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幼稚的性理论中,他们认为人是因为吃了东西才怀孕的,然后从肠子里把婴儿“生产”出来。魔鬼对天使的引诱到了一定年龄后,即在我所探讨的童年期内,幼儿早期的性兴奋会再度出现。事实上,要唤醒儿童的性活动,他人的引诱并不是一种不可缺少......
2025-09-29
第三节
对幼儿性欲的研究
求知欲
就在孩子们的性生活第一次走向繁荣的时候——这大概是三到五岁的事情——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开始萌动。
求知欲既不是性本能的组成部分,也不能说跟性欲毫无关系。从一方面看,它是控制欲的一种升华形式;从另一方面看,其能量来自窥视的欲望。
尽管如此,求知欲与性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精神分析研究我们知道,儿童的求知欲出现得极早,且明显受到性问题的强烈吸引,说不定就是性问题唤醒的。
狮身人面像之谜
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的并不是理论上的热情,而是孩子的实际兴趣。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有一天他发现家里即将多一个或忽然凭空多了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小弟弟或小妹妹,他会感到很大的威胁,会使他滋生出一种将要失去宠爱和照顾的恐惧,而这种感觉会使他变得聪慧而机敏(与这种本能相伴的第一个问题倒不是两性之间的区别,而是孩子来自何处。这与狮身人面像所提出的谜一样,虽已扭曲,但很容易复原)。孩子会毫无困难且毫无疑虑地接受两性的存在。虽然一开始男孩的身体使他认为每个人都像他一样有阳具,而很难接受别人没有性器官,但是这种想法很快就会发生改变。
阉割情结与阳具嫉羡
当男孩子产生某种想法时,他会顽固地坚持并极力地反抗与之形成矛盾的事实,只不过经过激烈的内部思想斗争之后,他会不得已地放弃己见。女性虽然没有阳具,但一直希望能有其他的东西来充当阳具的想法在许多性变态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设想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性器官,是儿童性观念中第一个最明显和重要的方面。生物科学对这一偏见的认可对孩子而言并没有什么用处,他们只是承认女性的阴蒂便是对阴茎的替代。当小女孩看到男孩的阳具与自己不同时,她们很快就会接受这一事实,并立刻对阳具产生嫉妒和羡慕,这种情绪如此之甚,以至于她们希望自己也是男孩。
生育理论
许多人都还记得,在青春期之前的这段时期里,自己对于“孩子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曾有过浓厚的兴趣。当时,他们找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认为孩子是从大人的胸部出来的,或者孩子是将妈妈的身体砍断后取出来的,又或者是由妈妈的肚脐挤出来的。
由于记忆受到来自内心的排挤,人们对于早年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索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了。但所有人得出的结论似乎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人们(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是吃了特定的东西,就怀上了孩子,而生孩子的过程就像拉屎一样,孩子是从肠道里出来的。幼儿的这些性观点令我想起了动物王国中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哺乳动物的泄殖腔(cloaca)。
关于性交的虐待观
如果成人在孩子对性问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便让他们目睹性交的过程,其后果就是孩子会注定认为性行为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欺压和侮辱的行为,带有虐待之意。精神分析表明,儿童早期的这一印象很容易使他们在成人后对性目标施虐。此外,孩子还会更关心性交问题(或他们认为的婚姻问题)。他们试图通过对大小便功能的了解找到这一神秘现象的答案。
幼儿性探索的典型事例
一般而言,孩子眼中的性常常是他们自身性结构的反映,尽管很多都是可笑的错误,但对性过程的理解却是超乎成人的想象的。
孩子看到母亲怀孕后,也会改变原先的一些看法,并对怀孕做出正确的解释。然而,有两个因素却是孩子未能发现的。但由于孩子尚不知道具有受精功能的精子和女性尚未发育成熟的阴道的存在,这种孩子式的探索总是毫无收获,甚至常会使他们的求知欲受挫。
儿童早期的这些性探索总是独断专行的,这是孩子行使其独立意志的第一步,它使得孩子对自己周围那些原本值得信赖的人产生了疏离感。
性组织的发展阶段(https://www.chuimin.cn)
关于幼儿性观点的特征,我们已经强调了以下一些事实:它是自体性欲(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性对象);每一种部分本能相互独立,寻求快感。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性生活会向着成年人正常的性生活靠拢。这样一来,所有快感的获得都是以生殖为目的的,部分本能会在某个快感区的领导之下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以在陌生的性对象身上实现自己的性目标。
前性器组织
在借助精神分析对幼儿时期的障碍和错乱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部分本能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一个性王国的雏形已经构成。
这一阶段的性组织通常运行平稳,不怎么显山露水。只有在个别病例中,它们才显得异常活跃,一眼就可以观察出来。
我们将这些生殖区尚未占据主导作用的性组织称为前性器组织(pregenital organizantion),这样就可以分辨出两个组织,几乎与早期动物的形式类似。
第一种前性器组织被称作“口唇的性组织”或“同类相食的性组织”。这时,性活动和进食行为尚没有明确的区分,男女之间的差异也并不明显,一种行为的作用对象同时也是另一种行为的作用对象,人们的性目标是将性对象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层面上的认同感,对人类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吮吸行为也可以被看作这一从病理学上衍生出来的抽象性组织阶段的残迹,在这个动作中,性活动已经从进食行为中脱离开来,外部的性对象也被自己的身体所取代。
第二类前性器组织是施虐性的肛门性组织。在这类性组织活动中,男女之间的差异已经成形,但我们还不能将其称为“男性”的和“女性”的行为,而只能用“主动”和“被动”两个词去代替。这类性组织活动受制于征服的本能,由肌肉运动得以完成;而发挥运动功能的器官——肛门的快感黏膜,又是最能代表被动的性目标的。这两种倾向都有性对象,却不尽相同。
此外,还有一些部分本能以自体性欲的形式存在。因此,在这一阶段,性的两极性及外在对象都已清晰可见。不过,这一组织尚未臣服于生育的功能之下。
矛盾症
上述两类性组织都可以持续一生,人类的很大一部分性行为也都与其相关。其明显的性虐待特征和肛门区的泄殖腔功能,使得这类性组织有着远古的色彩。另外,相反的性本能以类似的方式成对出现,布洛伊尔(Bleuler)恰如其分地称其为“矛盾症”(ambivalence)。
我们对前性器组织的认识大多来自对神经症的分析,如果没有对后者的研究,人们对前者不可能有这么多的了解。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还将对正常性功能的出现和发展拥有更深入的了解。
为了对幼儿的性活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尽管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象选择是青春期所特有的行为,但早在童年时期,婴儿就开始对性对象有所选择。他们所有的性追求会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希望在他那里实现自己的性目标。对于一个儿童来说,这已经是他接近成年人正常性活动的最佳途径了。不同之处在于,儿童的部分本能以及生殖区的功能尚不完全,所以繁衍后代主导地位的确立是性组织发展历程的最后一步。
性对象选择的两个时期
在典型情况下,性对象选择会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或者说是进行了两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在两到五岁之间,在进入潜伏期后渐渐沉默或是回到原地,其性目标的选择主要依赖于儿童的本性;第二次跨越从青春期开始,它将决定一个人今后的性生活走向。
由于潜伏期的存在,一个人的对象选择被分成了两个阶段,这会给一个人最终的性生活状态造成很大的困扰。
幼儿时期的对象选择会在稍晚的时候重现,它既可能保持原状,也可能在青春期发生改变。但由于在潜伏期内排挤作用的发展,幼儿时期的对象选择其实已经毫无用处——它的性目标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这就成了性生活中幸福的烦恼。
精神分析研究就可以证明,在这股柔情、尊敬和崇拜的背后,是幼儿时期的部分本能在作祟。青春期的对象选择必须避开幼儿期的性对象,它更多地是一种感性的选择。
幼儿期和青春期对象选择的不一致,常常会导致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无法聚集在一个对象身上,性生活也就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相关文章
在孩子幼稚的性理论中,他们认为人是因为吃了东西才怀孕的,然后从肠子里把婴儿“生产”出来。魔鬼对天使的引诱到了一定年龄后,即在我所探讨的童年期内,幼儿早期的性兴奋会再度出现。事实上,要唤醒儿童的性活动,他人的引诱并不是一种不可缺少......
2025-09-29
前言常谈常新的性与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历来都争论不断,这其中,又以对其鼻祖弗洛伊德的争论为盛。这本书集结了弗洛伊德生平性学理论中最令人瞩目的篇章,老实说,它们受到过很多指责。不可否认,弗洛伊德关于性学的有些观点至今已被证伪,但仍然有很多思考和结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有参考价值和进步意义的。......
2025-09-29
第41问:为什么古代的爱情故事有很多发生在寺庙里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爱情故事是在寺庙中发生的。不少人以学堂都为男生为由,断然否定,而实际上,被称为中国四大古典爱情故事之一的梁祝,由于祝英台女扮男装,和男同学一同在学堂读书,所以他们的故事便发生在了学堂中。其中一说认为,梁祝的故事发生在杭州。......
2025-09-29
2.幼儿教育中提问的原则幼儿的提问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更是科学种子的萌芽。在幼儿教育中,除了幼儿自身的提问,幼儿教师巧妙而科学地提问之于幼儿的成长同样重要。幼儿教育中的提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幼儿教师在提问时应面向所有幼儿。针对一些能力中等的幼儿设计的提问是:“小松鼠的大尾巴有什么作用?”......
2025-09-29
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和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成熟程度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也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许多因素对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25-09-29
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
2025-09-29
其次,幼儿园应将节庆文化如元旦、劳动节、儿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教育渗透到环境创设中。案例2-2某幼儿园教师设置了“欢乐国庆节”的主题墙。主题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照片、彩图布置“祖国真伟大”场景,第二部分用幼儿的绘画作品布置“我去过的地方”场景,第三部分用收集的各地庆祝国庆节的图片布置“祖国,生日快乐”场景。......
2025-09-29
它不仅是社会认知的结构和有组织的知识,而且是人们组织有关社会信息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心目中,对特定认知对象存在典型的形象即特定的图式。虽然图式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大量的帮助,但图式加工也有缺点。它包括社会事件在发生前后以及因果关系上的普遍特征。(二)图式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图式对社会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利用图式加工信息社会、解释人际环境。......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