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济南地区的石窟、摩崖造像,除了在民间人们出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爱护,较为妥善地保存了这批文化遗产以外,真正将这批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次调查,除了龙洞与东佛峪两处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未能纳入调查之列,对证明龛和莲花洞两处也未有涉及。现就各处造像遗迹,对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23-07-22
1.黄石崖造像
黄石崖位于济南城南约3公里处,东望开元寺,北邻千佛山,山的高度约在海拔400米,因山腰断崖处风化成黄色,故名。全部造像就开凿在这面向西北方向的断崖上,占去了崖面高约10米、长约35米的面积。根据我们的调查,该处共有大小龛窟27个,雕有佛、菩萨像86尊(尚不包含几尊已经脱离壁面的较为完好的佛像和一些作为装饰性题材的乾达婆、紧那罗和化佛形象)。[20]
最大的窟龛2号窟[21],是属于洞窟形制的唯一一例。该窟系在崖面的一个自然裂隙的基础上凿造而成,窟内有佛、菩萨像24身。其中有4尊本尊(三立一坐),有3尊大小接近等身,且身后均饰以舟形背光和莲花纹头光,背光的尖顶部还出现了飞天(乾达婆或紧那罗)、小佛和龙的形象。2号窟以外的其他各龛,高度基本上都在27—140厘米之间,深度也极浅。龛内有作一佛二菩萨的,有作多佛并坐或并立的,也有作一佛或单体菩萨的。其中14号龛、20号龛和25号龛还出现高浮雕的飞天形象。黄石崖的造像,尽管面部几乎全数被破坏,但整个造像的风格面貌还是相当清晰、统一的。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造像的附近,尚能找到7处造像题铭。7处题铭中除了1处纪年部分残毁和1处无纪年以外,其余5处均有纪年。其中最早为北魏正光四年(523)的,最晚为东魏兴和二年(540)的。这是该处造像分期和研究的一个较重要的依据(图1,见折页)。
2.龙洞造像
龙洞位于黄石崖的东南,距济南市区约30华里,因山有龙洞而得名。其四围,南为禹登山,北为双秀峰,东为锦屏山,西为三秀峰,中间的深谷是龙洞沟。整个环境岩岫层叠,十分险奇。
龙洞在西峰的悬崖上。有大、小2洞。大洞东西长约19米,洞的西端有2个面北的洞口,我们分别称其为东大洞和西大洞。东大洞的西壁,造有立像1尊,像高约4米,并有浅龛状舟形举身大背光;东壁和内部正对洞口的扶壁上各作一佛二菩萨的立像,本尊皆高约4米(图2-a)。西大洞内,亦皆为立像,像高在24—74厘米之间(含菩萨在内)。东壁大体为4组,有主佛4尊,除靠近洞口的一尊外,其余的两边大抵都有一对或两对胁侍菩萨。西壁6组,靠近洞口的2组(两个龛),一个是方龛,内无造像;另一个是舟形龛,内有一未完成立像;其余4组除最后一组似为一单体佛像外,皆作一佛二菩萨(图2-b)。在西大洞洞口的西侧还开有面北的两个龛,左龛镌弥勒立像1尊,尊像的面部和双手缺损,姿态与衣纹尚清晰可辨(图2-c)。从龛下汝阳王□叔等人的题记可知,造像人中亦有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齐州长史乞伏锐。[22]右龛内中间为一手施禅定印坐佛,旁有二弟子、二菩萨和一狮奴、一象奴,象奴和狮奴之下各有一兽头。龛旁有大元延祐五年的题记。
图2-a 龙洞东大洞2号龛造像(左)、龙洞东大洞3号龛造像(右)
图2-c 龙洞西大洞外侧1号龛汝阳王□叔等造像
小洞位于大洞洞口之西侧,洞口面东。洞口的上方有1对方形龛,上龛为2组造像,皆一佛二菩萨,下龛为二佛并坐。这两龛造像中有2尊佛像和2尊菩萨面部已经残毁无法辨认,而其他造像尚称完好。尤其是下龛左侧的坐佛,弯眉细眼,面带微笑,脸庞清秀之中见饱满,堪称古代雕塑艺术中的优美之作(图2-d)。小洞深约18米,外口阔约1.5米,向内渐渐狭窄。北壁自外向内有造像4组,像高多在80厘米左右(图2-e)。第一组为三尊坐佛;第二组为一佛二菩萨坐像(图2-f);第三组只有一坐佛;第四组为三佛,中间一佛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座下还镌有一佛二菩萨小像,两侧佛则善跏趺坐,双脚踩狮首双莲座(图2-g)。南壁只造像两躯,皆作禅定印,其中靠近外部的一躯着菩萨装,面部完全缺失。
图2-d 龙洞小洞外部1号龛造像
图2-e 龙洞小洞北壁造像
图2-f 龙洞小洞2号龛造像
图2-g 龙洞小洞4号龛造像
小洞北约15米处另有3个小龛,靠北的两龛现已塌毁不存,余下的一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外两侧可见两尊身量一大一小的残像(图2-h)。
图2-h 龙洞小洞外侧3号龛造像
龙洞大洞内的造像或许因石质的关系,风化程度相当严重,而小洞的造像除了几处局部的风化和人为的毁坏以外,保存状况尚称完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面相丰圆、衣纹简劲、姿态婉雅的造像风格。
3.东佛峪造像
东佛峪在龙洞稍东,两处相距只有4华里左右。与龙洞一样,这里山势陡峭,风光怡人,千年古刹般若寺就曾经建在这里。在般若寺遗址后的巨大断崖面上,一共开有17个龛,大小形制不一,分布在高约15米、长约50米的范围内。其中的第4、第8和第11、12、13、14龛6龛有的为空龛,有的未及开成。1号龛内二佛并坐,取善跏趺坐姿;2号、3号、6号和17号龛4龛各雕坐佛1尊,其中,2号龛的右侧有唐代乾元二年(759)的题记,3号龛龛楣之下有两飞天;5号龛雕一善跏趺坐佛和二菩萨,龛左有开成二年(837)造像赞和序文刊石;7号龛雕二坐佛;9号龛雕五躯坐佛;10号龛紧挨着9号龛,龛形已不可详辨,只剩下2尊坐佛残像;16号为一双龛,各雕坐佛1尊;15号龛是位置最高的一处,有坐佛5尊,左边的4尊皆作禅定相,右边的1尊作善跏趺坐、说法相,根据龛左侧的题记,知是隋代开皇七年(587)所造的释迦像四躯和弥勒像一躯。所有这些造像,只有1号龛和15号龛佛像的面部保存非常完好,其他佛像面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毁(图3,见折页)。
4.玉函山(西佛峪)造像
济南市南约20华里处有山名玉函山,山的西北山崖夹角阴崖处有一区造像,故俗称西佛峪,总造像面积长约41米,高约6米。上下5层布列。最上层的,像高大抵在1.2米,可分为4组。第一组是一佛二菩萨,有殷洪纂造像记;第二组是2尊立像;第三组一佛二菩萨,有王景遵造像记;第四组为一佛一菩萨,另有一尊较小的坐佛。第二层有佛、菩萨18尊,题铭4条;第三层左起第一龛和右起第一龛均为一佛二菩萨,其余的10龛多为一坐佛或二坐佛,造像题铭有8处之多;第四层是体量最小的一层,像高只有30厘米左右,共32尊,其中有7尊为七佛,其余基本上全是菩萨;第五层有8个龛,左边5龛各作一佛二菩萨像,像高俱在1.3米以内,有造像题铭2处。右边3个较大的龛毁坏严重,只有2个龛中约略可见残像,应该是元代以后开凿的(图4,见折页)。
5.神通寺千佛崖造像
神通寺位于历城县柳埠镇的东北方。寺院基址的西侧为白虎山,有一高约7米、南北长约65米的造像群,现有造像共计200余躯。龛的形制大都采用圆拱形,有些是就较平整的崖面条件作极浅的龛,连成摩崖状。较大的窟龛佛像的身量高度在2.5米左右,内壁还多有较小的造像。从造像组合上看,每龛一尊者居多,也有每龛两尊(如2号、15号、44号、50号等龛)或两尊以上的(如5号、13号、17号、22号等龛),有夹侍像的只有少数几个小龛(如17号、38号、39号等龛)。根据目前发现的造像题记看,时间从唐武德(618)至文明年间(684),前后持续约60年之久。造像人中,有唐太宗第三女南平长公主、驸马渝国公刘玄意、行青州刺史赵王福(李世民第十三子)等皇亲贵族,有地方官吏和寺院僧侣,还有附近的众多村民(图5,见折页)。
6.灵鹫山齐城峪造像
神通寺南去5华里有个九塔寺,寺的背后有造像3处。其中一处仅有1龛,其内佛像端严优美,为灵鹫山造像中最大的一尊。另一处造于一悬崖上方,在上下2个长方形龛内又凿成7个小龛,上面3个龛一为人字披顶形,内有一坐佛;一为圆拱形,内作文殊、普贤两尊;另一龛为长方形龛,内有五佛两菩萨,并有天宝年间的题记。下面4龛有1龛为尖拱形,余均为圆拱形。其中尖拱形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圆拱形龛内,一作两坐佛,一作一佛二菩萨;另一龛内两像只鉴出大荒。在两个大方形龛内侧另有一人字披顶小龛,内有小佛1尊(图6)。
图6 灵鹫山B处造像
第三处为此地造像最集中的一处,占崖面高约2.5米、长约6米的面积。共开了16个龛,分上下5层布列。龛的形制皆较小,最大者不过87厘米高。造像内容,1号、5号、6号和7号4龛为单体佛像;2号龛为二佛并坐;3号龛为三佛四夹侍;12号龛为两立佛两夹侍;14号龛为两佛三夹侍;其余各龛皆为一佛二菩萨。其中11号龛内本尊须弥座下有天宝十一年的碑铭,碑的两旁还镌有6个供养人像(图7,见折页)。
7.五峰山莲花洞造像
长清县五峰山有一石窟名莲花洞,窟面广3米有余,正面中间一佛端坐于须弥座上,两旁各有一弟子、一菩萨。佛与菩萨均有莲花纹头光与舟形火焰纹身光。窟顶有平綦莲花藻井。四壁与窟口两侧开小龛无数,并有多处唐宋时期的题记(图8,见折页)。
8.灵岩寺方山证明龛造像
地处长清县境内的灵岩寺,是我国唐宋时期的“四大名刹”之一。寺的后面,有山名方山。山的近顶处崖面上开有一个广约5米的大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并二护法狮子。主像坐高近5米,菩萨和弟子像高皆在2.5米左右。大像的基座上,有唐长庆元年(821)、大中八年(854)等年代的题记(图9)。
图9 灵岩寺方山证明龛主佛
9.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图10 青铜山大佛寺造像
10.涌泉庵造像
涌泉庵位于千佛崖之西约4华里处,有2方石造像。一方凿10龛小佛,上下各五;另一方凿3尊像,其旁另有2龛小佛。估计为中晚唐之作(图11,见折页)。
此外,位于济南市内的千佛山造像和开元寺造像,由于破坏残重,似无甚研究价值,故未在调查之列。
有关由图入史 李清泉自选集的文章
对于济南地区的石窟、摩崖造像,除了在民间人们出于宗教的信仰和对古代文化遗迹的爱护,较为妥善地保存了这批文化遗产以外,真正将这批遗产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重视和研究却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次调查,除了龙洞与东佛峪两处当时由于特殊原因未能纳入调查之列,对证明龛和莲花洞两处也未有涉及。现就各处造像遗迹,对上述调查和研究的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23-07-22
这是济南地区石窟造像的初始阶段。这段时期石窟造像极少,目前只有莲花洞一处的一铺五尊像,据《五峰山志》记载为北齐乾明元年造。只是体态较北朝造像略胖,颈部也较短,且有较深的褶线,有着明显的世俗化特点。......
2023-07-22
济南地区北朝石窟像,据崖面遗存和以往的著录,共有题记10条。从上述材料来看,济南地区石窟造像前后大约出现过9种题材。根据现存的题记资料,济南地区北朝石窟造像主要流行弥勒题材,相比之下,龙门北朝造像虽然弥勒数量也较大,但各期造像总体上仍是以常见的释迦像占主导地位。这是当时济南石窟造像如此流行弥勒题材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
2023-07-22
围绕着济南近郊石窟造像的有关“中心”问题,曾经有过一次争议。承认这个传播中心,对于认识其后的石窟造像活动,自然有其一定的意义。这种性质,说明当时此地佛教还并没有广泛地深入人心。更进一步说,山东地区早期石窟造像,从其风格体系上看,明显地是从当时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洛阳而来。这恐怕就是千佛山等处比黄石崖开发为晚的一个主要原因。......
2023-07-22
黄石崖大窟内现存的20余尊造像,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风格特点(图11)。图11黄石崖大窟西壁造像正光四年(郑岩绘)东魏时期,造像大体上接前期风格之余绪,但体态较前期宽厚,前身趋于平直,衣纹有所减化,雕刻变浅,下裾底边逐渐转向平齐,八字形外展明显收敛,衣纹垂褶自然而有所起伏。北齐至北周时期石窟摩崖造像极少,纪年较明确的仅存《续修长青县志·五峰山志》记为北齐乾明元年的莲花洞造像一例。......
2023-07-22
其qí中zhōng,突tū胸xiōng总zǒng目mù包bāo括kuò现xiàn存cún鸟niǎo类lèi的de绝jué大dà多duō数shù,分fēn布bù遍biàn及jí全quán球qiú,种zhǒng类lèi在zài8500种zhǒng以yǐ上shàng。......
2023-11-08
五代造像晚唐五代时期,随着唐朝政府收复陇右失地和佛教政策放宽,麦积山石窟又开始了佛事活动,但由于当时藩镇割据,秦州地方时局依然动荡不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麦积山石窟开凿造像的社会基础。目前,仅发现中区43窟造像大概塑作于这一时期。两身造像衣饰华丽,技法娴熟,颇具唐代造像遗风。......
2023-12-05
大佛湾为一马蹄形山谷,岩面长约500米,高约15米—30米。造像精美、又具地方特色。千手观音龛刻于大佛湾南岸东侧岸壁上,造像面积达88平方米,刻手1007只,纵横交错,金碧辉煌,为国内仅见。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佛、左普贤、右文殊,三像均高达7米。宝顶山上的圣寿寺是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始建,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所建,有天王殿、玉皇殿、大雄宝殿、燃灯殿、维摩殿等。因多密宗供养像,有学者认为是密宗道场。......
2023-1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