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课标》要求,基于儿童认数特点,结合教材具体编排,对“整数的认识”课程内容提出如下教学设计要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借助多种操作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其中的计数原理。在“整数的认识”部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方面的感悟,不同的认数阶段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
2025-09-29
扫码查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52~5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会使用人民币。
2.经历讲述、分类、比较、整合的建构性学习过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渗透节俭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掌握相互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认识
谈话:(课件出示过年场景图)过年有很多开心事,比如放鞭炮、贴对联……小朋友最开心的就是拿压岁钱了。
(课件出示100元正面、反面图)提问:压岁钱一般都长这样,这是多少钱?你们怎么知道的?
学生介绍100元的辨认方法,教师说明“壹”就是“1”的大写。
小结:钱上有数、汉字、汉语拼音,这些能够告诉我们它的面值。
用课件出示1元及以下人民币图片。提问:你认识哪些?能试着认一认其他的吗?(学生辨认、汇报。)
介绍:这些都是我国使用的钱,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板出课题:认识人民币)提问:这些人民币摆放在一起,看起来品种好多啊,你有办法将它们分类整理吗?
学生分组活动,打开学具盒,拿出人民币,在小组里操作。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分类的结果:
方法1:按材料分,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类。
方法2:按单位分,分为以元、角、分作单位的3类。
方法3:按数字分,分为含数字“1”“2”“5”的3类。
总结:人民币的品种看起来很多,一分类,就变成很少的几种了,分类真好!
【设计说明:以学生喜欢的情境引发对熟悉的100元的关注与观察,唤醒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明晰通过数值和单位可辨认人民币面值,继而将经验迁移到1元及以下人民币的自主认识中。而在此基础上多样化的分类,则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也暗含了分类的价值。】
二、渗透历史,感受文化
用课件演示简介钱币发展史:在很久以前,购买物品时曾用贝壳作为钱;后来,人们发现贝壳大大小小,容易破碎,就改用金属制成的钱币,这样比较统一、耐用;再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纸币,这样携带更方便。
谈话:刚刚我们发现,人民币既有用金属制成的,又有用纸印刷而成的。为什么现在人民币既有硬币又有纸币呢?
指出:小朋友们要爱护人民币,不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不破坏人民币。
【设计说明:货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被创新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不仅能初步感受货币的价值,也能感受蕴含其中的数学创造智慧。】
三、实践活动,启迪智慧
谈话: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你会使用人民币吗?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商场。
1.付法多样化。
(课件出示:气球2角)提问:你能从学具盒里直接找出2角的人民币吗?(https://www.chuimin.cn)
追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应呈现。)
指出:无论硬币还是纸币,无论1个2角还是2个1角,使用时是一样的,都正好买一个气球。
2.付法最优化。
(课件出示:直尺6角)提问:能直接拿出一张6角的人民币吗?在生活中见过6角的人民币吗?开动脑筋想想,怎么才能付6角呢?
学生分组操作后,在全班展示、交流不同的付法。
讨论: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指出:付一张5角和一张1角最方便,在购物时尽量选择最方便的付法。
【设计说明:币值的科学设置让人民币蕴藏着独特的数学之美。由于日常生活中2角的使用率较低,最新版的人民币中取消了2角币值,教材修订时也去掉了“2角”的币值认识。但是,2角并没有从生活世界消失,依然有使用,更何况从币值设置的角度来看,带有数字“2”的币值是很有价值的,因此,这里让“2角”重新回归是实现生活与数学对接的一个很好体现。通过精心创设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取币、付币中,在不同方法的比较、选择中,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美。】
3.元与角的进率。
谈话:刚刚1角、1角地数,数出6个是6角。还能1角、1角地往后接着数吗?
学生数,教师出示相应课件。
启发:1角、1角地数,数出10个1角是多少?
板书:1元=10角
提问:还有不同的方法拿出1元吗?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展示。判断:拿出的是不是1元?
小结:1元等于10角,10角就是1元。拿出1元的办法有很多,拿一张1元最方便,所以人们创造了1元人民币。
出示图片,提问:哪些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怎么想的?
指出:1元就是10角,只要商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0角,就是1元。1元钱,如果只买练习本可以买几本?还多出几角?可以买几块橡皮呢?
4.角与分的进率。
启发:我们知道1元=10角,那1角和1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1分、1分地数,数出10个1分是1角。
板书:1角=10分。
谈话:(出示网上购物价格图)除了商场,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上购物。1根荧光棒2分,1角可以买几根荧光棒?1朵小拉花5分,1角可以买几朵小拉花呢?说说怎么想的?
【设计说明:元、角、分的进率不只是简单的生活常识,更是十进制计数法的现实模型。让学生亲历1角1角地数出1元,1分1分地数出1角,体会相邻单位间满十进一的关系。而随后设计的练习不但巩固了进率学习,又促进了学生的问题解决。值得一提的是,“分”在日常生活中不怎么使用,但是在网上购物、微信红包等网银中还是比较常见的。因此,适当拓展来自生活的学习素材,也是一个亮点。】
四、提出问题,拓展延伸
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相应出示面值为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图片。
介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1分、2分、5分、2角这些小面值人民币在生活中很少使用。仔细观察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都跟1、2、5有关呢?这里有什么奥秘?
再问:你知道微信红包吗?过年时有小朋友收过这样的压岁钱吗?这些钱到底在哪儿?(这些问题,留给小朋友们课后去研究。)
【设计说明:我们处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时代需要我们能够开放视野、善于发现、学会学习、不断创新。将课堂从课内延展到课外,让学生紧跟时代节拍,不断探究、获取新知,这是教学的应有之义。】
【设计总评:“认识人民币”是一个经典的教学课题。或许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特别近,对这节课的研究特别多。上述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在生活和数学之间穿行”的教学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人民币产生于生活中交换的需要——从物物交换到币物交换、币币交换,不仅简便了生活,更创造了数学,创生了文化。如果从纯生活、纯技术的角度来教学,学生只要认识人民币、会用人民币就行了。但是,从数学和文化的角度来教学,就有必要让学生感受钱币产生的历史过程,感悟人民币元、角、分之间十进制的内在机理,进而体会人们将数学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创造智慧。从人民币的生活意义上升到数学意义,是这节课是否具有“数学味”的重要方面。
以本设计中“分类”这一教学环节为例。东西一多就要分类,这是数学分类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活更有条理、更为简洁的基本原则。其中暗含着这样的逻辑:①因为人民币的品种太多了,所以需要分类;②通过分类发现,人民币的品种虽然多,但也就纸币、硬币两大类或者是以元、角、分为单位的3类;③借助于生活经验,发现元、角、分这3类之间是有联系的(十进制),这种联系让3个单位具有整体性、结构性,且根据联系彼此间可以实行转换;④由于可以转换,就派生出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时存在无限的丰富多样性。这种逻辑,从数学抽象到数学推理、再到数学应用,从复杂走向简单,再由简单走向丰富,也是数学从生活中产生出来并再应用于生活的整体逻辑,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
总的说来,“基于生活,不止于生活”“让数学学习在生活和数学之间穿行”是本设计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问题与讨论】人民币是生活日用品,也是必需品,一个人即使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使用人民币经验的积累,也会认识和使用人民币。从这个角度看,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有什么注意点呢?
相关文章
根据《课标》要求,基于儿童认数特点,结合教材具体编排,对“整数的认识”课程内容提出如下教学设计要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小学生借助多种操作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理解其中的计数原理。在“整数的认识”部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方面的感悟,不同的认数阶段和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含义和要求。......
2025-09-29
案例1-1:“数数和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扫码查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第28~29页。在计数器上表示出三百二十四。“认识整百数”的活动,重点在于突出千以内数的认识。展开讨论,进而产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的心理需求。】数感是对数的感悟,它表现为对数与量的一种直观认知能力。请结合课例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数的直觉、形的直观,发展数感。......
2025-09-29
◆学科维度在小学数学的内容体系中,整数知识可以概括为4个基本方面:数的意义、计数方法、数的表示法和基本性质。从学科维度透析整数这4个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从内容本质和建构特点上对其进行归纳比较,梳理其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的脉络,有助于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更深入,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更透彻。对于相同的物品,人们很容易分辨其数量的多与少。......
2025-09-29
从教材编排来看,与数量运算有关的常见的量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段,与图形测量有关的常见的量主要安排在第二学段。如果细致、深入地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教材在处理各个内容教学时,特色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起始课,有的教材只安排一课时来教学比大小(多少)、比长短、比轻重,这样,一节课的容量相对较多,难度上就没有提出过高要求。......
2025-09-29
在“停留在黑色砖上的概率”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小猫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六)课后反思教师重新组织了教学素材,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陨石落地”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亲自从事“测猜—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用“Z+Z”课件——一个“能动”的课件辅助完成实验,效果很好。教师充分利用“Z+Z”软件制作的能进行多次随机实验、并能自动统计实验数据的课件,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2025-09-29
小学数学的内容体系中,常见的量主要包括货币、时间、质量、长度、面积、体积(容积)等。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量与计量本身就是对现实数量的刻画。考虑到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以及度量衡的统一和国际单位制的推行等因素,小学数学教材中只出现了各计量类型中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量。因此,从教学的角度看,又不宜恣意拔高教学要求和学习难度。......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