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朝石窟摩崖造像: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北朝石窟摩崖造像:山东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摘要】:黄石崖大窟内现存的20余尊造像,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风格特点(图11)。图11黄石崖大窟西壁造像正光四年(郑岩绘)东魏时期,造像大体上接前期风格之余绪,但体态较前期宽厚,前身趋于平直,衣纹有所减化,雕刻变浅,下裾底边逐渐转向平齐,八字形外展明显收敛,衣纹垂褶自然而有所起伏。北齐至北周时期石窟摩崖造像极少,纪年较明确的仅存《续修长青县志·五峰山志》记为北齐乾明元年的莲花洞造像一例。

正光年间至东魏以前的这段时期,佛像双肩瘦削,身体修长,皆着双领下垂式褒衣博带袈裟,下裙长垂并作八字形外展。立佛大都手施无畏与愿印,右衽敷搭左肘,上身后仰,下裾紧贴壁面,胸下偏右侧刻多重抛物线垂褶;坐佛手印有禅定印和无畏与愿印两种,许多小像两衽不见敷搭左肘,而直沿颈部下垂,下裾部位常有绅带垂出;胁侍菩萨半肩式帔帛皆于膝部交叉绕肘,双肩之下作尖角高高翘起,上身着衫,V字形领口处露出两面坡形平领内衣;刻法采用平刀,佛上身衣纹以侧斜刀刻宽阴线纹或剖面作三角形凸起的两面坡式衣纹,衣饰厚重,作风朴拙。黄石崖大窟内现存的20余尊造像,集中地反映了上述风格特点(图11)。

图11 黄石崖大窟西壁造像 正光四年(523)(郑岩绘)

东魏时期,造像大体上接前期风格之余绪,但体态较前期宽厚,前身趋于平直,衣纹有所减化,雕刻变浅,下裾底边逐渐转向平齐,八字形外展明显收敛,衣纹垂褶自然而有所起伏。佛面形趋于方长而又有圆秀意,菩萨的V字形领大袖衫和两面坡平领内衣消失,而直接以帔帛严身,颈下流行尖桃形项饰,帔帛交叉类似前期,同时也出现穿环交叉的形式。

北齐至北周时期石窟摩崖造像极少,纪年较明确的仅存《续修长青县志·五峰山志》记为北齐乾明元年(560)的莲花洞造像一例。这铺造像中,佛取结跏趺坐,手施禅定印,面轮长方带圆,长颈、小螺髻,身躯圆丰,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稀少,且改用凸起线刻法,出现肩下吊起袈裟一角的佛装穿着方式,双膝之间刻多重同心圆弧垂纹,有短齐下裾垂于束腰叠涩方座前,佛座之上浮雕人面纹、束腰立柱和宝珠纹等;二弟子一老一少分别立仰莲与覆莲座上,衣纹稠密,下裾平齐;两菩萨头戴宝冠,颈下有较复杂的串珠项饰,帔帛绕肩背,或在胸前穿环交叉,长裙贴腿,裙口外翻,腕带镯,臂佩钏,立束腰仰覆莲上。窟的三面凿低坛基,正壁低坛上见有龙首和莲花纹,窟顶遍刻莲花纹平綦藻井。

由以上分析可见,三类造像在年代序列上的发展变化颇为一致,并未因材料和形态的不同而在造像风格上出现多大差异。