藏东部、甘肃东南部、青海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一带。白马鸡共分化为4个亚种,昌都亚种可以说是真正的白马鸡,除头顶为绒黑色,尾羽末端辉绿蓝色外,全身羽毛几乎全是雪白的颜色,它分布在四川西部的德格,青海南部的玉树、杂多、囊谦和西藏东部的嘉黎、比如、索县、昌都、类乌齐、丁青等地;玉树亚种则全身体羽都呈深浅不等的灰色,仅分布于青海南部的玉树;丽江亚种体羽大部分是白色,只是翅膀端部淡灰褐色,分布在四川南部的木里,云南西北部的丽江、中甸、德钦等地;指名亚种与丽江亚种近似,只是背部也略沾灰色,翅上灰褐色更暗一些,分布在青海东南部的班玛、达日,甘肃南部的玛曲,西藏东北部的芒康、贡觉、左贡、江达、察雅和四川西部和北部的23个县境内。
白马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和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这里的主要树种有红杉、岷江冷杉、云杉、高山栎、油松和高山松;有时也上到林线上林缘疏林灌丛中活动,冬季有时可下到2,800米左右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活动;高山灌丛和草甸是白马鸡垂直分布的上限。喜欢集群,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至春季,有时集群多达50~60只。白天活动,通常从清晨一亮天即开始活动和觅食,一直到黄昏。中午多在树阴处休息,晚上栖于树上。常在早晨和傍晚鸣叫,鸣声洪亮而短促,好象“咯……咯……咯……”的声音,很远都能听到。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花蕾、果实和种子为食,种类包括瑞香狠毒、唐松草、毛香火绒草、四川忍冬、野苹果、野豌豆、杜鹃等。此外也吃昆虫、蜘蛛、蜈蚣、步行虫等鞘翅目昆虫及鳞翅目幼虫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冬季多吃树根和种子,春季以绿色植物的嫩根、嫩叶为主,夏秋季以植物的叶蕾、花、果子为食。幼鸟以昆虫为主,随体重增长,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逐渐减少。)(https://www.chuimin.cn)
繁殖期为5~7月。4月中旬群体即开始逐渐分散成小群,然后进行配对。通常为一雄配一雌。营巢于3,000米~至4,000米左右的向阳坡针叶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丛中地面上或倒木下或林中岩洞中。巢周围均有灌木或高草隐蔽。5月下旬到6月初产卵,每窝4~7枚,多时达16枚,卵为黄褐色或青灰色,光滑无斑,孵化期为24~25天。
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悖论就是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其表述是白马不是马。西方的著名悖论是芝诺悖论。经典的芝诺悖论有以下四个。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阿基里斯一定追得上乌龟,芝诺也很清楚这一点。芝诺等人提出种种悖论,其目的固然有展示其个人聪慧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说,则是为了指出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尤其是其中的逻辑矛盾。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这些问题的实质,就无法反驳芝诺的悖论。......
2025-09-29
2010年自然增长率(‰)分布相对均匀,<7、7~8、9~10、≥11的民族各有11个、12个、16个和16个。自然增长率(‰)≥25的民族,东部5个占62.5%,西部43个占91.5%;西南27个占87.1%,西北16个占100.0%。......
2025-09-29
中国少数民族初婚年龄地域差异小,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部、西南峰期集中,西部、西北年龄分散态。表4-8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初婚年龄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4-6。男性初婚年龄,东部24.13岁,西部23.84岁相差0.29岁;西南23.93岁,西北23.65岁相差0.28岁。两性初婚年龄差异的地域分布呈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态:差异≥2.0岁的民族,东部5个占62.5%,西部26个占55.3%;西南15个占48.4%,西北11个占68.8%。......
2025-09-29
表1-8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密度区分布资料来源:附表2、3。图1-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密度区分布西部变化主要发生在100~199人密度区,由50.44%、3398.33万人升至61.38%、4995.87万人,增47.01%、1597.54万人、10.94个百分点。......
2025-09-29
图2.49类杆流活性聚能侵彻体计算模型及观测点设置活性杆式射流成形过程及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50所示。随着成形时间增至12 μs,药型罩底部局部密度开始下降。随着活性杆式射流分别到达炸高为2 CD、3 CD和4 CD处,侵彻体逐渐形成,整体密度降低,密度最高处仍集中于活性杆式射流头部外边缘,且由外至内、由头部至尾部,密度均逐渐下降。......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